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的意思,红楼梦中宝琴放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红楼梦中宝琴放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 风筝的样子
  • 红楼梦里众人放风筝,曹雪芹埋了许多伏笔古人的清明节,有许多习俗,如斗百草、打秋千、放风筝等,这些在古诗词小说中也都多有记载,今天我们先说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纸鹞,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寒食清明前后放风筝的习俗,古人诗词中多有提及。如宋代周紫芝的“落花残絮忆西园,寒食归心似纸鸢。”陆游的“纸鸢收线愁风恶,秧马掀泥喜雨蒙。”程公许的“卖饧箫咽纸鸢飞,愁思惊随节物来。”清代弘历的“儿童云戏趁清明,一线风光两翼轻。”红楼梦里也写到清明前后放风筝一事,且对风筝极为熟稔的曹雪芹,通过众人放的各自不同的风筝,隐喻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前八十回里,关于放风筝,主要在第七十回里,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这段情节,被提及最多的是探春的风筝,因为其一生命运与风筝和清明紧密相联,其实曹公要表达的深意远不止这些。其他几人的风筝,也都别有深意,我们不妨一一来看。嫣红的大蝴蝶风筝嫣红是贾赦讨娶鸳鸯不成,从外面花了八百两银子买来的十七岁的女孩。在二十两银子就够刘姥姥一家过一年日子的时代,八百两银子买个女孩,称得上天价了,而值这个价钱的人,一定不是青楼歌女,更不会是贫家女子,想必也是有些来头的。一个与大观园群芳年纪相仿的女孩,却被贪财的父母卖与胡子一大把,都可以做她爷爷的贾赦做小妾,想必嫣红的心中一定也曾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吧?曹公写“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而宝玉恰好认出“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这里其实有三层意思。其一,蝴蝶风筝挂在竹梢,寓意本像蝴蝶般自由自在的嫣红却被困于贾府。其二,宝玉竟认得嫣红风筝,可见二人往来不少。其三,论辈分,嫣红虽年轻,却是宝玉的小姨娘,他不称“姨娘”却说“姑娘”,可见嫣红品格当与群芳类似,因此深得宝玉敬重。嫣红应该不止一次放此风筝,而她一定也曾幻想过自己变成蝴蝶,像风筝一样飞出这深宅大院,逃离这注定的命运,但即便是有此心,结局也会像贾赦曾对鸳鸯说的,终究逃不出他的手心,所以她的风筝没有远去,而是挂在了竹梢。这个挂在竹梢的风筝,何尝不是他搁浅一般的人生?崇尚外面的自由,却终究被现实所羁绊,身不由己,而只能在这一方天地里了此残生。晴雯的大鱼风筝黛玉放风筝去晦气的提议,最先兴奋的就是宝玉,他使着小丫头回家把赖嬷嬷送的大鱼风筝取来,结果小丫头说“晴姑娘昨儿放走了。”为什么是晴雯放走了大鱼风筝?我们知道,鱼本是生活于水中的,无水则不能存活,更何况是放于天上?这个情节其实暗喻了晴雯被逐的结局。生活于怡红院的她,如鱼得水,活得很自在,可以偷懒可以骂小丫头可以毫无顾忌的撕扇,深得宝玉宠爱,地位与袭人对等,但一旦离开这个地方,她就像飞到了天上的鱼,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而有趣的是,晴雯本就是赖大买来服侍母亲赖嬷嬷的,而赖嬷嬷送给宝玉的大鱼风筝,最后又被晴雯放走了。曹雪芹心思真是奇巧。贾环的大螃蟹风筝没了大鱼风筝,宝玉就要大螃蟹风筝,但不巧的是,小丫头说这个风筝“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三爷也就是贾环,为赵姨娘所出,与探春一母同胞。宝玉是二爷,且是嫡出,兄弟俩在赵姨娘的挑唆下,一直不合。贾环在众人的眼中,“人物委琐,举止荒疏。”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小冻猫子,因此人人都不喜欢跟他玩,也不带他玩。在赵姨娘的教唆下,贾环成了一个不辨是非曲直,处处想着害宝玉的坏小子,在贾府中横冲直撞,就像那横行的螃蟹一样。薛宝钗的螃蟹诗里有两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用来形容贾环再合适不过。所以,这个大螃蟹的风筝,曹公就假袭人之手,给了贾环。为什么是通过袭人给贾环呢?我们知道,前文宝玉挨打后,袭人已知是贾环在贾政跟前诬陷,但在向王夫人汇报时,完全隐瞒了此事,这里袭人又送风筝给贾环,她这么做有两层深意。其一,缓和宝玉贾环兄弟之间的矛盾,保证宝玉安全,免生是非。其二,宝玉与探春兄妹情深,对贾环的维护与关心,未尝不是对宝玉探春兄妹之情的呵护。这件小事,也足以看出袭人会为人,贾母将她拨给宝玉,没有看错人。宝琴的大红蝙蝠风筝宝琴是红楼梦里出场较晚的女子,但她的命运却很好,贾母一见就喜欢的不得了,不仅要留在身边养活,还逼着王夫人认她做了干女儿,可见福分不浅。不仅如此,商人家庭出身的宝琴,还跟梅翰林之子订了婚约,此次进京就是为了完婚。而她又跟着父亲天南海北都去过,见的世面也多,天下十停已走了五六停,且才思敏捷,不输钗黛湘等人,可以说是个完人。如此完美的人,自然是非常有福的,所以曹公给她安排了大红蝙蝠风筝。为什么是“蝙蝠”呢?因为“蝠”通“福”,在中国古代习俗中,蝙蝠寓意好运有福之意,所以很多建筑、家具等器物上多绘有蝙蝠图案。我们常说的五福临门,在古代的图案中,就是由五只蝙蝠组成的。有福也就罢了,偏还是热闹喜庆的大红蝙蝠,似乎曹公也在暗示,宝琴好事

我心中的诗(作文)

  • 作文8年级
  • 我心中的诗(800字)我心中的诗诗是理想的化身;诗是心灵的触碰;诗是生活中的折射;诗是人生旅途中的助跑器;诗是人“喜,怒,哀,乐”的调色板……我与诗也悄悄结下不解之缘。我在一个特别的环境里成长——奶奶是教师,妈妈也是教师。小时候,妈妈就特别重视教我学背古诗。当时,我疑惑不解:“古诗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读起来又顺口又好听……”这一个个问题,就像一颗颗好奇的种子,使我的小脑袋瓜百思不得其解。那颗对诗的好奇的种子就这样悄悄地种在了我儿时的心上。渐渐地,我长大了。我知道了:古诗原来竟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它语言表达简洁,极富美感。诗作为美的代言词,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诗。诗真是太神奇,太美妙了。它启发了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从此以后,我更爱诗了。刚上幼儿园,奶奶就开始教我吟诗。从骆宾王的《咏鹅》到杜牧的《清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白的《静夜思》。你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么优美的诗句啊!读来琅琅上口,沉浸诗境中,心中感觉特别美妙。我经常问奶奶:“这什么意思,那什么意思?’’奶奶总是意味深长地说:“长大一点,你自然就意会了。”听了奶奶的话,我就想着快快长大,好好意会诗歌,读懂更多的诗。转眼间,上小学了。很多古诗被重新补充了。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诗仙”李白到“诗圣”杜甫……诗真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海洋啊!在诗海中遨游的我都沉醉了——春天看到盛开的花朵,我会不由自主的吟起“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夏天看到那荷叶上的蜻蜓,我便会忍不住的吟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天到了,看到那火红的枫叶,我就情不自禁道:“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看到白茫茫的雪,我便吟诵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老师们的引领和熏陶下,我的生活也变得“诗情画意”,家里人还赠给我一美誉——“小诗人”。我心里甜滋滋的,更爱诗了。诗魂无边,诗美如仙。诗是我人生旅途的一叶小舟,在漫长的人生河流中我会顺水漂流,让诗伴着我一起成长。

整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时间、来历、节日风俗、相关的古诗词,整理成一片研究性学习

  • 整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时间、来历、节日风俗、相关的古诗词,整理成一片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会……是什么意思

  • 我会报仇的 我会为你报仇的 这个是指我会去做这件事但是不一定能成功还是我会去做这件事并且也能报了这个仇。。。谢谢 真心询问
  • 会huì  一〈动〉  (1) (会意。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2) 同本义 [get together;assemble]  会,合也。——东汉·许慎《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会茶(一起喝茶);会酒(一起吃酒);会猎(原指会合打猎,又比喻会同作战);会衔(联名签署公文);会次(朝会停留的时刻)  (4) 晤见 [meet;see]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会于西河外渑池。  与秦王会 渑池。  与赵王会饮。  (5) 又如:会定(见到);会少离多(相会少,别离多);昨天我没有会着他  (6) 使协调一致;符合 [accord with]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 吴均《续齐谐记》  (7) [体力或智力方面] 能 [can;be able to]。如:他会滑冰;他会读;他会弹钢琴  (8) 懂得 [know]。如:他会英文;他会做思想工作  (9) 对…进行社交性看望 [visit]。如:会朋友  (10) [多指在饭馆、 茶楼中] 付 [款] [pay]。如:会钞;会钱  (11) 领悟,领会 [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如:会家(行家);会事(懂事,识趣);会得(理解);误会;心领神会;会心  (12) 应当;应须 [should;ought to]。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二〈名〉  (1) 器物的盖子 [lid;cover]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 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 [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 又如:晚上有个全组会;开会;欢迎会;欢送会;会文(兼含观摩、竞赛、考试等多种功能的写作集会)  (4) 时机 [opportunity;occasion]。如:适逢其会  (5) 定期市集 [fair]。如:赶会;庙会  (6) 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capital]。如:会城(省城);省会;会垣(省城;都市)  (7) 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 [society;association;union]。如:帮会;学会;耶稣会;董事会;理事会;同学会;同乡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8) 灾厄;厄运 [adversity]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9) 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 [mutual help financial group]。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余下全文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