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F | 关于《唐顿庄园》的一百个细节

2019年的年末看了影版《唐顿庄园》,从一封来自白金汉宫寄来的尚泛着油墨的信件开始,连夜送至约克郡的唐顿庄园,捎来喜讯:国王与王后不久将至庄园下榻一宿。
此刻唐顿庄园的全景再次出现,伴随无比熟悉的配乐响起,难免心潮澎湃。从2010年开始的第一季,到2015年第六季完结,这座庄园已经横跨了两个时代,从爱德华时代走向乔治时代,迈入了全新的世界。
十年后再看电影,倒不是对剧情有多大期待,单是看这座宅子里上上下下生活中的插科打诨,也觉得亲切。
电影版的故事很简单,国王、王后以及王室成员即将到访唐顿庄园,以此为契机,上下一条心的唐顿庄园从此忙碌起来。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种巨大都喜悦与荣耀之中。过程几多坎坷,有人欢喜有人忧。
电影里到访的国王王后与安妮公主夫妇
哎,想想唐顿庄园与十年前真是大不同啦!Lady Mary早不倚赖婚姻作依傍,唐顿庄园交付至她手上,她成为了这座庄园真正的心脏;二小姐也不再是“poor Edith”,独立地选择了职业又找到了一生挚爱;Tom自底层司机飞升至庄园管理层,艰难地冲破了阶级藩篱;甚至连曾经的反派男仆Thomas也终于被委以管家重任,在性向上亦打破了他长久以往的边缘角色……
《唐顿庄园》总被人说是“英伦版的红楼梦”,同样讲述了大家族的起落兴衰,人物众多,各个有血有肉,以时尚与生活方式的细节铺展开一副时代画卷。制片人讲,“它的故事是有普遍性的,是关于爱、困难、家庭生活、悲伤、心痛和冲突的”,因此我们喜欢它。那么就以这首熟悉的曲子开始本篇的「FFF」,讲一讲唐顿庄园的诸多细节(不确定有没有100个,没有也有80个吧!)。英国人有句大名鼎鼎的名言:“Manners maketh man.”(不知礼无以立),这点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共通之处。《唐顿庄园》就是千百年来英国贵族行为指南的小小缩影。为了制作这部剧,他们请来了最权威的历史顾问打点细节,桌子的摆放是否对准了房间的中线,阳光透进来的角度,银器是否有被擦拭的痕迹……每一点都有讲究。唐顿庄园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由楼上楼下两个世界组成。楼上生活的贵族们是庄园的灵魂,楼下则是维持舞台日常转动的发动机–管家和仆人们。
每一天,唐顿庄园这个大机器的运转,都开始于清晨5:15–女厨娘拎来两大桶煤添进炉子里,这时候楼上的一家人才在温暖中徐徐醒来。
女仆和男仆是庄园里的“钟表”,他们拉开窗帘唤醒一天,顺便给主人沏好茶,准备好主人一身装扮,然后提醒他们今日日程。
等到主人们装扮完毕准备出门,他们也不能闲着,还有午饭晚饭。吃什么怎么吃,都不可懈怠。
以饮酒为例,你不会在贵族餐桌上看到酒瓶,所有酒都是事先倒在细颈玻璃盛酒器里。不同时间和菜色搭配不同酒类。楼下的“引擎室”则从早忙到晚,所有人都在不停问“现在是几点了?”然后像陀螺一样快速旋转,才能保持庄园的纤尘不染。接驾国王时要求更是严苛在楼下的世界里,主心骨是管家Carson,他是整个庄园的定海神针,经历了庄园三代人,主人们非常尊重甚至依赖他。所以电影里遇到国王王后来访,庄园一片混乱,Mary还是得第一时间把已经退休的Carson请来镇场面。Carson来了,连我都觉得踏实安心!热水炉突然没水怎么办?Carson镇定自若地说,“大不了我们烧水挨个房间送过去,三百年前就是这么过来的。”这就是大管家的姿态。
男仆们则是门面,接待外宾时必须统一着装。一举一动皆代表伯爵本人,荣损与共。在这个庄园里,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就算是普通的男仆,也一样为自己的职业为荣。
在面对服侍王室这件事上,更是整个村落上下一条心,那是何等的荣耀啊!电影里国王带来的侍者队强压唐顿队一头,仆人们联起手上演了一出“大反叛”,连德高望重的Carson也跟着叛逆了一回。乌龙不少,却是电影里贡献了最多可爱笑点的地方。
仆人们主要关心的事,除了维持清洁与操心一日三餐,最重要的是贵族们的行头。本剧的历史顾问Alastair Bruce就说,那时候贵族小姐们一天换七套衣服是常有的事(当然我觉得这也是《唐顿庄园》好看的地方)。吃早饭要换衣服,串亲戚要换衣服,有喝下午茶或者花园聚会穿的衣服,连去教堂也要穿专门的衣服。电影两小时,演员们一共换了600多套衣服……电影开头的这段对话就很典型了:Are you here for dinner ,MamaIt’s a buffet.
Well ,I am not changed.
You just need to take off your hat.
You talk as ifthat were easy.
女人多不容易,吃饭也困扰。
至于男性,衣服虽花样不多,但同样严谨。只要出席正式活动,一般都是white tie,燕尾服加白色领结。
到了第三季,比较轻松一点的black tie出现了:无尾礼服搭配黑色的背心与领结,但还会被人认为不够正式。有一次老爷和大表哥急着赶到家庭聚会,没有穿正式的white tie,就被老太太揶揄:我还以为你是waiter呢。这一大家子,管理起来不容易。通常来说,起灵魂作用的实际上是家族的女主人。(红楼梦里也是,譬如贾母、王熙凤)在《唐顿庄园》里老太太最大,Mary是新生代继承者。而夫人Cora一手掌握着家里的社交氛围,餐桌上稍有不愉快的势头出现,她便会审时度势,化解尴尬。第三季里爱尔兰激进青年Tom差点就要掀桌而起了,Cora立刻稳定住他这点在现代社会也类似,家庭和睦往往取决于女主人。政治上所谓“霓裳外交”的精髓尽在于此,有时候越是冷冰冰无法解决的矛盾,反而会被女人们以柔克刚、春风化雨。而且由于Cora是美国人,她随性放松、善于表达情感,也给家族带来了很多冷静克制之外、很柔软的部分。爸妈感情好,真的很利于家庭和谐英国贵族抚养小孩的方式,跟中国宫廷也蛮像的,不是父母在亲力亲为,而是统统交给保姆。每天下午五点,保姆可以领孩子来客厅玩耍,就算是一天中仅有的“亲子时光”了。所以老太太有次抱怨自己快忘了养孩子有多么辛苦,她的毒舌老姐妹立刻讽刺说:“我以为都是保姆和家庭教师伺候着他们,只在下午茶时跟你待一个小时呢。”因为这部剧是沿着严格历史线发展的,每一季都有对应的年份。《唐顿庄园》所在的10年代末到20年代,恰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崛起,“老钱”面对社会巨变的时刻。如何适应新的时代,如何“迈向摩登”就成了避无可避的议题。其实从前几季开始,就已经有楼下的女仆想要自学打字,思想前卫的三小姐甚至帮助她找到了工作,最终还以老板娘的身份,回到唐顿做客;立志成为大厨的男仆,去法国学习,最终也成功;失业后消沉的前管家莫斯利凭借对教导他人的热情,成为了学校的老师……这一切都是迈向新时代的征兆。在电影设定的1927年,二小姐Edith回家省亲,连一个仆人随从都没带,自己开汽车回来的。贵族旧式习惯被晒在新的社会日光下,就像编剧Julian说在时代交替的时刻,贵族“要么进步,要么死亡”。一方面必须要穿过社会巨变,像适应汽车代替了马车一样,与时代共进;另一方面,无论社会再怎么变,有一些核心是不会改变的。他们要守护这个国家赖以建立起来的传统,所有礼仪背后的忠诚、信誉、谦卑、公正以及荣耀。这些是贵族精神的根基,是他们一往无前也要坚持的道德准则。
千百年历史长河中贵族存在的意义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活着”,他们要被国王传唤、陪王子南巡,也做好随时为了国与家而牺牲自己婚姻幸福的准备。或许有挣扎,或许要舍弃,但是只要贵族精神尚在坚守,唐顿庄园就不会有倒下的一天。这部分当然是我们都喜欢的环节,不妨从时间轴展开。? 爱德华时代(1901-1910)?唐顿庄园第一季时间设定在爱德华时代末期,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遗志:华丽、繁复,有所束缚。那时女人们穿束腰,裙子上有着高高的腰线,织物和花纹相对华丽。
1902年《LADY》杂志就载文讲:“泛滥的珠宝、大堆华而不实的蝴蝶或蜻蜓饰物,以及绸缎玫瑰花结、珊瑚珍珠,就是最受人们欢迎的饰物。”爱德华时代的珠宝格调也很有风格,一方面延续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复古,年纪偏大的夫人太太们非常喜欢用长串繁复的宝石项链??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更时髦的审美趋势,譬如哥特风的珠宝首饰,波浪似的珠宝发带,更加轻盈活泼。不同人物出生年代不同,所以着装风格也不大一样。比如老伯爵夫人她的穿着就更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韵。始终是人群中最闪耀的一颗星!?一战时期(1914-1918)?一战打响之后,时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穿着朴素。《唐顿庄园》第二季始于1916年,正逢战争年代。大量男性应招入伍,穿上了军装。由于战时物资供应紧张,制衣原则直奔实用与耐用。就连贵族也不免受到波及,第二季的装束明显不似之前的花枝招展,衣服颜色以黑色、灰色、暗红很深紫色为主。彼时的唐顿庄园还被改造成一个临时疗养院,为了更方便走动、工作,女士服装实用性显著增强。新潮先进女性如三小姐Sybil,庄园里第一个穿上裤装的女性。
? 爵士时代(1920s-1930s)?战争结束之后,在一战与二战之间过渡的和平时期,大家好不容易放松下来,爱上了轻轻松松可以跟着扭动的爵士乐。《唐顿》第四季就展现了时代的更替,Lady Rose为了庆祝老爷生日,从伦敦请来一位黑人爵士歌手Jack。他跟庄园里谨慎优雅又克制的人们完全不同,大大咧咧、爱开玩笑又不懂规矩,他代表的爵士新时代狠狠撞击了唐顿庄园所象征的旧世界。
用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当然时尚也在此刻迎来了转型,大家终于能大大方方把目光转向时尚。新的时尚icon在爵士乐浸淫下诞生了一种新的族群:Flapper girls。
20年代典型的Flapper girlsFlapper原意是“刚刚学会飞的小鸟”,这些二十年代的“飞来波女郎”,穿短裙、剪短发,伴着Bix Beiderbecke舞乐跳着查尔斯顿舞。就像打开笼子的小鸟,哗啦啦迫不及待飞向远方。《VOGUE》这么形容flapper girls,“她是一名梦幻般的古怪女子,漂亮得很现代,她们很巴黎,但也将未来主义、纯朴,还有一点点脂粉气狂野地融为一体。”完全与一战前的保守的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年代电影明星Clara Bow
新的时尚风潮一路从纽约、巴黎刮到了伦敦,再来到唐顿庄园。第五季开始时大小姐Mary就被一场fashion show震撼了,里面全是最新潮的时装,有垂直剪裁的裙子,不对称的裙边,轻薄而闪耀的布料–完完全全的Coco Chanel风格!战时着装的实用性和自由性一部分被继承了下来,女人们长年的噩梦束身衣不必再穿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松的直线形垂落的衣裙。腰线越落越短,从爱德华时代的胸部处,一直滑落到盆骨、臀部下方,到20年代末有的裙子样式甚至已经没有在强调腰线,只是修身长裙而已。
裙子的长度也随之变化,从曳地长裙向上攀到了女人的膝盖处,在爵士时代最鼎盛的时候,一度还缩短到膝盖上方。爵士时代的时尚风格可以用boyish来概括。那时新女性最流行短发,剪到耳根处,非常男孩子气。Lady Mary第五季也忍不住去剪了一个flapper hairdo,还担心老爷子看了会震怒连时装也男性化起来,轻便的裤装、衬衣、领带等都开始成为女士衣橱里的常客。战争让男女比例大幅度失调,女性要开始像男人一样扛起工作。职业女性的队伍也在默默发展壮大,二小姐Edith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全家最没有存在感的她,却在战争期间去学车、到疗养院帮忙,为杂志写专栏,第六季甚至成为杂志社大boss。作为阶层象征的帽子,此刻也发生了改变。原本是无节制的夸张华丽,而如今女士们更加喜爱贴合头型又很舒适的帽子。巴黎有位女帽制造商Caroline Reboux引入了一种钟形帽,既美丽又足够实用,还能露出精致修剪过的短发,就一下子在西方流行开了。晚上的宴会和舞会才是真正的重头戏,由于晚宴有重要社交功能,所有贵族单身姑娘们都铆足了劲打扮自己。特别要讲当时最流行的衣裙Delphos Dress,这是1907年由著名设计师Marinao Fortuny用细密褶皱丝绸打造的,既华丽性感又贴身舒适,完美符合当时女性需求。《Vogue》曾记载这款礼服为“Uncorseted”,暗喻它既解放了女性身体,又描绘了女性的曲线之美。后来有钱的贵族女士们又加上了耀眼的亮片和水钻,身旁垂下流苏和薄纱羽毛,裙子上的装饰图案多半是Art Deco风格。Art Deco是什么?它的词源是法语“Arts Décoratifs”,意思是现代装饰艺术,主要特点是感性的自然界的优美线条。开始是在美国大放异彩,无数Art Deco建筑拔地而起。后来Art Deco的影响力拓展到了时装和珠宝。电影里,从唐家小姐们的珠宝盒中,就能看到好多这种简约几何风的首饰。总的来说,20年代时尚是充满变革又很叛逆的,女性开始在时装上寻求掌控自己身体的自由。这个转变和女性社会、政治地位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顿庄园》电影里就有提到政坛上女性议员的出现,而我们也能从多个女性角色的自我认知转变中,看到逐渐明亮起来的光芒。
我其实很喜欢电影的末尾,Tom和Lucy在露台跳舞的那一幕。一个是贵族的平民女婿,一个是当着贴身女仆的贵族的私生女,两人都是平民和贵族之间夹缝里的人。他们选择离开达官贵族的名利场,在一步之遥的宫外露台,相拥舞蹈。既没有强迫自己融入本不属于自己的贵族世界,又因为血脉相亲的关系,懂得了求同存异。也算是一种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和解。《唐顿庄园》里的love stories从不限于楼上的贵族小姐们。楼上与楼下,明亮与昏暗,每个空间都有爱意萌生。人间百态都有自己的神魄。楼下的Thomas,庄园里的一位同性恋男仆。在他的身上,不仅能看到人性的昏暗与光辉,还可一窥百年前底层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
没有诗意,没有脉脉温情,更不存在《莫里斯》里贵族纯爱的罗曼蒂克,当时的同性恋群体完全不被社会接纳,只能像Thomas一样隐忍与挣扎。Thomas从小就因为与其他人“different“而被欺凌被群嘲,导致他极度自卑与敏感。曾经爱上一位贵族老爷,可是终究被人当成玩物,随便践踏。所以他想要努力往上爬,将欲望都写在脸上,哪怕有时候不择手段。不止底层的Queer群体处境艰难,即便是已经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也常因为性向举步维艰。譬如王尔德,我之前推荐过他的《狱中记》就是他因被指控与同性爱人有不正当关系,不幸入狱时所写。尽管早已写下不朽诗篇,王尔德还是被称为“鸡奸犯”在当时的文坛声名狼藉。当然黑暗里也依然有光亮,1922年苏联在刑法典中首次将同性恋行为合法化,虽然一直争议不断,但这在当时起到了很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而LGBT这一群体性概念也开始在文学作品里提及。1923年,在Nels Anderson发表的文学作品The Hobo中,同性恋一词“fag”首次出现。“Fairies or Fags are men or boys who exploit sex for profit.”同一年,来自英格兰的女同性恋作家Elsa Gidlow,发表了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群体的诗歌《On A Grey Thread》。到了1928年,瑞克里芙霍尔的《寂寞之井》更是引发了一场对同性恋问题的全民探讨与反思。与此同时,LGBTQ的社群也在不断发展完善,1924年Henry Gerber在芝加哥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同性恋权益组织,旨在保护人权,反对歧视。《唐顿庄园》的电影里也有出现当时活跃在地下的同性恋集会(类似酒吧),虽然仍面临着警察的突袭与拘捕,但至少给了Thomas们一丝希望与安慰。借用电影里Thomas和皇家贴身男仆(也是gay)的对话,“Willtheyever see it our way”“Idon’t know. But 50 years ago, who’d have thought man could fly”希望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也可以更理解更包容,让境遇越来越好。//作为《唐顿庄园》多年的观众,终于等来了一场宏大而圆满的落幕式。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所有人都找到了河流的入口,日子也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还是忍不住唏嘘,我心目中的唐顿庄园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它是郑重的、古典的、有血有肉的。影片的最后,老管家Carson和妻子手挽手走在庄园古老的晚风里,温柔地絮语着。-“他们走了,唐顿却还在这里。”-“Elsie,再过一百年,唐顿也还会在,Crawley一家也还会在这里,这是毋庸置疑的。””Downton will still be standing”
菲姐告诉你,成为酷女孩需要注意的八件事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