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丨为什么最了解你的人,伤你最深?

作 者:清南师兄的小师妹01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你本着想节省点开支的心态,开通了某外卖平台的会员,领了几个5元红包,心里美滋滋,以后每个月都可以多省下一些钱了,聚少成多嘛!
点开常去的那家外卖,选好想要的餐品,准备付款时,惊讶地发现平时2元的配送费竟然涨到了6元!
你以为是自己恰好赶上了用餐高峰期,反正也不是那么饿,就再等等吧。40分钟后重新去下单,怪了,派送费依然还是6元!
你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大对劲,于是换了一个没有开通会员的手机,再次点开这家外卖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配送费降回了2元!
会员配送费竟然比非会员还要贵,原来你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掉进了平台为你准备好的“陷阱”里。
以上,正是一位网友前几天的真实经历。
事情一出,掀起轩然大波,同时也将一个词再次推到了我们面前——大数据杀熟。
所谓“大数据杀熟”,即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2018年,“大数据杀熟”这个词第一次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起因是某网友自诉了自己被某旅行网站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旅行网站系统因为识别出该网友是酒店的常客,于是给了他更高的价格,他被大数据杀熟了。
自此之后,有更多网友讲述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由此可见,大数据杀熟普遍存在于各类网购平台与APP中,涵盖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变成了被大数据宰割的韭菜,在付出更高价格时浑然不知。02
各类平台被陆续曝光大数据杀熟之后,人们在愤怒之余,渐渐感到细思恐极。当所有人都已经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大数据时代中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你加班到午夜,不得不打车回家、当你打开手机上的打车软件,输入上车地点后,下车地点处竟然已经自动蹦出一个选项,显示的正好是家的地址。在过往一次次重复的打车路线中,系统记录下了你回家的轨迹,家庭住址已不再是你的隐私,它变成了大数据的一部分,被软件后台的操纵者看得一清二楚。只要别人用你的手机号登陆软件,就能轻松得知一切信息,甚至精确到哪一栋楼。在回家的这条路上,有一双藏在互联网的眼睛,正在紧紧盯着你。
你,害怕吗?
你边刷手机边和朋友在软件上聊天,随口提到了自己想买的东西,下一秒,已经收到了各大购物平台推送的商品信息。而当你登录电脑,这些商品信息又会出现在弹出的广告里,浏览网页的边栏里,购物网站的“猜你喜欢”里。甚至你在网上购物时看到的所有品牌,都来源于曾经的购买、搜索记录,无论向后翻多少页,总也跳不出这些有限品牌的怪圈。
你,害怕吗?
大数据时代,隐私被第三方收集整理,数据知道我们的一切,而后又用它精妙的算法挖下一个个大坑来算计我们。而我们呢,如同被扒光后扔在大街上,除了适应这个无衣蔽体的世界外,似乎别无他法。
事情本不应该变成这个样子的。
03
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曾在他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并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同时,维克托也揭露了大数据时代的三大风险:无所不在的“第三只眼”;为“将要”犯罪受到惩罚;数据独裁。
简单来说,大数据就是为人类服务的。数据没有思想,但管理它的人却有。同样的数据,经过管理者的不同操作后,既可以是利器,也可以变为凶器。
外卖平台根据用户平时点外卖的喜好而推荐适合他的店铺,这是服务于人;但识别出会员身份后分配更高的配送费,这是数据杀熟。
购物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数据适度推荐合适的商品,这是贴心;但聊天软件识别用户的聊天信息并上传到互联网,与各大网站和购物平台共享,方便它们推送广告,这是泄露隐私。
大数据本没有好坏优劣,人类对它的利用程度造就了它不同的面目。很可惜,在人类利益的驱使下,大数据如维克托所预言的那样,被操纵着成为了无所不在的“第三只眼”。
动机不纯,或许能求得一时的利益,但终有一天,必将遭到反噬。
2018年某旅行网站大数据杀熟事件发生后,网友们开始在订机票和酒店时更加小心谨慎,并持续不断有该网站新的杀熟事件被爆出,该网站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人开始寻找新的平台定制旅程,网站不得不公开道歉,口碑败坏的同时,经济也蒙受巨大损失。
制定大数据杀熟的人,最终也会因此“杀”了自己。04
当大数据先锋们在数据的海洋里待得太久时,不如试着跳出来,回到这人间,去摸摸自己的胸口。
你该看看我们这些充了会员的用户们,在看到账户里多出了好几个红包时脸上那美滋滋的表情,当没有大数据杀熟的时候,我们吃着更加便宜的外卖,为又省下了一丢丢开支由衷快乐。
这份快乐,会让我们继续相信并依赖熟悉的外卖平台,成为忠实的会员,因为在这里订的每一餐饭,都是我们忙碌生活中温暖的慰藉。
当大数据不再杀熟,将成为惠及双方的良性循环。
数据是冰冷的,但管理数据的人却应该是温热的。生活的美好不该被信息滥用,各大平台本该合理利用数据,使其成为美好生活的助力;合理监管数据,当人类隐私和人类利益的保护伞。但平台却被利益蒙了心,让人们身陷大数据的涡旋,被“第三只眼”监控着,逃无可逃。
是时候醒醒了!
在大数据先锋们清醒之前,只能依靠相应法规不断地完善来保护我们隐私的权益。目前很多应用软件强迫用户必须同意签订数据授权协议才能使用,希望能尽快有更完善的法规来对此达到约束,保护我们的隐私。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曝光,在使用软件时多留一份心,或者干脆不用,但这却并不是最好的结局。
最好的结局会到来吗?或许现在谁也无法回答,但我摸了摸自己的胸口,想要为那一块温热怀抱希望。05
怀抱希望,但是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别人的善良,清南师兄认为,自己掌握一些识别、避开“大数据杀熟”的手段,甚至对其进行反杀,才是掌握自己利益主动权的最好方式。
我们在中学物理都学过“控制变量法”,这是识别大数据杀熟的一种有效方式。大数据杀熟的核心原理,无非是通过大数据识别出不同用户的层次和习惯,并针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给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价格。当我们怀疑自己被大数据杀熟时,可以找家人、朋友的手机,在同一个APP上看同一个商品的价格,跟在自己的手机上用自己的账号登录时是否一样。如果在会员等级、积分等级等平台身份都相同的情况下,你的价格更贵,说明你被大数据杀熟了;如果你的会员等级、积分等级更高,而价格竟然更贵,那说明你不仅被大数据杀熟,而且还熟透了,平台的罪行简直罄竹难书。
然而,我们并不是随时都能找到另外一台手机,就算能找到,用以上“控制变量法”操作起来,往往也比较麻烦。
考虑到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平台的会员等级、积分等级往往有差异,而且即便是同一个平台,也不会每次都进行大数据杀熟(因为这样被识破的频率就会呈指数级增加),平台往往通过加入一些随机算法,以神出鬼没的方式进行大数据杀熟,或者加入特定算法,在利润比较高的单子里进行大数据杀熟,清南师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另外一种操作比较简单、识别和规避效率也比较高的方案。
这个方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货比三家。这是我们在线下购物那个年代就已经用烂的防宰客手段。
在自己的手机上,对于每一类APP,至少下载三个,并且都注册、登录上账号。清南师兄为了研究大数据杀熟,就以打车软件为例进行了试验,发现在同一个时段、同样的起点和终点、同样选择最为经济的档位,几个APP在大多数情况下价格相差无几(例如40元±1元),而有时候却会出现明显差异(例如两家都是40元左右,另外一家55.3元,55.3元的那家,把APP关掉重新打开、重新设置同一个起点和终点时,又变成了46.2元)。这里的价格差异,可能存在不同平台拿到的供货价不一样、不同平台给予的补贴不一样这些因素,但是价格差距过于明显的话,难免有大数据杀熟的成分,而且同一个APP关掉重新打开后价格出现明显变化,应该就是你的这一操作被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捕获到了,并且判断你的购买意愿比较低,于是当你再次打开时,平台主动降价。
由此可见,货比三家是操作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规避大数据杀熟的方式,这一手段同时也把不同平台拿到的供货价不同、不同平台给予的补贴不同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了,最终结果说了算,可谓一石三鸟。
当然了,如果你钱多随便宰,不在乎,这些就当清南师兄没说。
然而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说,有些平台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搞大数据杀熟,还是因为曝光得不够多、被处罚得不够多、股价跌得不够多。如果每个用户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自觉,一旦通过货比三家发现大数据杀熟的苗头,再通过控制变量法证明大数据杀熟的存在、并保留证据,然后自己在社交网络上发帖曝光、联系媒体曝光或者向监管部门举报,甚至到法院起诉平台的话,每一次小动作都可能对平台的声誉、对其运营公司的股价造成重挫,那将会极大提高大数据杀熟的成本。当平台发现不定期搞搞大数据杀熟的小动作,长期收益的数学期望值是负的时候,也就不敢瞎搞了。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文章在我脑子里,我死了10000次了穷粉丝给富明星送礼,疯魔了!本文系清南师兄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回复日期:如20201225,可查阅最近200天文章
手指点一点,不要和师兄走散哦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