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4432,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后台回复【社交天性】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社交天性》。
作者马修·利伯曼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2007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家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奖”。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经过对人类的不断探索写出此书,给心理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01连接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和他人关系保持得好,我们就会觉得快乐,如果这个连接关系破裂了,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通常把这种类型的痛苦叫做社会疼痛。这种痛苦其实和我们的身体疼痛是一样的,不管你是肉疼还是心疼,对于大脑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天生害怕被拒绝,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去跟别人交往,就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这种没有建立起来的社会连接。
有一个研究就是调查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当众演讲。一方面怕自己出丑,另一方面就是害怕别人对你说的话没有反应,或者是有负面的反应,比如嘲笑,这种感觉才是最难受的。即便是和自己有一面之缘的人,我们也都很在意他们的反应。我们大脑的默认状态就是进行社会化思考,并且这个思考是不断发生的,只要你闲下来了,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想这些事情。
有这么一个“网络球”的实验,就是让参加实验的人在进实验室之前,先在旁边的等待室里坐一会。这时候等待室已经有两个人了,其实这两个人是相互认识的实验人员,其实就是托儿,但他俩相互假装不认识。
等真正参加实验的人坐下了,其中一个托儿假装无意间发现了旁边地上有一个网球,把球扔给另一个托儿,然后这个人把球传给实验的参与人,就这样三个人来回传球。
等玩了几分钟后,这两个托儿忽然不再把球传给这个人了,就他俩在不停地传来传去。等这个人进到实验室,做了核磁共振的结果就发现,他的背侧前扣带皮层更活跃,这个区域就是负责痛苦的那一个部分。
这时候问一下他参加这次实验的感受,他一般都会先说刚才在等待室里被冷落的这件事情,并且都表达出了生气、愤怒或者是难过的心情,这和他们核磁共振的扫描结果也是一致的。
社会连接的中断,会产生社会疼痛,反过来,我们社会连接的增加,会让我们更快乐,更能增加我们的社会愉悦感。当然这种快乐其实和我们身体上的生理满足是一样的效果。那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愉悦呢?
那就是合作。合作是我们大脑的天性,我们天生富有同情心,帮助别人会让我们觉得开心,我们的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利他主义其实是我们天生具备的一个品质。
比如,电击实验。一个人被要求观看另一人受到电击时的情景,被电击的人特别痛苦,表情扭曲,不停地问能不能停止。这个时候,研究员就会问这个旁观的人,你愿不愿意跟他互换一下?如果不愿意换,就继续看这个人被电。结果很多人都表示愿意跟受害人互换一下,帮助当事人减轻痛苦。有时候我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米勒认为,霍布斯、休谟和其他声称自私是人类所有动机的根源的学者提出的假设变成了一种自我实现预言。他们的理论以及追随者的一再重复已经影响了许多人的实际行为。因为一直被教导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即使我们做出一些无私奉献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解释成这么做是为了自己。尤其是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我们愿意用谦虚、自黑的手段来让自己更合群。
作者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来帮助大家简化了工作流程,在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使劲地夸他,他下意识说,哎呀这样做我也是受益者,我也是为了自己更方便一点。其实这个人工作特别忙,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做不做都无所谓,但是他还是对大家做出了贡献。那为啥就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不敢坦然接受别人的夸奖呢,其实这样说,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鹤立鸡群。
进化赋予我们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大脑网络,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人,并且能够与他们紧密合作。连接是建立社交生活的基础,但它并不是进化的终点。为了确保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社交生活,进化远远没有结束。
02心智解读
心智解读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这和我们的情绪理解能力、情商智商都有着关系。就是让我们能够猜出来别人的语言、动作,然后把自己的行为做到超前一步,它能让我们占尽先机,在新的风口存活下去,或者在遇到问题时立马作出反应,掌握主动权。理解了别人的想法,我们才能够跟别人进行下一步的社会交流。
比如,有一个比赛是石头剪刀布锦标赛,这个游戏的精髓就是“如何预测你的对手对你出招的预测”。就是你在预测他要出什么的同时,还要防着他猜透了你的战略。
其实这个还真的有策略,如果你的对手是新手的话,一般你可以出布,因为石头更容易给人有力量的感觉,新手一般都愿意出石头。如果对手是老手的话,一般出剪刀会比较合适。
心智解读能力,不仅能让我们在游戏里更容易赢,还能让我们在局面对我们不利的时候,损失更小。心智解读的工作原理有两条:一个是我们的心智化系统,也就是我们经常用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有一种是镜像神经元。
1、心智化系统
心智化系统是随着我们的年龄慢慢成熟的,我们都在利用心智解读能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预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人的需求、欲望和忧虑,并采取行动让他们过得更好。如果我们足够幸运,那么别人也会将心比心,为我们付出。
社会痛苦和愉悦只是一系列随机事件,它们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区别,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能够带领我们趋向快乐、避开痛苦的心智解读能力。
2、镜像神经元
这个系统像照镜子一样,你做什么动作,它也做一样的动作,在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行为。其实它的原理就是通过内部模仿,辨认出所观察对象动作的潜在意义,然后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这个系统被发现的过程是这样的,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员,本来是为了研究猴子的一些神经反应,但是在实验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这些研究员伸手去抓花生的时候,猴子脑中的一组神经元就被激活了,这组神经元正好就是猴子自己去抓花生时候激活的神经元。也就是说,猴子看到了别人的行为,就好像在自己脑子中也正在做这样的经历一样。
这个现象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愿意看那种特别虐的小说、电影,因为代入感很强。看到电影里的人被虐的时候,你大脑中负责痛苦的区域也会被激活,你也会觉得自己被虐得死去活来的,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主角,但又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只是刺激下我们的情绪,但又没有真正的损失。
既然这两种系统都可以帮助咱们了解别人的想法,那它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作者说这两个系统是互补的关系,一个活跃一点,一个就安静一点。心智化系统更倾向于抽象的刺激物,比如说别人的表情、反应。镜像神经元是通过实际的动作激活的,才会让你做出下一步的猜测。
比如,一个人说他被女朋友甩了,你的心智化系统就解读出来他很伤心,然后看他去跟领导请假说想下午出去散散心,你的镜像神经元就解读出来他好像心情不太好。
03协调
这里的协调,其实就是自己不断地了解、调整自己,并且能跟别人和谐地相处,让自己融入社会。作者说其实我们对自己的了解,都是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反应上。正因为这样,抓住别人对我们的反馈就特别重要。这些反馈,不仅是语言,还包括表情、动作等等。
有一个男女配对实验,一共是100个年轻大学生,男女各一半,然后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从1到100总共一百个数字。单数的50张卡片给男生,双数的50张卡片给女生。直接贴在他们背上,他们都不知道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数字。
大家随便说话,但是不能说出来别人的号码,然后去找一个异性配对,如果配对成功,只要两个人加起来的数字越大,得到的奖金就越高。奖金的金额是编号总和翻10倍,比如99号男生找到了100号女生配对,那么两人可以获得100加99再乘以10,一共是1990美元的奖金。但如果2号女生找到了1号男生配对,那么两人只能拿到30美元了。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首先就是去观察别人,很快这里面的99分男生和100分女生就被找到了。这两个人身边都围了一大堆人,大家都想说服他们和自己配成一对。这两个人就在大家的各种夸奖和赞美中,变得特别高冷,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是号码很大的人。而那些没有来搭讪自己的人,基本也可以猜出来自己的号码很小。这个例子里面,大家对自己的认识,就是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判断的。
我们就是这样依靠别人的反应来评价自己,随后做出反应。所以,别人的反应,就是我们调整自己的重要参考。那我们既然天生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那怎么能保证我们不被负面干扰呢?这就需要自我控制的能力,这个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变强。
有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给32个3-5岁的小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对他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如果你能忍住不吃这个棉花糖,等15分钟我回来以后就再给你两个棉花糖。实验结果发现,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忍得住,大部分孩子都在坚持了5分钟之后,就把棉花糖吃掉了。
为什么控制自己很难,因为我们要克服的东西是现实中具体存在的,但是我们要达成的最终目标是抽象的。那应该如何自我控制呢?
1、抑制
心理学上,它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表情、语调和身体语言,以确保他人无法看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抑制并不是说要你压抑自己,而是让你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2、重新评价
根本上讲,重新评价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视角,从而使自己对某种令我们痛苦、沮丧的事物的体验发生了变化。在许多情况下,重新评价都表现为“上帝在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
比如,你不幸被解雇了,但是你可能很快就会意识到,原来的工作其实并不适合你。现在,你可以为快餐广告撰写“顺口溜”,那才是你一生的梦想呢。
在外人看来,你这种认识似乎只是一种相当牵强的“合理化”过程的结果,与那些人们经常说给自己听的过于乐观的故事一样,并不能改变现实。
然而,在心理上,我们的现实源于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既然你已经失去了工作,如果你能诚实对待自己,努力去寻找可以改善你的处境的方法,这种重新评价确实是有帮助的。
3、情绪标签化
就是用各种方法把我们的情绪表达出来。既可以用语言,比如跟朋友倾诉一下,或者是用文字,比如说写写日记。把你的情绪写出来之后,你的负面感受就会变少了。
最后的话:
不论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还是在与恋人共处时,如果表现出了很强的自我控制倾向,就更能赢得信任。另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恋人关系中,自我控制能力很弱的人很难保持对爱情的忠诚。
后台回复【社交天性】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