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为什么没人提前关注到他们?丨专家解析

欢迎点击上方↑↑↑心海慈航一键关注!
如今,“校园心理危机”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提起,中小学学生自杀或做出极端行为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这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和挑战。
深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王秋英以《校园心理危机:事实与挑战》为题,讲解了校园心理危机的现状和预防机制的构建。

王秋英列举了多个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揭示了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建设学校心理危机预防机制的迫切性。
她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心理危机,但由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危机意识不够,对孩子的理解不够,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她强调,每个学校都应该配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心理老师是学校宝贵的专业资源。
以下为王秋英老师的讲座内容节选:
成绩下滑、老师误解、父母批评、同学排斥……每个孩子都会遭遇成长中的危机。
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自杀的孩子才遭遇过危机,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遭遇过成长的困境。如成绩的下滑、老师的误解、父母的批评、同学的排斥,这些不好的经历都可能演变成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危机。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多。遭遇危机的很多孩子,大多数在自杀前都没有向他人求助过,他们身边也没有人给予帮助。
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有进入学校危机干预的视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预警意识不够,二是预警制度不够健全。
通过分析多个案例后我发现,在社会和学校中,危机预警的制度都不够健全。只有当孩子进入学校心理危机系统后,他们做出极端行为的概率才会大幅度降低。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表明心理评估在学校中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学生的危机事件演变成“心理危机”,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目前,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表明心理评估在学校中并没有被广泛应用。要做出危机预警,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指的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逆遇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亲人去世会导致心理危机吗?不一定。如果一个病人卧床多年,大家对他的去世有预期,也不一定也会导致心理危机。
但如果一个人早上出门前微笑着和家人告别,一两个小时后却传来死讯,这很可能给其家人造成心理危机。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失衡的状态才会发生。
心理危机大致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事件本身;
第二是事件带来的当时痛苦的感受;
第三是当事人感到痛苦时,他会不自觉地动用身边所有资源和方法去应对当前的困境,当他发现所有的应对方式都无效的时候,一场心理危机很有可能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惯常的支持系统已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出现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根据Caplan的理论,好学生和问题学生谁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
答案是好学生。为什么?
因为问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太多“失败”,他们在“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时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但好学生不是这样,他们很少遭遇挫折,稍有失败便忐忑愧疚。例如,考砸了他们会想“怎么跟父母交待?”“同学们会怎么看我?我还是死了算了……”因此好学生更容易遭遇到心理危机。
学生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包括违纪、早恋等,对学校而言可能只是一次违规事件,但对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危机事件。
大量的案例表明,心理危机的“三预”(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工作,应建立标准的流程、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模式,成为一项上至校长,下至教师、生活管理员、保安的系统工程。
学校心理危机“三预”系统的建立要从日常教育干预着手。去年,深圳开展了全市中小学老师心理培训,培训的不是心理老师,而是一线的任课老师,旨在让教师们从平常的学习生活去关注学生。此外,预警要依靠制度来建立,心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培训很重要。
在许多案例中,导致学生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包括违纪、早恋等。学生出现这些问题时,对学校而言可能只是一次违规事件,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次危机事件。这时学生会产生后悔、内疚、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可能会走极端。
所以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在孩子犯了错误时,先让心理老师出面处理他们的负面情绪,给予人文关怀,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批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心理评估不可或缺,这是处理学生情绪和问题的关键。
很多老师在跟学生谈话时,认为“我很懂学生,我把他感动了”,但是,为什么没有用?
此外,很多老师在跟学生谈话时,总认为“我很懂学生,我把自己说得感动了,也把他感动了”。但是,为什么谈完了一些孩子还是选择结束生命?这说明很多老师没有接受的专业训练,也没分清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事实上,专业的心理老师的工作原则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原则不一样,后者管的是学生的行为,前者管的是学生的情绪。心理老师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学校要用好这个专业资源,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和制度保障,要保证他们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
生命的成长是美好的,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每个孩子在不同阶段都会遭遇危机,这需要教育化危机为生机,创造春风化雨的神奇。


学校的心理教师能做什么?
□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吕军
我认为,心理教师在学校危机干预工作中能做以下四点:
第一,心理老师要多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策划,做好预防工作。
如社会实践、军训、感恩教育等。在学校活动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深圳中学每到新生进校时,就会举行三天三夜的学长带领的团辅活动,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极大地避免了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百名不同职业的家长进校园和孩子座谈,为他们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心理教师建立微信群和QQ群,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让有需要的家长参与家长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的重中之重就是预防,因此心理教师可以参与到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各方面的预防工作中。
第二,心理教师要指导学校教师应对问题学生。
一直以来,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从而筛查出问题孩子,但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面对这些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应该怎么办?这就需要心理老师对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培训,教给老师们应对学生问题的一些方法。
例如,多动症是老师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老师们需要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曾经有个孩子父母离婚,有段时间跟着父亲生活,结果变得多动起来。因为孩子上课多动,老师无法上课,需要妈妈陪同上课,这样孩子通过多动行为获益,多动就可以见到妈妈了。老师因为不了解孩子多动背后的原因,所以反而加重孩子的多动症状。
第三,心理老师要给家长做咨询和培训。
目前心理老师对家长的培训远远不够。学校要用好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可以给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家长的问题,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进行互动,当他们的互动模式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第四,帮助学校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即成立危机工作小组,制定危机处理流程,明确危机处置岗位职责,建立危机解除后的支持系统。
当学校有学生出现抑郁、精神分裂等情况时,我们要清楚该怎样进行干预,如怎样开联席会议,孩子休学后心理老师如何跟踪,怎么评估孩子可以复学等等,这都是我们在整个危机干预中要解决的问题。
罗湖区教科院对心理老师进行了培训,心理老师都知道危机干预的流程,但每个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各校的危机干预机制和方案。
原文刊登于深圳教育报刊总社《南方教育时报》
分享美好,传递温暖
图文编辑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欢迎长按+识别关注“xinhaicihang”(心海慈航)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