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个技能,你也可以很厉害很牛逼

文|曾少贤
一首非常好听的中国风电音,一定要听完
01
托手机和互联网的福,我们已经进入完全碎片化的时代。
碎片化时代,通常来说,指的是两个方面的碎片化:
第一是场景的碎片化,以前我们读书的场景,只限于学校和自己家里的书房,但现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我们所生活的场景,已经被分割成好几块:办公室、各种交通工具、社会娱乐活动场所、家里、图书馆等等,想要在单一的场景下呆上较长的时间学习,已经很少有这个可能。
第二是内容的碎片化,以前我们单单依靠实体书本来作为吸取知识的载体,内容还能称得上是较为系统。但随着公众号、知乎和各种聚合类信息流软件的兴起,内容不断遭人分解和二次加工,而且缺少必要的读书场景,你完全静不下心来读长篇的干货类文章。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很多人都遭遇过以下的几种情况:
看到某个公众号介绍的书,立马就买了回来,结果就把它给晾起来吃灰;
越来越不喜欢思考,读不了长篇类的文章,喜欢讲求速成;
即使良心发现拿起书来读,读完之后脑袋依旧空空如也……
说到底你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是根本不会读书,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02
读书需要功利一点:黄金圈法则
这是我做的关于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
为了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法则——黄金圈法则,黄金圈法则从里往外分别代表着why、how、what。
最里层的是why——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解决的是你自己的动力问题,无论你是想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还是满足自己的成就动机,你都要找出为什么读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知晓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很多人可能会骂我:读书就是一时兴起呗,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哪有那么多约束!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大学给人一种幻觉就是以为你自己拥有大把时间,但当你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你才发现自己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个黑洞,这个黑洞什么都不吸,专门吞噬你的时间。
第二层是how——怎么样学习,主要是解决学习的策略问题,怎么选择输入的方式,即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等等。
最外层是what——做到了之后,可以达成什么样的成果,这个成果主要是你确定了动机,明确了达成目标的方法给你带来的。
例如你想构建心理学的知识体系,首先要面对的是,你为什么要学心理学?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洞察他人,还是单单只是为了应对考试;接着就是解决学习的策略问题,即如何获取心理学的知识,该不该做好读书笔记等;最后是当你全部都明确且做到了之后,你可以实现什么样的成果。
03
选择输入方式:如何获取正确有用的信息
现在信息的载体有千千万万个,很多人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时,往往会犯本末倒置的思维错误,就是先关注网络上的碎片化知识,有时间的情况下,再去啃该领域的专业著作。
这其中的原因,你可以理解为我们人类天生就喜欢挑捷径来走,网络上的碎片知识,往往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在里面,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专业书籍而言,读起来更加轻松惬意,不用费脑筋。
如果你学过心理学,你就会发现知乎上带有“社会”、“人生”、“家庭”话题下的高票回答,核心观点都出自于《社会心理学》这本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
但实际上,很多人宁愿刷知乎,看不同的段子和别人的人生经历,也不想花点时间把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给看完。
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我建议你优先看完某一领域的经典书籍,例如想要学习心理学的童鞋,先把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和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给看完,再去看其他的书籍。
接着你可以去网易公开课上挑选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老师。这里我推荐哈佛大学的幸福公开课,主讲教授是大名鼎鼎的Tal,另外还有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主讲教授是Paul Bloom。
这些经典书籍和课程,需要你安排连续且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个人不建议你把碎片化的时间,例如等地铁、吃饭后的休息时间投掷在这上面。
碎片化的时间,我建议你订阅和心理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没事的时候,可以翻一翻;在此期间如果你突然想起某个心理学概念,你得学会如何去搜索,我之前写过高效搜索的文章,你们可以看看这样使用搜索引擎,真的爽爆了!
04
整理和归纳:建立起自己的外部大脑
很多人经常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认为书只要看看就好 ,完全没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更没有必要做思维导图。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我已经学会了”的错觉之中。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一种错觉,是因为我们当时在学习的时候,承载着知识的载体——书本、教室中的黑板、手中的kindle就在我们的眼前,即使忘了,我们只要偷瞄一眼,知识点就会浮现起来,但只要这些载体消失了,我们经常把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会,结果一到考试就溃不成军的原因。
所以,读书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在需要的时候,更要做好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你避免陷入“我已经学会了”的错觉,因为你做读书笔记的期间,你大脑中关于知识点的细胞联结,会被重新激活一次,从而加深你对知识点的理解。
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做读书笔记?用这个方法真的爽爆了!
而做思维导图是为了让你对知识点的结构,互相之间的联系有更系统全面的认识。
我对于一些经典的书籍,除了多看几遍之外,还会把它给做成思维导图,方便自己今后的复习和对各个知识点的把握,下图是我做的《社会心理学》的思维导图。
05
输出加分享:让知识为你所用
长期浸润在中国应试教育里面的人,会患上这样的一种“学生思维”:
以为知识的终点,就在于试卷交上去的那一瞬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拿到毕业证而已,至于学到的知识怎么用上,那我可不管。
毕业之后,我遇到过很多犯了资料或者书籍囤积症的人,他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书籍,但却不怎么去看,即使看了也只是翻一翻而已,从年头一直持续到年尾,你问他今年读过什么书,获得什么样的收获,他们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
其实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信息的输入方式,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能力,你还得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和分享。
我们为什么提倡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输出和分享?因为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学习,这种学习不太涉及认知的主动参与,你只要把人带到现场,就可以进行学习了,这种学习形式包括上课听讲、被动阅读、看人演示等等;
另外一种学习方式是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消耗你大量的认知资源,你需要将学到的知识,通过拆解、组合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介绍给别人,这种学习形式包括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等。
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你储备在知识仓库里面的知识点,需要不断调用出来讲授给别人听,有时候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或者你当时储备进去的时候,学地也不够仔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对知识进行不断提取的过程中,知识的平均留存率实现了最大化,因为你不是泛泛地翻过而已。
在输出的过程中,我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第一,要找到属于自己合适的输出平台,输出平台一般有私密性和公开性两种形式。
私密性的平台包括自己的纸质日记系统、手机自带的日记软件等,特点是自己写给自己看,其他人看不了,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反馈;公开性的平台指的是可以和别人进行互动,能收到其他人给予反馈的社交软件,包括但不限于知乎、公众号、微博、头条等。
当你刚刚开始输出的时候,我建议你优先选择公开性的输出平台,因为公开性的输出平台,你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是单方面地在和自己对话,而是能连接到互联网,让你的文章得到曝光。
在私密性的平台,你写得好不好,观点是否正确,文笔是否通畅,有时候在你自己的眼里,你是得不出结论的,甚至即使你写得很烂,但由于自我服务偏差在,你依旧认为这个错误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其他的外部原因。
但在公开性平台,看到你文章的读者,会对你文章的好坏给予反馈。
不要小看这些反馈,它可以让你知道误区和盲点在哪里,不会让你的缺点一直重复循环下去,到最后改也改不了。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同样都是资质平平的两个学生,一个父母请得起家教来对其进行课后辅导,一个却不行,有家教辅导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来说,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为这个学生犯了错误,能够得到家教的及时纠正,不用一直沿用错误的解题思路或者方法。
及时的反馈,是私密性的平台无法给予的。
当持续输出已经变成了你的习惯,你可以逼迫自己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用输出倒逼输入。
什么意思?就是当你想要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写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个问题或者这篇文章的内容,你完全不熟悉,你无法从你已有的知识仓库里面提取出来,那怎么办?只能逼迫自己去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的素材和观察别人如何撰写。
我一些朋友本来不想写某个领域内的文章,但由于接受了约稿,对方付了定金,在金钱的“诱惑”下,才倒逼自己去输入,慢慢地把文章给写出来了。
06
迭代和升级:让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我们除了要面对知识的碎片化,还要面对知识的爆炸性增长,爆炸性增长带来的后果,一个是信息量的急剧猛增,另外一个是信息的更新不断得到加快。
很多现在看起来真实有效的知识,过不了多久就被证伪了。
就像之前我们常常认为大脑的关键发展阶段是在婴儿期,过了婴儿期之后,我们的大脑就稳定了下来,不会再有什么样的大变化。
但后来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大脑内部的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由于学习和经验的影响建立新的连接,也就是说在不断地学习还有认知的过程中,新的连接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不断得到重塑。
因而,在构建自己知识体系时,要密切关注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定时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这也算是不断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的行为之一吧!
希望对你们有用!
END
曾少贤,知乎百万赞答主,只写切实有用的干货,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读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和成长才是这辈子最好的春药。微信公众号:曾少贤(tobefun2017)
长按三秒,赶紧上车
今日留言互动:
今年的双11
你剁手都买了啥
欢迎留言讨论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