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马强【汉水悠悠】?《勘探队员之歌》:跨越时空的眷恋)

勘探队员之歌

《勘探队员之歌》:跨越时空的眷恋马 强

这首诞生在五十年代、曾经激励了新中国无数热血青年的《勘探队员之歌》,反映的是新中国一代年轻的地质队员走向江河原野、崇山峻岭为祖国勘查矿藏的精神风貌,现在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七十年代初在陕南乡村上小学的时候。那一学期,原来教语文的女老师生孩子休产假,由一位不知什么原因被遣送回乡的中年男人袁老师临时代替给我们上课。袁老师大概以前是地质队员,总是穿着一身洗得有些褪色的灰蓝色工作服,胸前隐隐地还能看见“某某地质大队”的字样 。那天讲完语文课文后,距离下课还有些时间,他突然若有所思,说想教我们一首歌,许久没有学过新歌的我们班上自然是一片欢呼。他略微沉吟,就用略带沙哑的男中音先唱了一遍: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我们凝神静听,没有一个人说话,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男生也突然变得很安静。袁老师唱完后,就开始唱一句教一句。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对歌词所反映的地质队员的生活很陌生,但还是能够感觉到有一种激情向上的旋律。袁老师说这首歌叫《勘探队员之歌》,是每个地质工作者都会唱的一首歌。歌曲昂扬向上,节奏与旋律与很优美,袁老师教过们两三遍后,我们居然也很快就会唱了。最后在快要放学的时候全班齐声唱了起来,吸引了许多其他年级的学生围着教室窗户听。在那个除了样板戏再无别的歌曲可唱的时代,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无异于一阵清新别样的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新鲜而激动,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成为我们的“班歌”。后来到升学到了了另一所村中读初一,我还教过新班级的同学。虽然是文革前的老歌,但主题正道,属于“主旋律”歌曲,即连最“左”的人,也不敢说她是“毒草”。政治上无可厚非,因此并没有人出来反对。转学离开勉县乡村后,也就渐渐地把这首歌淡忘了。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这首歌除了听老年人说过外,就很少再有人提及了。暑假的一个晚上偶然打开电视,一个频道正在播一个忆旧节目,主屏幕上赫然几个美术体大字:“永远的《勘探队员之歌》”。几位头发雪白的老地质队员一一激动地回忆当年唱着这首歌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老泪纵横地讲述他们与这首歌相伴随的漫长岁月。我停下手上的工作,一直看完,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小学时学唱这首歌的情景,一个熟悉的旋律又从记忆深处渐渐响亮起来。这首歌是真正的鼓舞一代人艰苦奋斗的青春之歌。曲调优美,感情充沛,充满着乐观和不畏险阻的气概。记得我们小学门前是一片秧苗绿茵的水田,水田南边不远处有一高坪,不知什么时候修了两排灰白色的帆布帐篷和一座高高的尖状铁塔,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陕西第四地质队(简称陕四队)的一个地质小分队正在勘探地下矿藏。因为班上也有两个陕四队地质勘探队的子女与我们同学,我们一下子就对地质勘探十分好奇起来。余生较晚,无缘五十年代,但从这首歌不难看出,那是多么激情的理想!多么纯洁的信念!这是五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一代青年,我们年轻的地质勘探员,沐浴着祖国初升的朝阳,高举着鲜艳的红旗,也高举着那一时代特有的理想,迎着山谷吹来的风,走向山岭、走向荒原。攀登崇山峻岭,趟过多少激流险滩,为祖国寻找地下宝藏。共和国刚刚建立的五十年代初期,那是多么令人眷恋的时代!那是属于王蒙与《青春万岁》的时代,是属于保尔?7?4柯察金在中国流行的时代,是属于吴运铎和《把一切献给党》的时代,那是一代青年昂扬奋进、真诚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年代。虽然文艺思想界的天边已经有了积雨云,远处也会隐隐传来几声闷雷声,但对于成千上万的普通知识青年来说,他们无忧无虑、单一纯洁、蓬勃向上,他们向往为祖国献青春人战斗生活,哪里艰苦哪里去,《勘探队员之歌》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    五六十年代的地质勘探队员,我们要向他们深深致敬!无论历史学家们怎样评价五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多维性,但对地质勘探而言,怎样美好的评价都不会为过。正是他们栉风沐雨、不辞劳苦,从东北到西南,为祖国找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找到了原子弹原料、直至在西南攀西大裂谷勘探出了后来著名的钢铁之都攀枝花……,让新中国迅速走出了贫困,走向了强大。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那一批一批的地质勘探队员没有几个留下姓名,但共和国的建设史册上怎能没有他们的身影?应该说这首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的《勘探队员之歌》之所以流传甚久,不仅洋溢着那一时代青年可贵的精神追求,也与歌词所展现的鲜明画面感不无关系。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鲜艳的红旗、猎猎的山风、疾骤的暴雨、灰白的帐篷、露宿的原野,漫天的星斗……构成了地质勘探队员生活的缤纷景观,艰苦、乐观、诗意。人们常说地质专业是最苦的专业,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忍饥挨饿、有家难回等等,都是生活的常态。我曾经听一位大学同学说过,他的父亲就是听了这首歌,向往“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这样的浪漫生活,毅然报考了地质学院,后来成为地质队员几十年。到了浑身是病的古稀之年,儿子问他是否后悔,他笑着说没啥后悔的,人总是要有奋斗方向的,总是要有为国家找矿的人。沉静、朴素,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道出了老一代勘探队员最可贵的家国情怀。五十年代已经远去了,那一代地质勘探队员不少人已经先后故去,活着的也都到了古稀、耄耋之年,但这首《勘探队员之歌》却将他们的青春与情怀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万里山川。

【作者简介】 马强,男,陕西汉中市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期刊编委,韩国《亚洲研究》通讯编委,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兼聘教授,重庆市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理工大学“汉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赤土岭文协》微信平台编辑委员会总顾问:王 蓬顾问:(以姓氏笔画排名)马俊惠 马 强 王汉喜  李汉荣  李青石   沙建国  艺术顾问:武妙华 龙怡珍 陈 超  黄国梁  黎 智总编:熊建华副主编:赵万宏 王东执行主编:胡彦琛编委:伍宏贤  罗 枫 张胜利 杨西藏  马 艳 孙芬玲 屈树东 毛鹏举 孙 斌 苏 值 李 艳 王会林本期审核:田也,责编:天辉,序号:1319
汉中市赤土岭文化交流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勘探队员之歌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