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许鞍华谈《第一炉香》:彭于晏有一双爱人的眼睛

从《倾城之恋》,《半生缘》到《第一炉香》,许鞍华对于张爱玲的怀着一份深刻的执念。“只要是张爱玲的作品,任何时候都想拍”。许鞍华说。近日,许鞍华带着她执导的《第一炉香》来到了威尼斯电影节。她被授予终生成就金狮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女性导演。《第一炉香》预告片一经释出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抛开书本作为此次威尼斯媒体,我们有机会采访到许鞍华导演,听听她对于影片中的角色与故事的看法。文:笑意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一首葡萄牙语诗爱是燃烧而看不见的火
是疼痛而感觉不到的伤
是不能满足的满足
是无痛而又痛彻心肺的痛楚。
爱是比深爱更深的不爱
是茫茫人海里孤独的跋涉
是永远不会因满足而满足
是失去时才得到的关照。
爱是心甘情愿的被俘
是胜者服从于败者
是忠诚于杀害我们的人
如果爱是这般自相矛盾
又如何在人的内心深处
激起如此真挚的情感?
这是葡萄牙最伟大的诗人路易·德·卡蒙斯写的爱情诗《爱是燃烧而看不见的火》。在电影《第一炉香》中,这首诗是乔琪乔与葛薇龙在园会上第一次互相认识时,乔琪乔挑逗葛薇龙用的。原文只是一句并未释义的葡萄牙语话:便拣了一张长椅坐下,乔琪也跟着坐下了。隔了一会儿,薇龙噗嗤一笑道:“静默三分钟,倒像致哀似的。”乔琪道:“两个人一块儿坐着,非得说话不可么?”一面说,一面把手臂伸了过来,搭在薇龙背后的椅靠上。薇龙忙道:“我们还是谈谈话的好。”乔琪道:“你一定要说话,我说葡萄牙话给你听。”当下低低的说了起来,薇龙侧着头,抱着膝盖,听了半晌,笑道:“我又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多半你在骂我呢!”乔琪柔声道:“你听我的口气是在骂你么?”薇龙突然红了脸,垂下头。乔琪道:“我要把它译成英文说给你听,只怕我没有这个胆量。”薇龙掩住耳朵道:“谁要听?”便立起身来向人丛中走去。
许鞍华采用这首爱情诗,不仅显示了乔琪乔的葡萄牙混血背景,又还原了那个年代男女约会时爱用读诗或者唱歌的形式来表达情话。诗句也暗示了葛薇龙沉沦于这段关系之后的命运——像飞蛾扑火一样,疼痛、得不到满足,却心甘情愿地被俘虏。普通话对白的香港故事《第一炉香》全片基本都是普通话对白。许鞍华之所以做这样的选择,是出于艺术性与市场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张爱玲原著中的人物对话是带有文学性的,放在现代语境非常具有舞台感。而粤语更口语化,若是用粤语来表达文学性很强的语言,反而会显得有些滑稽。在原著的情境里,葛薇龙与姑妈都来自上海,她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上海话或带有上海口音的官话,而姑妈和府里的丫头们应该说粤语,薇龙与乔琪之间应该用英语或粤语对话。现实中那个年代的香港混杂了多种语言,但呈现在电影中对观众并不友好,所以全程用普通话拍摄。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中国大陆,当今的香港人也都能听懂普通话,所以用普通话更能符合华语观众的需要。有争议的选角马思纯的葛薇龙,彭于晏的乔琪乔,在观众心目中是与原著人物的气质有一定落差的。原著中对于葛薇龙与乔琪乔的外貌的描写:“她的脸是平淡而美丽的小凸脸,现在,这一类“粉扑子脸”是过了时了。她的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纤瘦的鼻子,肥圆的小嘴。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这呆滞,更加显出那温柔敦厚的古中国情调。”
“他比周吉婕还要没有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一般像。在那黑压压的眉毛与睫毛下,眼睛像风吹过的早稻田,时而露出稻子下水的青光,一闪,又暗下去了。人是高个子,也生的停匀,可是身上衣服穿的那么服帖、随便,使人忘记了他身体的存在。”
如果说马思纯与“粉扑子脸”、面部略显呆滞的葛薇龙并非没有相似之处,那么彭于晏健康的小麦肤色与原著乔琪乔苍白如石膏的脸则非常不一致。而许鞍华导演追求的并非是人物的形似,而是眼神传递的感觉。她选择马思纯与彭于晏,是因为他们两位都是非常棒的演员。她看过他们演过的电影,觉得他们都很擅长演绎爱情故事。她认为,能演好爱情戏的演员其实非常有限。一些演员可以很上镜,演技也很好,演绎爱情故事的时候却没有那种“眼神”。演爱情戏时,演员的素质就在于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投入故事的情感中。“在试镜时,他的眼神打动了我,他有一双‘爱人的眼睛’”,许鞍华如是描述彭于晏。许鞍华本人选角的侧重点不是与演员做很多直接接触,而是私底下做很多功课,研究演员各自的特征。她会把演员出演过的每个主要电影都看一遍,了解他们能演绎的范畴。彭于晏也谈了自己对乔琪乔的看法。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理解这个角色的心理。他会反复思考,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为什么他对待女人的态度是这样的?为什么女人会陷进与他的关系中?他的外形、性格都与乔琪乔有很大差异。为了更贴合人物形象,他需要努力锻炼减重,需要努力练习说葡萄牙语。他还做了很多对于人物、时代的背景研究,从而理解他们的思考模式。在与许鞍华的合作中,他也学到了很多。对殖民地混血儿的心理刻画“杂种的男孩子们,再好的也是脾气有点阴沉沉的,带点丫头气。”
“你看,我们的可能的对象全是些杂种的男孩子。中国人不行,因为我们受的外国式的教育,跟纯粹的中国人搅不来。外国人也不行!这儿的白种人哪一个不是种族观念极深的?这就使他本人肯了,他们的社会也不答应。谁娶了个东方人,这一辈子的事业就完了。这个年头儿,谁是那么个罗曼谛克的傻子?”
张爱玲在原著中,通过吉婕对薇龙的倾诉,描述了当时香港混血儿的尴尬处境。许鞍华版的《第一炉香》,也着重刻画了乔琪乔混血身份所形成的特殊性格。许鞍华解释,在香港这样一座文化交融的都市,殖民地时代人们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心理特征,会带有inferiority complex(自卑情结)。她是在英文学校念的书,但总会觉得自己的英文不如英语母语者好,中文也不如其他中国人。因此在语言上,香港人是不占优势的。
而在时尚方面,香港一向追赶上海的潮流,同时也欣赏英国输出的西方文化。香港或许只有在饮食上有优势,东西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更丰富美味的香港美食,但在文学、文化层面,总有迷失的感觉。
迷失让人变得“更喧闹”。
而类似乔琪乔这样的混血,处境则更特殊。他们的身份夹在西方与中国中间,不被两方接受,比华人受到更多歧视。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也是乔琪乔性格中阴暗面形成的一部分原因。张爱玲并不好拍许鞍华拍这部电影,并不只是想在银幕上重现香港40年代上流社会与城市的怀旧风情,最感兴趣的还是故事本身。她自己也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是极难改编的。许鞍华觉得,张爱玲的叙事结构并没有那么特别,其实是非常通俗的。她的出挑在于语言,还有她超脱年龄的的悟性和与众不同的感知。
她在那个时代的独特视角放在当今来看,已经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看法了。张爱玲在她的故事中讨论的,也是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人性。
读懂张爱玲的难点在于,她的文字就像莎士比亚的作品一样,需要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与她的背景才能欣赏。但是改编成电影的话,难点就在于无论观众有没有了解张爱玲的背景,有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它的叙事必须要吸引人。《第一炉香》周边记者会上连线彭于晏书本记者笑意与许鞍华合影
书本福利:在下方以任何形式和我们互动,抽取1位影迷送出张爱玲原著一本和威尼斯相关电影周边,获奖名单在下次威尼斯推文中送出。
现在公众号更改了机制,不按时间排序,你的关注是我们更新的动力。记得把公众号设置星标,这样就能常看到我们啦~
“我不想做所有事情都用这傻逼iphone完成”
那些年,把张爱玲作品搬上荧幕的导演们
向世界呐喊的威尼斯电影节:我们需要电影!!!
用法国影史上第一部禁片打开这个教师节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