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岳飞又是一年赏荷季

又是一年赏荷季
作者简介
卢岳飞,七零后,平江伍市镇普祝村人。普通教师一枚,好读书而不善于写作,希望有机会多向文友学习。
在记忆长河中,家乡的荷塘里如同夏日古井中的一汪清泉,时时滋润着我的心田,闯入我的梦乡。
说实话,我不是很爱花,亦不善养花。之所以对荷花有一种亲切之感,完全是因为宋代周敦颐那篇《爱莲说》,篇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那篇课文一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我欣赏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也喜欢上了别具一格的荷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家乡大水塘里绝迹了三十余年的荷叶,突然奇迹般复活了,并以燎原之势,短短几年内,就迅速铺满了大半个水塘,村民们很惊奇。有见识的老人们都说:“这可是个好兆头,村里又要出人才了。”果不其然,连续几年村里学子们考上大学考上中专的就有好几十人。让邻村人羡慕不已,同时也兴起了村民们送读的又一轮热潮。
暮春时节,在泥底蛰伏了整整半年的藕芽,开始耐不住寂寞,蠢蠢欲动,拼尽了全身力气挣脱掉淤泥的束缚后,悄悄浮出水面,露出尖尖的脑袋,舒展着柔嫩的身姿。顽皮的小蜻蜓,飞舞着轻纱般的翅膀,在水面上相互追逐嬉戏着,骤然见到这一天然的休息场所,便停留其上。和风轻轻拂过,小精灵便随风摇曳,显得惬意无比。此情此景,会让你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小池》中的千古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荷的最佳时节,莫过于盛夏,这时荷叶早已染绿了大半个水塘,远远望去恰似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村子中央。最妙的是下雨时,撑一把伞,踏足码头,雨滴如珍珠般的砸在圆润的荷叶上,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待雨停风起,那滞留在圆盘中的珍珠如同水银一般倾泻而下。而那些隐身于荷叶中的荷花,则东一朵,西一朵,点缀其间。含苞待放的如同一支支火炬,已然怒放的好似一盏盏河灯,白里透红,亭亭玉立,似二八年华之佳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和碧玉般的荷叶紧紧挨着,连成一片,显得那么和谐,那么亲密。游人观之,久久不忍离去。
夏末秋初莲子成熟了,采莲情景更热闹,那是孩子们的盛宴。他们三五成群,或提篮,或挎袋,和衣跳入水中,钻入密密的荷叶丛中,眨眼不见人影,只闻手拨荷叶时发出“嚓嚓嚓”的声响和他们互相喧闹的童音。待其上岸时,篮子已是满满的,袋子也胀鼓鼓的,头上倒扣着荷叶,裤管上满是淤泥,他们炫耀着自己的收获,那滑稽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
立冬过后,塘水日渐干涸,荷叶悄然憔悴。农闲之余,勤劳的村民们便扛着锄头,提着水桶,三三两两下到塘中,开始挖取莲藕。挖藕不仅是气力活,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通过看来判断泥底下是否有莲藕。一般来说,有经验的挖藕人,都会选择贴水面荷叶较多的地方,然后围起来舀干其中的水,再抡起长锄头,把上层的淤泥通通抛放在一边。能否挖到藕,这一步是关键,如果场面过小,人站在泥中便施展不开,有藕也取不出来,场子大了,便可以循着藕尖把深藏于淤泥中的莲藕完整地取出。一天下来那些身强力壮又有经验的人,可以挖上几十斤,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因为这是野藕,块头不大,淤泥很深很难挖。野藕营养丰富,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可凉拌,可清炒,可炖汤,是餐桌上人们极为喜爱的一道美食。咬一口,牵丝连连,缠绕在筷子和嘴唇之间,极具韵味。
家乡荷塘的盛景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可惜的是,二十一世纪初,荷叶在养鱼承包商的摧残之下,早已黯然失色。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能奢望梦中了,又是赏荷之季,我好想闻闻淡淡的荷香啊!
本期图片:卢岳飞
投稿邮箱:3521337216@QQ.com
1479388035@QQ.com
小编微信:xiaoxiangzj20161111
苹果手机长按下图二维码输入任意金额
务必在添加留言处写上自己及作者姓名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