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孩症”:这是一个对孩子并不友好的社会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03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祝你幸福。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你有本事一辈子别生孩子啊!”
抵达武汉的一架国际航班上,一位母亲愤怒的回怼,引发了数万人的讨论。
近些年类似的“人民内部矛盾”总是在不间断重播:
飞机或高铁上,一位狼狈的母亲面对怀里哇哇大哭的婴儿束手无策,身旁充斥着一群嫌弃的白眼和“啧啧”的牙疼声,然后,某个年轻人奋起指责,你就不能管好小孩,让他闭嘴吗?
这位明显因为焦躁而生气回怼的母亲,其愤怒之处显然在于,她一直都在努力安抚怀中的婴儿,“我一直在管,你问下这么多人我是不是一直在管”?

而同样愤怒的年轻人却不能理解,为什么让一名1岁的小孩停止哭闹,就那么难?
和类似的网络撕逼并无二致的是,持不同观点的两拨人站在各自的立场,水火不容:
“神他妈一句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熊孩子惹人嫌,傻逼家长没素质”。“管不了就别带孩子出来”……
评论区几乎随便一截图,都是这样骂熊孩子熊家长的留言。与之相比,表示理解母亲和婴儿的网友,点赞往往都是可怜的个位数。
媒体人黄章晋老师写了这样一句评论:
成为一名父亲之后,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带宝宝出去玩一周,飞机高铁都会坐。小朋友不过2岁3个月,纵然我和妻子准备了足够的玩具和零食,宝宝仍会不时在飞机上哭闹一番。
每当宝宝哭闹的时候,我心里都即惭愧又紧张。惭愧是因为打扰到别人休息很不好意思,紧张是因为网络上见多了,社会上真的太多人患有“厌孩症”了。
如今我带宝宝出去玩,都是尽可能乘坐商务舱,相对宽阔的环境能让小朋友更舒服一些。
但是显然,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购买昂贵的商务舱机票。
几年前,有几位中国父母,为了避免遭受飞机上其他乘客的指责和白眼,登机前专门准备了礼品,送给邻座的乘客。

这样的行为收获了一致的好评,很多自媒体写出了“父母的人格,就是孩子的教养”这样的文章。
我能理解家长的这种行为,却并不鼓励和认可这样的所谓“高素质”品性。因为这相当于间接而婉转地承认了这样一个逻辑:
妈妈带着一名还不到2岁的宝宝,独自出门乘坐飞机,是一件错误且没公德心的事情,是一件必须要对他人说抱歉的事情,因为宝宝不可避免的哭闹会打扰到其他人。
至少在我价值观里,这样的逻辑太令人感到遗憾和冷漠了。
美国《今日秀》育儿版高级编辑丽贝卡,曾针对中国父母这样的行为写过一篇文章:
“这些父母很可爱,但他们的举动却反映出一个危险的趋势:你需要为你有一个孩子而道歉。
我会倾尽所有,用尽所有办法让我的宝宝在飞机上不哭。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恨婴儿的哭声,尤其是当它离我耳朵只有四英尺的时候。当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我会带他在过道上走到头再走回来,抱一抱哄一哄。
如果我们的眼神相遇,我会给你一个“太抱歉了,没办法啊”的苦笑,然后你给我一个“没关系,顶住啊”的同情表情。朋友们,这叫社会契约。如果你对我翻白眼或者用憎恶的眼神看我,你就是在毁约。”
(二)
承认吧,我们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患了“厌孩症”。
你分明能感觉到,社会上有些人,发自内心地认同这样的标准:哪怕是不满三岁的孩子,甚至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只要在公共场合哭闹就是熊孩子本熊,家长就是毫无素质毫无修养的“野蛮人”。
放在任何一个文明体之中,这样的标准都是苛刻,冷漠、荒唐的。
但是很遗憾,对当下的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根本不想去尝试理解那些狼狈不堪的母亲、弱小无助的婴孩,公共场合哭闹就是熊孩子,就是没素质!
一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理直气壮。
比如在豆瓣“讨厌小孩”小组,随便一条吐槽帖下面,都是这样的留言:
我从来不会自大(或者称愚蠢)到去劝一个丁克生孩子,同样的,一个曾经无比坚定的丁克某一天突然决定生孩子,我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讽刺和揶揄。
对我而言,生不生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自由,没有人有权利干涉这种自由——包括父母在内。
这应该是文明社会的共识,但与此同时,一个文明社会的另一层共识是:
面对一两岁宝宝的哭闹,一名有教养的成年人,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高贵的沉默。
在我个人的价值观里,这和开车遇到老人过马路不鸣笛催促;开会时、饭局里有孕妇自觉不吸烟一样,是最基本不过的文明共识。
你会对一位蹒跚的老人说“老不死的,干嘛出来阻碍交通”吗?
你会对一名孕妇说“贱人就是矫情,受不了你滚呀”?
婴儿基本上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饿、渴、困、生病、大小便或仅仅只是不舒服,婴儿能做的只能是用哇哇大哭来告诉父母。
当一些父母必须要为1岁多的婴儿吵闹,而不停地向周围人群道歉的社会,和文明无关,那只反应了一种深深的冷漠。
(三)
联合国有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目前世界上获得联合国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大概在900座左右。
这其中,没有一座中国内地城市。
不装外宾地说,这样的状况其实没什么可意外的——在你的城市走走吧,扪心自问,你的城市和城市居民,对小孩子友好吗?
答案恐怕差强人意吧?
几年前,一名母亲在北京地铁上哺乳的动作,被有心者偷拍下来,还要发到互联网上讥讽一番:
我承认,这很不雅观,尤其当孩子哭闹或者突然呛奶的时候,袒露着一只乳房的母亲,无疑是狼狈且尴尬的。
没有一位女性愿意在公共场合袒露自己最私密的身体部位,你觉得扎眼和尴尬,那位年轻的母亲一定比你更难堪,更尴尬。
抄起键盘就喷一句:“这不是你们村的公交车!”是极容易的,但这无疑是对这位尴尬母亲的第二次精神创伤。
作为母亲,她即便再不情愿,也没有办法。她没得选,对于怀里的小婴儿而言,母亲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就算她明知道会招来键盘侠的辱骂,作为母亲她也不得不如此,做母亲的,没得选。
就这,还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呢。
说到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确差太远,要补的课太多,无论是硬件还是民众心中的文明认知。
我一年会去很多城市,但恕超超见识有限,别的不说,一个“像样”的母婴室和家庭卫生间,我遇到的绝大部分连及格线都达不到。
有了孩子之后,我格外关注一座城市的母婴设施。这几次去日本,每一次都令我感叹他们在母婴设施方面的人性化。
比如这个日本某景区厕所里的婴儿护理台,超超作为一名胸口长毛的汉子,很显然不会窜到女卫生间拍照——所以你没看错,这个宝宝护理台是在男卫生间里的,它很干净,还贴心地配备了婴儿柔纸巾。
近年来我不断听到呼吁中国爸爸多照看小孩的呼声,这很好。但问题是,我们社会中也得为爸爸独自照看小孩,提供一些必要的便利措施。比如很简单,男厕也具备的一张婴儿护理台。
在京都站(你可以理解为交通枢纽),当我们带着宝宝来到“母婴卫生间”的时候,里面的设施令我非常感慨,我拍了下来,它是这个样子的:
不仅仅有固定小宝宝的婴儿椅,更有适合三四岁小朋友的小马桶,洗手液、婴儿柔纸巾一应俱全。
人流量超级大的交通枢纽,咱就别比卫生状况了,单看这些设施,国内的诸多城市,差的太多了。
不必说众多的三四线城市,就是在北上广深,很多商场、高铁站、高速服务区、医院新院区等场所,你会发现,你很找到像邻国日本那样高水准、人性化的母婴便利设施。
而令人惆怅的是这种差距,已经不是由经济水平所左右的了,完完全全是我们的社会里,根本就缺乏关怀母婴的底层共识。
写这篇文章,我无意说服谁,价值观都崩裂到这个程度了,我怎么可能妄想靠一篇文章说服一些人呢?
我只是觉得: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物质是否丰富,环境是否安全,更在于社会对“文明”一词的深层共识。
如果公众没有同样高水准的文明认知,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无论是富有还是贫困,都不会感到“由衷地幸福”。
一个对婴儿都如此苛刻的社会,你还指望能收获多少暖心的慰藉呢?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你还可以读】
《中国机长》:总在沸点前遭遇一盆冷水
年薪170万的征婚帖面前,我们都成了同一副面孔
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员工涨薪
“闭眼买房,睁眼数钱”的时代要过去了吗?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