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评︱易大经:12月读书14本

本文2017年2月7日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上方蓝字“上海书评”关注我们,浏览更多文章请访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shrb.thepaper.cn)或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
(1)《再度觉醒》,(意)莱维著,杨晨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1月版,39元
每到年底,各种读书榜单出炉,热闹归热闹,往往还是能抄几本未读之书。不过,有些我注意的书,也未出现在书单里,莱维这本大概是去年1月出版的原因。这本回忆录讲述莱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苏军解救之后,经历了一番折腾才返回意大利的经过。莱维是一位化学家,虽然只是“业余写作”,但文笔干净、准确、克制,相当耐读(感谢译者),另外也见不到特别悲情的味道。他避开了奥斯维辛这样大的主题先行,他对刽子手德国(人)和救星苏联(人)都有直观、独特的看法。
(2)《金陵古迹名胜影集》,朱偰著,中华书局2015年8月版,68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国民政府大力建设新首都,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朱偰用三年时间,实地考察,写成了《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金陵古迹图考》,“影集”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36年,收图三百一十七张,中华书局再版,收一百六十张。此书系精装版,铜版纸印刷,给人的视觉冲击胜过以前的版本,这些图片表现出来的荒寒之气,可以在传统绘画里找到印证。什么是“寒林漠漠”?可以肯定,至少民国的生活场景还是理解中国古典作品的场所,在这里生发、创造的作品亦显得自然而然。不到一百年的图片,却给人无限遥远的感觉,那里似乎是传统的最后时光。那么后来的法古还是法自然,显然是迫切的命题。
(3)《诗书画印的象与神》,谷卿著,长春出版社2016年5月版,32.80元
作者首先是诗、书、画、印的实践者,其次才是批评者,这样的理解力和学术背景,是此书的特点和优点。第三部分关于印章的阐述,特别是道教对印章、印学的影响,极有创见,尤见功力。
(4)《旅行与读书》,詹宏志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版,49元
第一篇提及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传统就餐习惯:先到酒店或酒吧来个餐前酒,晚上七点到九点,稍进入状态,方才移步餐馆晚餐。作者转述一家酒店的作风云:一支酒只要贵起来,贵到名不副实,他们就毫不犹豫地放弃,即使那瓶酒是因为他们的推荐而出名,他们也绝不再卖。这实在太有悖于贵国人民的习惯了。
(5)《书海扬舲录》,沈津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11月版,68元
一个特别的感触:沈先生收入此书的不少文章,对国内的一些藏书单位的作为、风气有所批评,十分难得。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掌故。比如他提到老师顾廷龙先生外出,携带的是一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又,上世纪六十年代沈先生爱读当时出版的小说《青春之歌》《红日》,顾廷龙先生得知后对他说,将来这些小说拍成电影,你只要花一个半小时就能看完,现在你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太浪费了。
(6)《往书记》,张宗子著,三联书店2015年11月版,38元
年中逛南国书香节打折买的,年末利用上下班时间读完。此书与林文月的《写我的书》一样,有一个拗口、意思模糊的书名,而内容实精彩。本书收录作者读过的书的议论,均短短千字,而极清通,不是所谓的书话文章所能范围者。如论木心,谓其文字脱俗,不坏的趣味,是时代的遗民,自恋,《上海赋》未见得佳,与时代之格格不入,等等,可见其读书深刻处。读此书可知前人所谓读书得间,予后来读者有所启发。千字短文的字里行间,东西奔波,而思想的淬炼亦复如是。
(7)《冰茧庵论学书札》(上),缪钺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版,45元
缪钺在给朱碧莲的信中说,“我平日写学术论文,文笔朴素,而写序跋文则注重文采,有时带抒情气氛,略具诗意。”前辈学人书信日记亦可概括为此两种,而归结为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两端。缪钺虽然偏居西南,但那时候的学术资源还较为平等,即使晚年他也保持学术敏感,他和旧友、同道、年轻学人在信札里谈及的,都是“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而文字的隽永,实在体现了他注重文采的一面。
(8)《汉学书评》,杨联陞著,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版,46元
学界对杨联陞书评的评价非常高,但他对某些人将之比于“汉学界的警犬”伯希和,他却敬谢不敏。他自承“我的书评很少火气,作风与伯希和大不相同”,这部书里的评论确实如杨氏所说,就事论事,持论公允,甚少意气用事,体现他的书评观:“许多人认为书评不重要。我则以为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价。”杨氏在剑桥时与李约瑟相谈甚欢,后来长文评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指出若干错误,“再会面时就有些冷落了”。人多少都会受个人情感左右,如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哈佛与胡适、伯希和同席,伯希和对胡适并未表示多少敬意,而胡适不以为忤,“我是后学,难免有几分不快”。
(9)《一声千两》,(日)坂本五郎著,吴罗娟译,中华书局2016年11月版,46元
1972年,坂本五郎在伦敦以一亿八千万日元的价格拍下一个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在收藏界大出风头,跻身世界级收藏家之列。他是日本战后收藏界的代表和缩影,但其经历更具有传奇性,不仅仅是常见的“捡漏”故事。比如关于“如果有来生,是否还会干这一行”这个问题,坂本的回答是不会,“从商的道路是严峻的,其中的滋味刻骨铭心”。个人的性格也跃然纸上,除了在买东西上的志在必得,作为“不言堂”的老板,书里也展示了他的另外一面:后来的“不言堂”徒弟们成立了桃李会,定期聚,交流学习,家眷们则成立了桃女会,由坂本的太太牵头,“只是,一次也没叫上我……”呵呵!
(10)《宋云彬日记》,海宁市档案局整理,中华2016年10月版,158元
中华书局的三卷本比初版本《红尘冷眼》要齐。宋云彬记日记并非几十年如一日,但有意思的是,他的重要经历,如战时桂林时期,昆明时期,民主人士自香港抵北京参加政治协商,“反右”,参加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都留存下了日记。当年读《红尘冷眼》就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这次遂在布衣书局特意买了中华特制精装本。
(11)《汪曾祺书信集》,李建新编,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9月版,48元
谁不喜欢这个老头呢?书信里的汪曾祺比小说、散文里的汪曾祺更可爱,可以对照读新出的《汪曾祺书画集》。
(12)《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实录》,梁承邺著,中华书局2016年3月版,46元
梁承邺是植物学者,父亲梁方仲是经济学者,读这部传记,一个感触是,治学的方法是同一的。在还原历史和经历上,梁承邺做到了可信:客观地比较、推论,实事求是,不溢美,十分难得。如果我们对照许多名人后代所写的传记,很容易体会到此书的优点。
(13)《诗人的迟缓》,范晔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6月版,38元
此书是林贤治老师推荐给我的,作者是西班牙语译者,这部随笔集大多有关西班牙语文学,但实在不同于我们所见到的文学随笔集,这种文体意识非常少见,所以看到新版立刻买下。
(14)《喝一口茶》,也斯著,文化工坊2015年11月版,港币98元
这是也斯1977、1978年间在香港《星岛晚报》的专栏结集,“此栏每段二百字不到,无题,大都分三段式,写日常生活及其思考与感怀”。三十多年后,也是在也斯身后,有心人将当年的剪报整理出版。在香港的作家之中,也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和散文,不仅有先行者的实验风格,而且绝不染时风,没有香港的码字气味。“我们总是有些未了的事务,又不能如蜥蜴般逃之夭夭。我们常常想要新生,又不肯或不敢轻易抛弃自己的肢体。”我是在读到这段之后,觉得从前的报纸工作就此结束了。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近期文章目录:
虞云国:《英年早逝的史家丁则良》申闻:《梅花笺摹喜神谱》许礼平:《黄般若菩萨心肠画大火》沈胜衣:《书中情分——纪念谷林先生逝世八周年》艾俊川:《周作人批阅过的新诗习作》严泉编撰:《除了写字,于右任还做过什么?》
上海书评之声︱陈子善谈《吴兴华全集》:书信里的钱锺书傅雷茅子良:《忆念黄裳老》
赵龙江:《一通知堂短札》
陆蓓容:《翁大人进京记》沈卫荣:《送别冯其庸先生》
屈全绳:《道德文章谁为继——悼念冯其庸先生》
“林行止鸡年说鸡”系列文章
迤逦鸦:《淘书记趣:“女人与对书的畏惧”》
欢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浏览以上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