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你的心,有时方言我不懂听 | 壹读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小周周:壹读君,为什么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偷听湖南、安徽小伙伴的悄悄话,却完完全全听不懂省港朋友们的粤语呢?
一开口就暴露家乡的壹读君:方言是一群人的小秘密,没事掩着耳朵点儿。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方言也一样。要说“他比你高”,就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打开方式。
广东人说:“佢高过你。”
泉州人说:“伊悬汝。”
青海人说:“他你哈高着。”
浙江天台人说:“渠是你长。”
(你的方言又是怎么说的呢?参照普通话“他比你高”,#壹堆饭#用自己的家乡话说出来,欢迎在后台留言告诉壹读君。)
而这种地方语言相异的情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那个时候有“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描述。
今年过年的“猴腮雷”就是来自粤方言
也不仅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只要有人口流动,不同的语言开始相互碰撞和融合,就会产生一套便于交流的新的语言系统,这门“新语言”在使用过程会越来越完善,渐渐抛弃了原来的语言传统,这时候再加上山河地形阻隔和人为疆域界定,交流受到限制,各种语言内部发展趋向稳定,逐渐独立形成了一个个小群体,这就算是现代汉语方言分区的雏形。
以苏州话、上海话为代表的吴方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的记载,三千年前的先周时代,为了让作为次子的季历(周文王的父亲)顺利上位,季历的哥哥太伯和仲雍“离家出走”,从渭水流域迁到太湖流域(今天的江苏苏州、无锡、常州一带),他们把那时候渭水一带的方言带到了当地,并且和当时百越之人的语言接触、融合,这是古吴语最早的渊源。
各个方言分区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齐梁时期,沈约发现汉语四声,命名为“平上(shǎng 下同)去入”。经过数千年,“入声”融入到其他三个声调中,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四个调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然而在现在大多数的方言里,入声字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的古汉语的音,比如广州话里的“得得地”(壹读君夸你厉害呢!),“得”字发音[tak],音节末尾读音闭塞短促,就是典型的入声,在如今的普通话里是领略不到这种远古的回响了。
再比如北京话里“发扬光大”、舌头卷上天的儿化音也并非一开始就存在,除了它自身发展外,还和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等)的南下有很大的关系。(请壹堆饭们猜一猜,“装垫儿台”说的是啥?)
也正是因为这些方言自顾自的发展变化,它们之间的差别更加突出。这些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鲜明特点和使用群体的认同,就成为现在划分方言区的重要依据。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其中认同度最高,影响最大的还是袁家骅先生1960年在《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出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不同方言交流就好像鸡同鸭讲
因为各种方言差别巨大,为了方便交流和管理,就开始流行或规定某种共同语言,如古代官话和现在的普通话。
元末明初,一种被称为“官话”的口头交际共同语开始出现了。明代来华传教的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里向西方人介绍说:“学会了官话,可以在各省使用,就连妇孺都能用官话跟外省人交谈”,而清雍正还曾经责令方音最严重的闽广两省设立正音书院,专门教授官话,由此可见官话已经是清朝政府官方认定的共同语了。
利玛窦和徐光启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确立过程则要曲折得多。
1913年民国政府召开全国“读音统一会”,希望确立国语规范,统一全国语言。最后决定以北京音为基础,“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确立国语标准音。它虽然兼采南北方言之长,却互相排斥,不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不能很好地掌握,犯了语言最大的忌讳,推广困难。
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舍弃其中一些南方方言的特点,把北京语音作为国语标准音,确定了汉民族口头共同语的标准音,由此“新国音”代替了“老国音”。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两次全国性的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取“民族平等,语言平等”之意。195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由此,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得以推广了。
了解了方言和共同语的背景知识,题解终于要“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按照规定,如今几乎人人会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那我们来看一下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分布示意图
可以发现除了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外,长江以北的汉语基本属于北方方言,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也有北方方言。湖南的西部和北部,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都属于北方方言区。
也就是说,如果会讲普通话,理论上在以上这些地方是基本不会有语言不通的困扰的。正是有赖于普通话的规范和推广,大家都或多或少地学会了北方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所以能理解、听懂同属于北方方言分区的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因为粤语、闽南语这些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产生源头和发展历史都不一样,对于从小成长在北方方言区的小伙伴来说,这些地方的话就有如外语一样难懂。
这对于饱受方言口音困扰、乡音难改的南方银来说,想想还是有点小傲娇的呢。
参考资料:
1.《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2. 《[杂谈]舆地志 | 汉语方言地理是怎么形成的》,周振鹤,原载《地图》2009年第5期
3. 《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季永海,《民族语文》1999(5):19-30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