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脾气横得很”

昨日在小区遛娃时,碰到几个带着孙孙的老人聊天,其中有我认识的一个小弟弟,他的发旋是双旋,老人们正在讨论双旋的孩子脾气横得很,小弟弟的奶奶跟着应和,说我们家这个就是脾气横得很。
我听着,不好去评论和反驳,但是心底里为孩子鸣冤,你们凭什么给我定性脾气横呢?就因为我长了双旋?双旋就脾气横?
1
我猜想这个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还是好奇的回来查阅了资料,脑补了一下双旋到底是怎么回事?
双旋是我们发旋的一种类型,从生理角度来讲发旋的形成:人体全身都长毛的,包括遍布全身皮肤的汗毛,只是这些毛的长短不一。人身上的各种毛都不是垂直生长在皮肤上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与皮肤倾斜一定的角度。由于这种有规律的倾斜,人体的毛发也像各种动物的毛发一样,有一定固定的方向性,医学上称为“毛流”。在胚胎的形成过程中,毛流在不同部位,就形成放射状、辐辏状、分离状、集合状、交叉状和漩涡状。
发旋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根据毛流的方向,胎儿的体型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形成的,在胎儿6—7个月时,这种毛旋已经形成,它与人的性格和脾气并没有什么关系。民间有所谓“一个旋儿拗,两个旋儿横,三个旋儿打架不要命”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同志就是因为头顶上长了两个发旋而取名的,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把“双”字改作谐音的“霜”,便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便又改名为”秋白“。
在现实生活中,老一辈类似的“经验”还很多,比如以手相、面貌来评价孩子的性格特征,甚至根据孩子的哭声也会定义孩子的脾气横。
在我的育儿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经历。
2
记得我家女儿才接近一百天时,我们第一次去店里给她洗药水澡,当时是我和婆婆妈带她去的澡堂里面。
澡堂婆婆提了一桶滚烫的药水出来,倒了一部分到澡盆,搅和了几下,就让我们把孩子趴着放在澡盆上面的架子上,女儿一下子被吓哭了(就此哭到结束)。我握着她的小手安抚她不要怕,婆婆给我们洗个澡澡。
这时,澡堂婆婆用一个布袋子(据说里面装的是银,可去风火)蘸了药水来给女儿洗,她的动作很快,下手也不轻,女儿哭得更厉害,但是被洗澡的婆婆和奶奶按到,不能动弹,急得半天都哭不出声来。
我心疼的想终止这个过程,第一次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外面洗澡,孩子应该是被吓到了,而且那个水温也比较高,我就说是不是水温太高了,澡堂婆婆说:“要洗这么烫,这个娃儿脾气有点犟哦,你看她哭得好“横”,以后不能啥子事情都顺到她。”
我婆婆妈也对我说到:“就是,我给你说是吧,连这个婆婆都说孩子脾气大,以后不能啥子都顺到她。”
说到女儿犟(横),我婆婆妈不止说这一次了,平时女儿闹点脾气都要被奶奶说:“你看,之横!”。如果孩子出现打人、抓人行为,也会被奶奶教训说这孩子“占强”得很,好“横”哦,要让她怕一个人才行。
对此,我一直是不赞同的。
3
人们常把孩子脾气温和还是“横”判定为性格的好与坏,其实,从心理学上讲脾气是属于人格中的气质。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孩子刚一出生,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在许多家长的眼里,爱哭好动的孩子就是“小恶魔”,孩子被贴上“横(犟)得很”、“不听话”等标签,而平和安静的孩子则是“天使宝宝”、“乖宝宝”。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儿童养育实践能显著改变气质。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也受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含遗传因素),性格有好坏之分,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特质和行为的差异(包括气质、性格在内的人格)并不是单纯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而是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例如,有少数儿童生来就具有这样一种气质,即对新异事物表现出心跳迅速加快和大脑边缘系统异常激活,这种与生俱来的反应使得父母和老师可能会在这些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认为他们很害羞,但是如果父母鼓励并为儿童创造外出交流的机会,可能会有助于他们客服害羞的毛病。相反,成长在家庭不和或长期疾病困扰等紧张环境下的儿童更可能一直保持害羞的气质。
由此看来,随意给婴儿时期的孩子帖标签是不妥当的,“这孩子真倔”、“这孩子真横”、“这孩子脾气大得很”、“这孩子性格占强得很”等等,这样贴标签不仅缺乏依据,而且长期错误的给孩子贴标签,反而会强化TA的某些行为。
相应的,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养育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给予积极的影响。例如,对比较害羞的孩子,父母逢人就说“这孩子天生胆小害羞“,甚至经常去指责孩子:“你这个孩子真没用,哪有你这么畏畏缩缩的”,试想,如果你经常为孩子创造外出交流的机会,多给予孩子鼓励,情况是不是会得到改善?再比如,对比较“占强”的孩子,家长也是经常把“这孩子占强得很”挂在嘴边,试想,如果你避免使用这些负面标签语,而是想办法引导孩子喜欢分享,引导TA合理宣泄情绪,是不是能减少TA“占强“的机会呢?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不论孩子与生俱来哪些“好“与”不好“,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创设积极的养育环境,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定国.发旋儿之谜[J].《医药与保健》,2007年第4期:51。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1—442。
[3]. (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RobertS.Feldman)著,苏彦捷等译.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50—53。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