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之父(奥林匹克之父王正廷)

奥林匹克之父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球体育盛世。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不少仁人志士,为了摆脱外国人对于“东亚病夫”的歧视,积极投入到了体育救国的运动中,其中就包括被誉为“中国奥林匹克之父”的王正廷。

王正廷生于1882年,其父为圣公会牧师王有光。年少时,在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读书,11岁进入上海中英学校求学。

1905年,他东渡日本,受到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影响,因而加入同盟会。此外,基督教青年会的运动在此时传入日本,王正廷于是在留日学生中,创立了青年会组织,并担任总干事。

1907年,王正廷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耶鲁大学攻读法律,成为当时少有的精通国际法的学者,开始了其传奇的外交生涯。

辛亥革命后,王正廷回到祖国,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代理议长、代理工商部长;北京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代理内阁总理;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国大使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他担任外交官期间,极力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斗争,在中国无外交的历史背景下,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识,周旋于列强间,为祖国争取了不少合法权利。

1919年,王正廷作为广东护法军政府的代表,出席巴黎和会。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度,他毫无畏惧,与顾维钧等人一起战斗,积极响应国内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获舆论赞扬。

此后王正廷还参加华盛顿会议,中苏邦交等等重要外交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列强的“改订新约运动”,王正廷等中国外交官经过不懈努力,从英国、比利时等国手中,收回了天津、镇江、厦门以及威海等租界,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次重大胜利。

尽管由于在对日谈判上,执行了国民政府的妥协政策,让王正廷的外交生涯出现了污点,这让他在外交界日益边缘化,而活跃于体育事业当中。

王正廷积极参与基督教青年会的工作,尤其热爱体育事业。他回国就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

1912年与张伯苓及沈嗣良等在北京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奥林匹克精神,推动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为宗旨,长期任理事长。

1922年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当选为终身委员。此外他还担任过第八届远东运动委员会会长兼总裁判。

王正廷强调“体育救国”,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可以救国,能够唤起国民的团结意识。

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5年创办的《体育季刊》“发刊词”中说:“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经,当视体育为振兴民族之正轨。

因为“兴邦与救国绝非一人所能负其责,而世界之物质文明,导致人类身体有逐渐衰落之趋势,长此以往,民族之前途何堪设想,为提倡体育,举行运动会为最佳良方。”

王正廷将举办运动会看成是对个人身体的培养,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所以他对召开全国运动会,承办远东运动会,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都无不投注了极大的热忱。

1932年,王正廷与张伯苓等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国第一个运动员刘长春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虽然没有获得好成绩,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

1936年,王正廷率领队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全团共141位成员。他们从上海坐船远涉重洋到达意大利,再转火车,于7月22日抵达柏林。

许多运动员在船上没能得到很好锻炼,加上一些人晕船导致身体不适,且到柏林后只休息数天就上场比赛,因而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举重、拳击、自行车等选手在预赛时即遭淘汰。不过,武术表演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48年伦敦奥运会,王正廷在资金预算不足的情况下,仍带队出征,由于条件艰难,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选手未取得好名次。

最后代表团回程的时候旅费不够,向国内求援得到的回复是:“政府不能追加预算,请代表团自行解决。” 王正廷只好利用自己的影响,募捐筹款,才得以让代表团回国。

50年代后,王正廷移居香港,并于1961年安息主怀。

文章来源 福音时报 作者 鼓浪隐士 图片 来源 网络

奥林匹克之父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