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学、说谎、留级:84岁钟南山“问题”曝光,却成父母必看教科书

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疫情发生以来,有太多的英雄值得我们敬佩。但相信我们多数人,对于一位老者的感情,是很不一样的。
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
还记得当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是他冲锋在前,主动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这里来。”
今年疫情蔓延,也是他披挂上阵,亲赴疫区调研。
看到他在高铁上皱眉小睡的样子,很多人都很心疼,但看到老人家在一线,又像吃了定心丸一样,觉得一定都会好。
人民日报评价他:
“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最近读了记录钟南山院士成长的《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这本书,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不仅仅是钟南山的一本传记,对于我们很多父母来说,也是一份很好的教科书。
原来这位敢医敢言的老者,也曾经是说谎、逃课、打架的“顽皮少年”。他一路的成长历程,也能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不少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明理的父母,充实的爱
给了孩子最有安全感的家
钟南山的父亲叫钟世藩
早在1930年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是一名备受尊敬的儿科医生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
也出身名门
多才多艺见识广博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高级护理专业
钟南山的父亲母亲
钟南山是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
自然也父母心头的至宝
不过夫妻俩爱孩子的方式很不同
母亲是典型的慈母
总是微笑着,耐心地听孩子们说话
从来不因为他们是孩子
而且轻视他们的意见
她也从来不粗暴的批评孩子
给了钟南山像大人一样的尊重
对自己的孩子好,对外人也好
在钟南山心里
妈妈是世界上最仁爱善良的人
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
而父亲的爱,是相对较严厉的
他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教养
钟南山回忆说
有一回他反复在桌上用筷子挑拣菜肴
父亲就用自己手里的筷子
打掉了钟南山的筷子
低声训斥:“你想一想,别人还吃不吃?”
这句话让钟南山很羞愧
以后再也不敢在饭桌上放肆挑拣
这样的原生家庭其实是很理想的
“爱孩子”跟“管孩子”
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对立关系
一味的溺爱
只会助长孩子在自私与任性
一味的约束
又会压抑孩子的天性
只有既给孩子充分的爱和温暖
又给孩子足够的规则意识
让孩子讲道理、懂克制的教育
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教育
面对说谎、逃课的孩子
永远有比打骂有效的方法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可能都会跟父母说谎
钟南山本身也是个淘气顽皮的孩子
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
就经常逃课出去玩
出去玩饿了
就用本应交给学校的伙食费
自己买东西吃
一个小学的孩子
自然也知道自己逃学
并且私藏伙食费不对
但他始终尽量隐瞒着
直到有一天母亲问起来
“你交伙食费剩下的钱呢?”
钟南山才慌了
他只好跟妈妈说谎:
“我不知道,您可以去学校问老师。”
这样的回答
自然引起了母亲的怀疑
可反复追问,钟南山也只是一句话
让母亲去问学校
母亲觉得这件事必须弄明白
就真的带着钟南山到学校
钟南山只得磨磨蹭蹭跟着母亲
到学校门口
更是紧张得脸色发白
只好承认是自己买东西花掉了
而母亲则扔下不愿意进校门的钟南山
自己亲自找老师了解情况
回到家里
母亲对他并没有过多责怪
只是对他说
“你这么做是不诚实的”
而一向严厉的父亲
也只是对钟南山说:
“南山,你自己想一想,
像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钟南山自己回忆
当时父母的话比打骂他一顿
更让他难受
他也一夜无眠
体会到了谎话被拆穿后
那种难堪和羞耻的感觉
逃学和说谎的错误
自然也就没有再犯过
现在我们很多人在面对
孩子逃学、说谎的事情
第一反应都是“打一顿就好了”
其实打骂只能是暂时的起效
要根除孩子说谎的根源
还是要从源头入手
不妨参考钟南山母亲的做法
面对原则性问题
不怕麻烦的去调查核实
因为如果孩子开始通过说谎维护自己
并且侥幸过关
他就很可能会认为说谎是有用的
以后也不容易改正
必须在孩子说谎之初
就让他知道谎言会被拆穿
另外钟南山的父母
在知道真相之后的态度
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不打不骂
但让孩子知道他错在了哪里
孩子会自己反思
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以后再遇到棘手的问题
又不会因为惧怕父母的责罚
而铤而走险继续隐瞒
父母的教育目的
也就达到了
面对成绩差的孩子
父母最该给他的是动力
钟南山虽然聪慧
但也有不少当“差生”的时候
小学四年级时
全家从贵阳到了广州
三年级之前的经常的贪玩逃课
加上又不懂粤语
使得钟南山成绩很差
学校只好让他留级
好在钟南山的父母
和学校的老师们都愿意鼓励他
母亲甚至对他说
如果他能考上岭南大学附属中学,
就奖励他一台自行车
当时那个年代
自行车是稀罕物
更是钟南山这么大的男孩
梦寐以求的东西
本来就勤奋的他
就更用功了
成绩提升非常快
最后自然顺利考入中学
不过当时正是解放初期
全家人的日子
都过得非常紧张
温饱都成问题
买自行车自然更是难上加难
懂事的他不敢跟母亲提起
但母亲却说到做到
真的送了自行车给他
这件事对钟南山触动很大
他记住了答应别人的事情
就一定要做到
同时也记住了
凡事无论再难
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分享这个故事
并不是想让大家
都用物质来奖励孩子
而是说
无论学习任何学科
孩子暂时的落后
都不是最可怕的
不要急着骂孩子笨
或者指责孩子当初不该怎样
试着去顺着孩子的天性
激发起孩子内心的动力和热情
他就会愿意为之努力
面对走弯路的孩子
父母要及时给与孩子引导
少年的钟南山
成绩虽然追上来了
但玩儿的心思也没有耽误
当时武侠片已经流行
无数男孩都希望有机会
除暴安良、为民除害
家里附近的一片竹林
钟南山就结交了一批
差不多年龄的男孩子
一起在竹林里打闹玩耍
还因为一些琐事
跟另一批男孩子成了“仇家”
两批年少气盛的孩子
都把仇怨跟自己的“面子”挂了钩
年少的钟南山
就约了“仇家”到竹林“决斗”
还做了周密的“决斗”计划
不过计划被同学泄露
被父亲钟世藩知道了
钟世藩非常严厉的告诉儿子
他已经知道钟南山要“决斗”的事
不许钟南山第二天出门
否则就不许再认他这个父亲
父亲严厉的样子
让钟南山不敢违抗
第二天几个好友过来
给钟南山“决斗”呐喊助威
钟世藩和妻子就拦在外面
不让他们见钟南山的面
从而阻止了这场打架事件
这次的管束,
虽然伤了孩子的所谓“面子”
但却保护了孩子和对方孩子的安全
我们很提倡大家给孩子自由
但自由是有限度的
一般来说
当孩子的行为违反了公共秩序
危及到自身或他人安全
破坏了正常规则的时候
父母都需要及时出手引导
面对迷茫的孩子
父母需要成为指路的明灯
钟南山的人生
有过几次比较大的抉择
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做出的
第一次是在钟南山高中的时候
他不仅文化课成绩名列前茅
运动成绩也相当优秀
尤其是田径项目
代表广东省在全国运动会上
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钟南山在田径项目的天赋
引起了中央体育学院的关注
体育学院来信
邀请他去国家队训练
是继续冲刺高考
还是加入国家队
是钟南山必须马上做的选择
当时钟南山很犹豫
钟南山的父亲则认为
运动员的运动生涯有限
但当医生可以一辈子治病救人
凭借对儿子的了解
他知道儿子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所以建议儿子高考然后学医
钟南山听取了父亲的建议
顺利考入北京医学院
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
十八岁考入大学
成绩优秀,意气风发
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
自己要面对更严酷的考验
在他大学毕业后不久
就被下放到了偏远的山区
受当时环境的影响
他做着又苦又累的农活
这些跟医学毫无相关
而且一干,就是整整11年
直到1971年,钟南山才回到广州
继续从医
这时候钟南山的母亲早已离世
父亲也已经成为古稀老人
有一天,钟世藩忽然问钟南山:
“南山,你今年几岁了?”
钟南山不假思索的回答:
“三十五岁”
父亲说了句:
“三十五岁了,真可怕……”
随后是一阵沉默
钟南山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三十五岁,他已经不是年轻人
不但无法跟自己父亲相比
也无法跟同龄医生相比
他没有更多的时间
可以蹉跎岁月了
这次谈话,
成为了钟南山的另一个转折
他开始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决心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从钟南山院士的成长经历
可以知道他并不是个
标准的“乖小孩”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
钟南山曾说:
“如果说我治学上的严谨,
是受父亲的影响,
那么我对人的同情心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
我到现在还记得妈妈是怎样对待其他有困难的人。
她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
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
往往就在于对别人的无私奉献”
从满是问题的“淘孩子”
到如今这位举国尊敬的良医
可以看到父母太多的智慧和心血
记得一位老校长说过:
“人一生中要走很多很多的路
但是,重要的只有几步”
父母无法陪伴孩子一生
但却可以
在他迷茫的时候
给他一个方向
在他困惑的时候
给他一点指引
在他懒惰的时候
给他一点鞭策
在他困苦的时候
给他一点力量
用自己的能力
陪伴孩子
把这最重要的几步走好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公众号ID:tree2050。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