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美食】七江太平往事之美食系列:圆子

七江太平往事之美食系列:圆子
龙志球
中国人讲究吃,不仅讲究味道,名字也要有寓意。比如宝庆府的特产猪血丸子,在我们太平就叫“圆子”——团团圆圆、多子多孙,叫着顺口,听着如意!
不仅听着好,味道也是一绝。而且我一直认为,吃遍方圆几百里,太平的圆子才是最正宗的。您若不服气,先听我说说。
这其一,是原料地道。做圆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猪肉和猪血。太平的豆腐,都是用自家田埂上或山地里种的黄豆、用纯天然无污染的井水浸泡、再用石磨一圈一圈手工磨成豆浆、用柴火灶热气腾腾煮沸……最后做成的;猪肉呢,都是勤劳的太平阿嫂用剩饭剩菜猪草米糠一勺一勺一天一天喂大的正宗土猪,到了年底刚杀的肥瘦相间的上等肉;那猪血,是伴随着年猪被宰杀时的嗷嗷大叫哗哗流下来的新鲜活血,拎回家还是温热可感的。怎么样?这原料够正吧。
其二,是纯手工制作。把肉剁碎,豆腐捏碎,倒木桶里,加点盐,与猪血和在一起,使劲揉搓、揉搓、再揉搓,让大自然赐予的最纯真的食物,在穿窗而入的冬日暖阳照射下充分融合、交汇、反应、蜕变……然后揉成一个个椭圆的粉红的手心大小的圆子,把它们放进用竹子编织而成、垫着新鲜干稻草的炕篮里,再把炕篮挂到灶膛顶上。所有这一切,都靠一双勤劳而灵巧的手。接下来的几个月,煮饭、炒菜、烧水、煮猪食……日复一日,不急不忙,用灶膛升腾而上的烟火自然熏烤,或是用锯木屑、秕谷渣撒到木炭上慢慢烘烤。最后,在太平坳上动人的袅袅炊烟里,在灶膛前爷爷讲的鬼故事奶奶出的字谜里,在山间最纯粹的风和最原始的光阴里,等它们熏黑、瘦身、飘香……
其三,是味道一流。小心翼翼地把炕篮取下来,几十个黑不溜秋的圆子,排得整整齐齐的,真不知该选哪个好。其实都好!随便挑一个,用冒着热气的井水洗净,露出它褐色的外衣,油光可鉴。最简单的吃法,煮饭时一起蒸。饭一熟,圆子也熟了。用刀切片,露出浅红色的圆心(有的地方做圆子不放猪血,切开是土灰色,惨兮兮的,一看就没食欲),间杂着碎猪肉,油渍渍、香喷喷,咬一口,真好吃!或者,切成片或条,用猪板油煎,煎得两面焦黄,加上姜葱蒜(门外现摘的野韭菜更妙),翻炒几下,香飘十里。再或者,切成片,和腊肉一齐爆炒,腊肉要肥一些,如果加点太平坳上现挖的冬笋片,那更是神仙也想偷吃的世间美味呀。
好的美食,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后的奇妙产物。太平的圆子,从腊月尝鲜开始,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年中。男人拿它下酒,女人拿它陪客,读寄宿的孩子们拿它下饭。我小时候挑食,圆子算是最爱。爱之切,不忍多吃,咬一口黄豆大小的圆子,赶紧扒一大口饭,有时一餐只靠半快圆子居然吃两碗饭。为什么?担心这餐吃多了,下餐没圆子啦!
正如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我们太平的年夜饭自然少不了圆子。一家三代,欢聚华堂,团团圆圆,喜气洋洋。又是一年春节到,正好借我家乡最正宗的圆子,祝大家新年快乐,团圆美满!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