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医患关系,难寻“特效药”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29篇文章
很喜欢,推荐听听。
头图by 《人间世》。
全世界的民众普遍对自己国家的医疗制度不满意,但民众对医生这个职业怨声载道的,中国算一个。
全世界的高风险职业都大抵相同,消防员、警察、记者、矿工,但医生很少在此之列,中国算一个。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曾对媒体直言,中国医生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度全球最高,“我确信,其他国家也面临同样问题,但没有一个国家的医生像中国医生这样担心。”
如今,中国的医生和患者已然进入到了一种“双输”的境地,而“双输”只会演变成一种可能: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相倾轧,并陷入恶性循环。
于是,在社会的潜意识中,医生从“白衣天使”变成了吸取患者救命钱的“索命无常”,患者从孱弱无力的病人变成了随时可能掀桌子举砍刀的凶神恶煞。
(一)
每次我去三甲医院,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医生,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我觉得公关就算是比较辛苦的工作了,动辄熬到后半夜,大部分公关人平均每周工作都超过50小时,可这在医生面前简直不值一哂。
你能看到医生们基本是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患者在外面排队排的怨声载道,医生在斗室内手忙脚乱心烦气躁。
日常应诊自不必说,医生们动辄还要在手术台前站上六七个小时,活像一尊雕塑,那是他们正全神贯注完成一台精密的手术。除此之外,一位医生想要升职加薪,可不仅仅是要技术过关,职称、论文、教学、科研,随便一样都让人分分钟崩溃。
您要说如此的辛苦,年薪怎么也得百八十万吧?
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平均薪资不过万元左右,月薪能过3万的医生,往往年龄已经在40岁以上了——以这些人的学历、专业技能、优秀程度,换在其他的行业里,相较于医生大概就一句话:钱多事少压力轻。
都说美国人最尊重两类人:一是医生,一是法官。美国法官的地位就不用我说了,总统演讲的时候,大法官是唯一可以坐着不用站起来的人,他们代表着法律的尊严,而法律则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代表着正义和公平。
那么,一个国家对待医生的态度,该是这个国家和社会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一直以为,教育、医疗和法律是一个“和谐社会”最起码的底限。
经济社会里,所有不谈钱的尊重都是耍流氓。美国医生的地位,更直观地反映在医生群体的收入层面,医生俨然是美国绝对的金领,一名合格的美国骨科大夫,不靠任何红包和回扣,年薪42万,美金哦!
在Medscape公布的美国医生薪酬报告中,即便是这个榜单中最末尾的儿科医生,年薪也达到了189000美元。
可以说,医生这个职业就是美国标准的中产阶级代表。人家房子比我们便宜,车比我们便宜,衣服鞋子比我们便宜,一条501才50美金。
我们呢?现在是什么社会,是经济社会啊,无利可图的行业,从业者必然会怨声载道。
当然,我得承认,主流舆论对医生这个职业依然是饱含赞美和神化的,这种神化常年以一种道德高帽的形式扣在医生们的头顶上:
看看我们的所谓的“最美医生”和“最美教师”吧,要么是不眠不休奋战在疫情一线48小时,要么是义务坐诊几十年如一日的赤脚医生,要么亲爹死了还坚持在手术台上最终累瘫在无影灯之下……
超超觉得这些获得所谓“最美”光环的,都不是人,都是对个体的神化和异化。
每一个“最美医生”和“最美教师”走向领奖台之路,都是由血和泪铺就的,下台之后,媒体的闪光灯照不亮“最美”们悲惨的个人生活,照不亮那些更多的千千万万没有获得荣誉的医生和教师心中的阴霾。
十分难以启齿的是,我们的医生,活的好辛苦,好没有尊严。
在我们的社会,“最美”的医生面对着十分惨淡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和滑稽。
(二)
而对于病患而言,看病难,难于上青天!
很多专家坐着说话不腰疼,天天在电视上让患者要冷静对待自己的病情,别动不动就来三甲医院添乱。但对患者而言,有的时候真的是没办法,因为我们的医疗资源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悲剧:原本可以再活10年的,结果因为三四线医院延误了病情,结果10个月就办丧事了,这样的例子简直数不胜数。
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的父亲就是因为在当地的医院耽误了治疗,原本能再活至少五年,如今父女再见已然阴阳两隔,只能以几张黄纸相慰藉于天地间了。
没办法,很多时候,患者只能一猛子都扎到三甲医院里。二线城市的三甲都不好使,一定要来北上广的三甲,挂从黄牛那里买到的3000块钱一个专家号。
显然,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在医生的收入中也能得到展现。美国医生群体收入最高地区在美国西北部(281,000美元),而最低地区位于东北地区(253,000美元)。我们能看到的是,无论是东部、西部还是中部,美国医生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
谈到医疗资源的公平性,美国人做的又比我好太多。
我们呢,我们国家一线城市专家教授名医扎堆,而三四线城市的医生甚至连“本该能治的病都治不了”。市里面稍微有点名气的医生,恨不得都跑到省里面去了,省里面的名医,恨不得都跑一线城市来了。
没办法,经济利益决定资源流动。
(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庸医常有,但我相信更多的医生都是兢兢业业的职业化好医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医院都不敢保证能够百分百治愈患者的病痛。
有时候,医生职业性的失误就像作家笔下的错别字一样,根本无法避免,更遑论动辄工作十几个小时的状况下。可以说,医疗事故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更何况有很多疾病现代医院完全束手无策。
很多中国人笃信中医,而我们的传统医学讲究治标不如治本,可是,我们似乎并没有这么去做。
《中国周刊》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医院发生一起意外事故:医生忙乱中,错将乙醚当氧气给病人输入,造成病人当场死亡。病人家属对医生提出了指控。此时,医院领导出面解释说:这不是医生的错,问题是由于乙醚接头与氧气接头可以通用而造成的,在紧急情况下医生难免出错,这是医院的管理有问题。病人家属表示理解,放弃了对医生个人的指控。
此次事故之后,从此全美的氧气插管接头均换成专用接头。这样,医生即使在慌乱的抢救中抓错了插管也无妨,因为那是插不进去的;从此在全美再也没有第二例类似的悲剧发生。
而在中国,将氯化钾当氯化纳进行静脉推注而造成病人死亡的案例,就重复发生过多起。发生后就将药师和护士抓起来判刑。其实,要防止类似悲剧的重复发生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将氯化钾和氯化纳注射液的外包装和颜色及标志作个醒目的区别就行了。
然而,我国并没有因为一例死亡而这么做。
美国的医疗改革几经周折,如今依然饱受诟病,实际上,我看不到那个国家的医疗体制是“完美”的。
但我得说,通向完美体制的道路必须要不断通过制度和规则进行纠错,而不是出了事就抓几个人息事宁人,然后过两天同样的事情又死人了,我们的反应就是领导震怒,发个通稿严厉批评:严禁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国的确看病贵,这贵,贵在不完善的医疗体制:
中国的医疗制度牺牲的是医生群体的利益,医生们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儿,却拿着产业链最少的薪水。
中国医生的专业服务费就算不是全球最低,也应该可以排在倒数TOP10里面,医生辛辛苦苦,利用十几年专业积累和经验完成的手术,手术费还不如票贩子倒腾两张专家号多,甚至不如多开几盒药的赚得多。
因此,另一个弊端应时而生:
一方面我们的医生依托自身的专业(比如诊疗费、手术费)服务赚不到钱,另一方面,国家却开放了“以药养医”这样的制度,这就迫使医院和医生不得不利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以药养医”链条来维持自身的“生计”。
两天就能治好的病,我一定要给你开七天的药;吃药就能治好的病,我就要建议你输液;明明不用核磁共振就能确诊的病情,奈何你不并是明明,所以我就要让你花上千把块,去体验一下核磁共振。
而在医患关系极度紧张的当下,很多中国医生因为“压力”太大,面对病患不得不采取极为保守的“防御性治疗方式”——治病不是理财,所谓的保守,有时候并不是什么好事,病人很有可能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却耽误了治疗。
而“防御性治疗”也直接导致了“看病贵”——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得去做一下,这成了医生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这些不必要的、昂贵的医学检查,却成了支撑医生科学救治的有力证据。
于是,在医疗行业利益分配下,医生和患者,都成了“输家”。
(四)
很多人将目前中国医患之间的矛盾一股脑的归罪于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改革不彻底,我部分同意。
但我觉得,除了体制之外,中国目前愈加恶化的医患矛盾,还有深植于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问题。
就像很多底层医生的委屈与惨淡,并不是你给人家一顶“最美医生”的帽子就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的医患关系,也有许多我们文化深层的原因。
首先是很多患者的“不讲理”和“瞎胡闹”:
中国人最怕的就是“人财两空”,千百年来的思想根深蒂固存在大家的潜意识里面,老子花了钱了,你们医院和医生把我半辈子的积蓄都“吃干榨尽”了,结果人还是没抢救过来,我们冤不冤,我简直冤死了!你们是不是庸医,你们简直不配叫庸医,你们简直就是犯罪分子!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而在维稳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医院,面对日渐猖獗的医闹,竟然都选择了赔钱息事宁人,这显然助长并直接催生了“专业医闹”这样一个群体。
流水的生命,不变的回扣。说完了患者,再反观医生们!医生们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一面在给不幸遇害的杨文医生点蜡烛,缅怀同事的同时依然接受着医药代表的高额回扣,依然不拒绝家属用救命钱拼凑出来的“红包”,依然自顾自地给患者开一些毫无必要的检查和昂贵药品?
所有的愚蠢都来自于短视和自身的狂妄。在一个肮脏的链条下,又有谁敢说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当医生们继续在当下的灰色乃至血色链条下获利的同时,你们怎么又能妄想自己继续获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和仰望?
这一切,都是瓦解医生职业光环的酸水,一步一步将医生群体推上扭曲的审判台前。
大坝即将溃堤,一群人拿着沙包到处堵窟窿,安抚一下这家,震慑一下那家,这里陪50万息事宁人,那里送个花篮授予个“最美医生”。钱没少花,苦没少受,委屈没少吞,但却谁也不满意,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将所有人搞的筋疲力尽怨声载道,眼睁睁地看着大坝一点点溃烂,却没有人想起来多走两步,去上游将“水闸”关一下。
人病了,找医生;这个社会运行的某处齿轮坏了,找谁呢?
救得了的命,治不好的心疾。医生和患者,如今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玩命关系”,而这病,谁又能治得了?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杨文医生的悲剧,配得上一次认真严肃的讨论
河北的冬天不好过
即使是最普通的人,生活也是一场非凡的冒险
那些一夜暴富后,又一夜返贫的人生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