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从清华“荷塘雨课堂”想到南非“罗本岛大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从清华“荷塘雨课堂”想到南非“罗本岛大学”
温宪
  从2月19日晚上开始,面对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开启了清华大学“荷塘雨课堂”讲课。
▲2月19日晚,温宪首次通过清华大学“荷塘雨课堂”授课。
  同学们来自世界四大洲,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其中包括来自湖北的同学。
  我告诉他们:今天,我们在一个很特殊的环境下,在一个很特殊的课堂上开始这门课程。这必将在我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2月3日上午10时,清华大学五万余名师生同上了一堂历史性的一课。
  在课堂过程中,放映了这样一个幻灯片。梅校长在1936年4月说过的一段话:“夫国难维已至此,然吾人决不可自坏其心理上之长城;大局虽不可知,然而吾人自己之职责,决不可放弃,万一不幸,本校亦当在此水木清华园中,上其最后之一课。国家虽弱,正气不可不存。”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这是令人荡气回肠的一段话。时间过去将近84年,今天读来,竟然还是那样贴切。
  我们现在也是身处一场国难当中,虽然国难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性质不尽相同,我们也不能自坏我们心理上的长城。虽然疫情何时能够最终结束的大局还不可知,但我们作为清华人的职责决不可放弃。
  我们今天不得已通过“雨课堂”形式上课,我们的课堂互动,相互交流,面对面那份亲近等可能会打折扣,但真正的清华学子,真正的国之栋梁,在任何情形下,哪怕再艰难险阻,哪怕再幽闭局促,也阻挡不住思想的自由,阻挡不住视野的开拓,阻挡不住知识的渴求和汲取,阻挡不住人生智慧的积淀,更何况我们还有着前人没有的高度信息化交流手段,我们还有今天的“雨课堂”。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多次采访的一位伟人,他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纳尔逊·曼德拉
  南非第一任民选非洲裔总统曼德拉曾为了反对种族主义的信仰坐牢27年,其中有近20年铁窗生涯是在罗本岛监狱度过的。罗本岛是距开普敦7英里,面积仅有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
  1996年2月,经过南非政府狱政部的批准和罗本岛监狱管理部门的具体安排,我作为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新闻记者,首次采访了罗本岛监狱。
  此后,我又曾于1997年8月、12月两次踏访罗本岛。曼德拉当年所在的B区牢房关押着“最危险的政治犯”,他被关押在B区五号牢房。
罗本岛
  牢房本身仅有4平方米左右。我曾躺在曼德拉躺过的床上,身高1.83米 的曼德拉躺下后头顶着有铁窗的那面墙,脚便可触到铁门的另一面墙。在这极为狭小的牢房内,他只需迈三步便能从牢房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曼德拉就是在这样的牢房里,在这样长的时间内,意志没有消沉,不断进行着思考,还上了带引号的“罗本岛大学”,最终带领南非人民赢得了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胜利。
  在某种意义上说,罗本岛就是曼德拉的雨课堂。他就是在这样常人难以想象的环境中表现、锤炼了超乎常人的勇敢,坚毅,忍耐,平和,大度,乐观和极为博大的胸怀。
  曼德拉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有着一种精神。今天,在我们自己的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这种精神的力量。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