《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01.这本书怎么说呢,买得很早了,大概是十多年前买的,但是当时也只是看了一遍,可能还有点印象,但是其实除了一些碎片化的观念之外,我并没有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这是挺遗憾的,反思我们的阅读,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在走一个阅读的形式,记住了一些碎片化的观念,但是基本上就止步于此了,这样的阅读其实是低效率的,浪费时间的。一本书的实质,是作者的心智在输出一种“结构化、系统化”了的知识、经验和观念。也就是一本书其实是完整的成系统化的知识,并不是松散的、碎片化的,但是我们看书的过程却只能理解其中的只言片语,从而吸纳到一些碎片化的观念和知识,这就是阅读的过程。个人认为在阅读之后,还需要做的就是内化,内化可以通过自己反向输出
的方式来进行,比如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读后感出来,这样就可以将自己头脑中碎片化的观念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种结构化了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用实践这个过程来检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否是真知灼见,这是一个更加本质和深刻的内化过程。当然,这里也是一点题外话,和本书的内容无关,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吧。
02.这本书还是颇有些晦涩的地方,不过作者大致的观点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接下来我想通过自我对话的方式来呈现自己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03.问:说一下你对哈耶克以及这本书所处的大背景的理解呢?
答:哈耶克是出生在奥地利的犹太人,早年也家境殷实,对社会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潮也比较同情,不过后来当地的政局变幻,不知道是纳粹还是社会主义政党上了台,哈耶克的家境就衰败了,这让他对集体主义这种思潮有了很大的反思以及内心里的痛恨,后来他去了英国,入了英国籍,写了很多反乌托邦、反集体主义思潮的书,还和后来的一些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得主一起组建了一个叫做“朝圣山学社”,他在英国的时候好像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上课,后来去了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可能这些都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阵地吧。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受到了英美的一些领导人的亲睐,比如撒切尔夫人、里根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的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世界是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或许,也代表着当时正确的历史方向,因为除了英美这些崇尚自由主义的国家之外,那个时候的德国崇尚法西斯主义、苏联崇尚共产主义,日本也走上了军国主义,等等,当时的整个世界其实都在走向集体主义,而集体主义思潮在各国的蔓延带来了很多问题,市场经济被摧毁了,个人的财富毁于一旦之后,个人的政治自由也逐渐失去了,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共同体之中,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哈耶克成为了一名自由主义的战士,在思想领域伸张着他的价值观,抨击着各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他的眼中,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是一回事,都是一种集体主义,都会让一种共同体的目标取代个人的目标,从而吞噬个人的自由,这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04.问: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些意识形态思潮?
答:呵呵,我也不知道。我只能尽量用我所能够理解的知识背景来解读这种现象,世间的一切都是有果必有因的,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意识形态里面装的是基督教这种宗教,那个时候还处于农业文明时期,基督教这种意识形态也充斥着当时人们的头脑之中,用来解释世间的一切现象。之后,欧洲率先进入了近代社会,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一系列的走向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事件逐步发生了,现实领域、物质领域、经济领域发生的这些变化也促进了人们思想领域、精神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也就是基督教逐渐受到了怀疑和抨击,那个时候基督教在欧洲的分布是:西欧是新教的地盘、东欧是东正教的地盘,其他的是天主教的地盘,新教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革命性的因子,因为新教里面就暗含着一些自由主义的火花,比如信徒可以通过自己与上帝发生连接,不再需要去教堂或者通过牧师来对教义进行解读,这是对人性自由的一种解放。宗教意识形态随着欧洲进入近现代社会开始势力衰退,这个时候人文主义成为了新的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而过往的宗教强调的是神、圣人的价值。人文主义有三个分支:自由主义、进化主义、社会主义,其中进化主义的
极端形式就是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的极端形式就是共产主义,所以随着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弥漫,整个世界也开始逐渐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世界格局也因此而开始风起云涌,有着新教传统的西欧和北美坚守的是自由主义,其他的一些地方则被各种集体主义意识形态所占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自由主义与进化主义意识形态的碰撞,而后的冷战就是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碰撞,从结果上来看,自由主义取得了这两次意识形态冲突的胜利,而这也暴露了集体主义的一些根本性缺陷,从此集体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就逐渐式微了。
05.问:如何理解“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
答:追求计划经济,可能从初心上来看,并不邪恶,甚至也是出于一种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的角度,但是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计划经济是一种“中心化”的经济运作方式,将市场中的主体给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心化的机构来解决供需问题,这和市场经济这种“去中心化”的运作方式是不一样的,去中心化的经济运作方式是让市场中的参与主体自己来决定资源的配置,而中心化的方式则是由一个掌握了一切资源的权力中心来进行资源配置。问题就处在这里,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资源如果都掌握在权力中心手中,那么这必然就会导致极权主义,个体失去了对经济资源的自由掌握,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政治上的自由也失去了,整个社会便成了一具中心化运作的机器,活力也就失去了,这种方式是必然会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个体的创造力是进步之源,一具内卷化的大机器是不具备自我进化的精神动力的,必然在和自由世界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06.问:为什么个人的自由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如此重要?
答:其实从单个的个人来看也好,还是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也好,单个的个人与群体其实都充满了各种低劣的东西,比如很大比例的:自私、易受蛊惑、缺少目标、迷茫和困顿、弱小、时而贪婪时而恐惧……看上去个人的自由一无是处,就是一个个的充斥了各种欲望的动物在各行其是,但是,如果想因此而放弃个人的自由,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纯粹的集体主义机器那是更加错误的。个人的自由是有重要的价值的。
首先,随着近代的人文主义革命以来,个人的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其实也成为了一种目的。也就是说:个人享受自由,这是一个作为一个人类的尊严。人性的深处,都是渴望自由的。有的人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缘故,已经被驯化成为了充满奴性的动物,但那是一种变异,不是常态。那是一种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能力的状态,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其次,自由也是一种手段。人与人之间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这种交易的背后是思维、观念、创意的碰撞,这是人们创造性的来源,一个社会也将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活跃的精神碰撞中收获很多增量的东西,这些新的东西将促进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外一个是试错能力,中心化的经济运作机制能够试错吗?能够高频次的迭代吗?显然很难,但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市场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试错、发生着一些新的创意诞生、一些创意走向成熟推向整个适合,这样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虽然背后也充斥着大量的失败、大量的错误、大量的资源错配……但是这就是进步的成本和代价,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人类的每一步前进都注定是艰难的,是有一定的代价的,但是这种代价是值得的,或许有人创业失败了、有的创意最后被验证是无效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却是整个社会的成功,因为有人成功做到了,于是:微信诞生了、支付宝诞生了、大疆无人机诞生了、5G诞生了、外卖可以到家了、家居更加智能化了……我们所享受到的一切科技进步,其实最初都源于对个体自由的解禁和释放。
07.问:如何理解极端的集体主义思想削弱和抑制了个体进行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答:因为这种极端的集体主义塑造了一个单一的目标体系,或是一种宏大叙事的远大目标,如果要使集体中充满各种异质性的个体能够协调起来,步伐一致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那么肯定需要让个体相信这个目标体系,形成一种牢固的信念。要达成这一点,就需要有单一的宣传进行信息输出,这是从信息接收源头上对个体的理性进行了塑造,久而久之,由于缺乏多样化的信息环境,个体的理性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就会受到抑制,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一个社会的进步。我想摘抄一段作者的原话:“使思想获得生命的,是具有不同知识和不同见解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性的成长就是一个以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基础的社会过程。”,其实还是那个热力学第二定理的道理:要实现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打造一个有进有出、内部充满活力的开放系统,否则就是一个不断出于熵增状态的正在逐步走向混乱的封闭系统。维持一个系统的存在需要能量,否则就是内卷的,能量何来?对外要开源,让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能够进来,对内要激活,让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充分碰撞和活跃,这样能够迸发出更多的火花和能量出来。要允许和尊重个人的目标体系,个人应该被允许拥有自己独特的目标,这样才能为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就真理来说,真理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实践过程中对我们头脑中固有的知识的检验,这样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否则我们的头脑中便是一堆被灌输和宣传的僵化教条。
08.好的,就先写到这里了,这本书很不错,虽然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作品,到现在都快100年的历史了,但是其思想的价值还是很重要的。我们所处的就是一种后集体主义环境,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透过其他的意识形态环境中的思想家来审视我们自身,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更加全面的认知。因为单一的视角产生的理性始终是有缺陷的。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