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代皇帝(元朝历代皇帝列表)

元朝历代皇帝
朕朱元璋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寐,自宋运告终,元世祖于沙漠入主中原百有余年,今运也

  • 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朕勘定南北枭雄。朕于正月初四,朕在南京紫鑫山矗,朕立王朝大明,建元洪武,朕定都南京。(明史载)
  •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3]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4]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5]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6]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惠宗皇帝北逃,后晋割让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高晓松说明朝新皇帝上台要废掉上一任皇帝的铜钱,重新铸造铜钱。难道其他朝代不这样么?

  • 清朝也是有什么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的啊?
  • 中国古代钱币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古代改朝换代时对于前朝货币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继续流通,任其慢慢退出市场。如汉代的五铢钱,一直到唐代初期还在流通使用,唐代的通宝,在宋代依然是常常用来做支付工具。由于明代实际铸造铜钱数量很少,因而在实际流通中仍然大量使用宋钱,有学者统计过,明代所使用的铜钱中,约有80%是宋钱或唐钱。(事实上,宋钱的地位相当高,除了元代、明代之外,在高丽、日本、交趾三国,宋钱都是主要流通货币,而是在东南亚、阿拉伯和非洲,宋钱也是等同于如今美元地位的国际结算货币。)一种是直接回收,兑换新钱。如唐代高祖年间开始进行货币改革,诏令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本是想让五铢钱自然地退下舞台,但是有些百姓仍不愿意,政府就强行规定禁用,并可以折值兑换。如天宝年间,国家以30 万贯铜钱兑换京城百姓的恶钱,一般恶钱所谓钱指盗铸的掺杂钱、薄钱、小钱 和大孔钱等,以及被刮薄、裁边和挖孔的铜钱,但诏书上明确写了“铁锡、 铜沙、穿穴、古文”,。期限一个月,一个月后仍有恶钱者,依法论处。“宜令所司即出钱三数十万贯,分於两市,百姓闲应交易所用不堪久行用者,官为换取,仍限一月日内使荆庶单贫无患,商旅必通。其过限辄敢违犯者,一事以上,并作条件处分”。而明朝对元朝又是一种特殊情况。,由于元朝采用纸钞制度,在元末经济崩溃时,几乎就已经自行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起义军”都铸造铜钱,明显更有吸引力)而明朝上台后更禁令使用元代宝钞。而清对明更是如此,在清军刚入关时,充许明钱流通,但不久即严禁使用明钱及其它古钱,独行清钱。但古钱可以回收兑换。比如有文史记载,在两广偏远地区的市面上还有大量唐代的开元通宝流,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宝兑换。但在清朝期间,各代皇帝之间发行的货币是通行的。不过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时候,古代的铜钱,货币都不是惟一的交易工具,在唐宋以前,布帛谷物都是一种代行货币的,如唐朝曾经有令旨,规定市面交易不得专用铜钱,应杂用绢、布、缣、绮、罗、杂货。公元743年规定,交易1贯以上,必须钱绢杂用,并对布帛货币进行了规定。(绢以4丈为一匹,布以5丈为一端,幅宽不得小于1尺8寸)“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就是很好的实证。而金银更是一种主要的保值手段,铜钱只是作为小额交易的一种辅助货币而已。所以在战乱时期,很多时候财产的保全都是采用实物性质,而铜钱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并不算特别大——相应的例子是,明朝初年,朝廷为了稳定货币政策,制宝钞,禁金银流行,但在当时写成的小说戏曲中,银子仍是主要的(实物)货币工具。

元朝有几个皇帝?

  • 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算皇帝吗
  • 元朝历代皇帝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于太祖铁木真,终于元顺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统治残暴,致使王朝短命。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太宗窝阔台(1186-1241)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昭慈皇后—-(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定宗贵由(1206-1248)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钦淑皇后—-(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宪宗蒙哥(1208-1259)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成宗铁木耳(1265-1307)1294年即位,在位13年 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武宗海山(1281-1311)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英宗(1303-1323)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泰定帝(1276-1328)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天顺帝(1320-1328)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文宗(1304-1332)(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明宗(1300-1329)(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宁宗(1326-1332)(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余下全文

朕朱元璋叩告苍芎,日月,山川,以及历代皇祖之灵寐,自宋运告终,元世祖于沙漠入主中原百有余年,今运也

  • 终。朕上承天道,下顺臣民,驱除百年之患,朕勘定南北枭雄。朕于正月初四,朕在南京紫鑫山矗,朕立王朝大明,建元洪武,朕定都南京。(明史载)
  •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3]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4]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5]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6]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惠宗皇帝北逃,后晋割让契丹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中秋节 礼物

  • 中秋节送什么礼物
  •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有许多关于月饼由来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中,月饼是用来庆祝胜利的食品。 相传,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在八月十五征讨匈奴得胜,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从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月饼成为我国月饼中的五大种类。海南近年来兴起的水果月饼,更是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传统的中秋节为团圆节,所以古诗有“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也就是到了中秋节,大家更盼望团圆。如果家中有人在海外或外地能来家团聚,就增加思念之情,这是中国以家庭为社会组成单位所具有的特点,而中秋节也就是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 中国历代以农立国,中秋节正当春华秋实,农业收成的季节,所以农村有以“芋魁”供奉之俗,即所谓中秋吃蕃薯、芋头,这两种根块作物,其形硕大而圆,象征丰收与完满之意。而亲友之间馈赠月饼,同样也是象征完满、团圆之意。 中秋之夜,合家围坐,皓月当空、或对月饮酒,或品茶吃月饼以助谈兴,亦人生之一乐事。所以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因此中秋与月饼是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而此俗之由来,也有多种说法。 有谓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二谓北宋时中秋节以爬山登楼先睹明月为快,然后举行拜月仪式,供品有圆饼,据《燕京岁时记·月饼》云:“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蜍之形,有祭毕而食者”。这就是宋代中秋食月饼之俗。 或谓元代末年,统治者实行“三家养一元,五家一菜万”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特制大圆饼,内中暗藏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起义,结果起义成功,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中秋食月饼之俗更为流行。 总之,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余下全文

谁能帮我把这篇文章发到韩国的知名论坛上。 韩国三大姓氏的真实起源 …

  • 谁能帮我把这篇文章发到韩国的知名论坛上。 韩国三大姓氏的真实起源 近年来韩国一起闹得挺凶,而且针对中国的事件层出不穷。相信经常看新闻的人都知道,先有韩国“史学界”反对中国史学界关于古高句丽为中国古代边疆民族的说法。后有争夺端午节的闹剧,甚至出现什么孔子、唐太宗是朝鲜人的说法。一时间,好象在韩国人看来,中国的一切都是韩国的一样。 偏偏就有一日,我在陕西西安书院门一旧书摊上,偶然见到一书,是清朝初年吴珍雨所著《诸蕃传》,其中有一节《属国列传》专门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各降附小国的历史。意外地发现了韩国三大姓:李、金、朴的起源。故节选出来供大家讨论: 我中华以东,有半岛曰朝鲜。非古名也,乃前明永乐皇帝赐名。古称高丽,为中华历代降蕃,世代依附,年年纳贡,岁岁来朝,为中国第一等蕃附。其国姓氏,尽学我华族。有金、李、朴、郑、崔、姜、赵、尹、张、林、韩、申、吴、徐等诸姓氏。其中李、金、朴三姓尢众,为朝鲜三大姓氏。 李姓者,起于大唐年间。时朝鲜分为三国,高丽、百济、新罗是也。高丽、百济在南,新罗在北。高丽日强,欺凌新罗。新罗日忧高丽北犯,以唐朝强盛,乃献美女、珍宝、大江(鸭绿江)以西之地于大唐,并许以高丽之地不求寸土,尽归唐朝,求太宗庇护。太宗许之,告高丽曰:勿攻我蕃属,不然天兵到日,无葬身之地也。高丽愤然,杀唐使,约百济、倭国,共攻新罗,约以三分其地,并谋大唐疆土。太宗怒,发大军海路入朝,灭高丽、百济,于海上灭倭寇五千,倭国称臣,乃于高丽地置郡县。新罗王乃跪拜皇帝曰:“天子发兵,吾辈悦服。然大军到时,我倾全国之力,转输粮草、酒食,进贡美女万余以悦军心,望天子明查。”太宗不悦,问:“有何求?”新罗王曰:“无敢奢望,请陛下赐姓。使我后代为中华一族,尽显荣耀。”太宗转喜,赐姓李。 时新罗新附,人心未安,闻国王赐姓为李,尽曰:“大唐大将军 徐世勣功高爵显,亦赐姓李,我王亦姓李,足见大唐厚爱,我王血统高贵,从此朝鲜永不反唐也。 其后唐亡,女真起于北方,建国号为金,以朝鲜附宋,攻其国,围国王于汉城南。其王乃降,又请赐姓完颜。金人怒,不许,其王称不许则不隆。金主完颜乌骨打笑曰,真奴才也。赐姓金,并告之曰:“姓金者,生为我大金之奴,死为我大金之鬼,不可再改!”其国中姓金者遂多。 金意在灭宋,为岳飞败,欲起朝鲜之兵,朝鲜王哭求曰:“我国兵将,从来不习战事,从征无功,恐伤军威。”金主思之,乃罢。后北方蒙古起,立元朝。起朝鲜之兵攻讨倭国,其兵果然不可战,适台风起,战船互撞尽毁。后用宋降兵,亦为台风所败,从此倭国称台风为神风。而元末红巾军北伐,偏师两万余人,越京师,战元军不利,乃入朝鲜,尽杀朝鲜之兵。朝鲜国王征全国有姿色妇女五万,侍红巾军,乘其夜半酒醉,男人取其衣甲,尽杀其兵。随后将五万妇女,尽投诸汉江,报捷于元朝,孰料元灭,明永乐皇帝问罪于朝鲜,欲灭之。朝鲜王肉掸乞降,王女尽献于明皇。辩称元兵势大,并请赐姓。皇帝恶其多变,不许,仍命姓李,赐国名为朝鲜,取朝秦暮楚,鲜有长久之意也。告子孙曰:“朝鲜无骨之国,不可轻信,亦不可为之兴兵也。” 及至万历年间,倭国丰臣委吉起倾国之兵犯朝鲜,旬月灭两都,直至鸭绿江。明廷以天威不可犯,用兵七年,起兵十四万,灭倭寇二十万,复朝鲜国。其国以明朝再造之恩,多以仆为姓,是以世代为明朝仆役之意。乃至大清立,不敢再姓仆,乃改一偏旁,为朴也。又有朝鲜人敬重郑和功绩,乃取姓曰郑。自称郑氏后裔,及闻郑和乃宦官,又以郑成功父为华族,母为倭人。自称为郑成功后人。足见蕃邦无知,孰为中华笑也。 看得懂文言文的朋友们,相信已经有了自己的结论。我就不多说什么了。问题补充: 文章的名字是:韩国三大姓氏的起源
  • 你睡觉

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

  • 书写中国历史纪年,都有哪些当代艺术家参展?
  • 《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序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忧,南北隋唐五代尽,宋元明清帝统休。这首脍炙人口的《中国历代王朝纪年歌》,说明了中华民族推行和传承的是独具特色的王朝纪年方式,它是根据黄帝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纪年方式。我们华夏族是世界上最早创制历法的三大民族之一。《汉书·律历制》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古六历采用的干支纪年,始自黄帝。黄帝的大臣大挠“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而公元前2697年刚好是干支纪年的开始——甲子年。“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汉书·律历志》)上古圣贤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故於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里也写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王朝纪年历法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作为唯一历经五千年战火兵燹而延绵不绝傲立于世界的文明古国,所展现出的历史演进轨迹,以及在这些王朝鼎革、时代变迁中的重大历史节点,令人关注,引人深思。由艺界网、中国文艺界网络联盟发起组织《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邀请了当代艺术家胡江、陈爱民、刘广运、王文杰、翟文章、张松莲、李秋平、石砚洗、陈荣亲、卢德龙、周殿胜、杨陌、麻天阔、胡素丹、屠新时、秋子、杨开金、刘俊京、爱新觉罗启年、白玉民、李兴国。活动把中国主要历法及起源、与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融为一体。艺术家们题写中国历史纪年,并对每一王朝、年号予以精炼的说明。这是一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举措,足以使观赏者藉此进入历史庙堂,探幽揽胜,继往开来。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参展艺术家 排名不分先后)夏朝:(胡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暨南大学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商朝:(陈爱民,中国美术学院甲骨文书法高级研究班导师、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副会长、南京甲骨文学会会长)周朝:(刘广运,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现为顾问,曾任林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秦朝 :(王文杰,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兰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汉朝:(翟文章,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会会长、北美书画协会主席)三国:(张松莲,台湾女书法家学会荣誉理事长、台湾艺术大学杰出校友)晋朝:(李秋平,著名岭南画派书画家、澳门大学教授、澳门书画艺术联谊会会长)十六国:(石砚洗,河北省政协委员,辛集市美协名誉主席、石砚洗艺术馆馆长)南北朝:(陈荣亲,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门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隋朝:(卢德龙,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市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唐朝:(周殿胜,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文化工作部部长、保定军校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将军文化专项基金委员会理事长)五代十国:(杨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书法创作院艺术委员)宋朝:(麻天阔,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辽朝: (胡素丹,海外华人书法家协会辅导主席、印尼书法家协会辅导主席)西夏:(屠新时,美国丹佛孔子书法课堂理事长、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海外客座研究员、美国《中美邮报》社长)金朝:(秋子 申晓君,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顾问,兰州大学客座教授)元朝:(杨开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信息协会副会长、文化和旅游部老干部书画学会副会长)明朝:(刘俊京,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朝:(爱新觉罗启年,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代世孙、清高宗纯皇帝第九世孙、北京爱新觉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民国:(白玉民,原北京军区联勤部副参谋长、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李兴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策展人/郝富强(艺界网创办人、总编辑,《中华视点画报》副总编。)本期特邀编审/翁飞(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来源:艺界网

中国古代外交史

  • 最好逐条列出来
  • 在古代,中国认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皇帝是这个文明世界的领导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以中原为世界的中心,中国视周边地区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认为中国以外之人为未开化之人,中国以外之地称为“化外之地”,词语皆带有蔑视的意味。中国因为其文化影响力,在其周围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华文化圈”,其传统范围一般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另外,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朝贡,这种制度到了清朝达到最成熟的地步。历史上尼泊尔、朝鲜、琉球、安南(越南)、苏禄(菲律宾)、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是中国皇帝册封的八个属国及朝贡国。朝鲜、越南(旧称安南)、琉球国是朝贡国的典型。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北边是大漠,西边是高山,东南是大海,限制了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胁。战国期间中国就开始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攻击。汉初对匈奴以防御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且一度将匈奴赶到漠北。但汉武帝身故后的国库空虚,使得汉朝政府又改为和亲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经济繁荣稳定,其间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据说汉元帝当时因惊为天人还舍不得将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自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了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大唐做了官。大唐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了历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多个国家有广泛的交流。马可波罗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在元朝都城大都做过官,见识过“会燃烧的黑色石头”(煤),回国途中还做过元朝赴伊儿汗国的赐婚使。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开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了中国,例如《几何原本》等。清朝时,英国使者带礼品到中国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被中国当以“朝贡”对待,并因英国从东部海路过来,而称之为“英夷”,且要英国使臣以三拜九叩礼参拜,后来经过妥……余下全文

天津桃花堤2014年的桃花最佳观赏时间是什么时候?

  • 开到什么时候?是清明吗?
  • 2014天津桃花节时间:3月21日——3月31日。  2014天津桃花节地点:红桥区桃花园、北洋园。  2014天津桃花节门票:65元(参考)。  2014天津桃花节交通指南:那您乘坐126路、10路、152路、153路、48路、175路到达天津桃花节。  目前桃花堤园内的树种已经达到近百种,除了原有的桃树、柳树、槐树等,今年还增植了白玉兰、竹子、银杏、海棠、迎春等树种,“足有1000余株。”天津桃花园亦称桃花堤,始于元朝,兴盛于运河之畔,经历了元、明、清历代的变迁,如今经过重新修缮,成为天津旅游景点之一,笑迎天下宾客。桃花园位于红桥区丁字沽地区,与中环线毗连。据记载,清朝初期,北运河堤丁字沽一带,有桃柳数千株。每逢春日,桃花盛开,绿柳如茵,文人学士纷纷在此赋诗,“欲和春浅深,但看花开来”、“丁字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等,便是其中的佳句。桃花园位于北运河丁字沽,据记载,清朝初期,北运河堤丁字沽一带,有桃柳数千株。每逢春日,桃花盛开,红雨满堤,绿柳如茵,文人学士纷纷在此赋诗,“欲和春浅深,但看花开来”、“丁字天津桃花园沽边柳万条,青青一带锁红桥”等,便是其中的佳句。  清代康熙帝曾为桃花堤题词:“再见桃苍,津门红映依然好;回銮才到,疑是春两报。锦缆仙舟,星夜盼辰晓;情飘渺,艳阳时袅,不是垂阳老。”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此处,见到岸坡桃林茂盛,垂柳依依,弃船登岸观花余兴未消,欣然命其名为“桃柳堤”。桃柳堤旁边有一桃诗园,佳木繁荫,清流映带。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10年动乱中人为的破坏,桃柳堤面目全非。直到1985年,桃柳堤恢复重建,又展新姿,取名桃花园。桃花园是一座以观赏桃柳为主的公园。占地1.2公顷。桃花园的建筑形式为古典民族风格,有牌楼、亭、廊、阁、洞、山石、池榭等小品造景,起伏连绵,步移景异。桃花园共有乔灌木5300多株,靠北运河一侧堤坡以垂柳为主,堤内和园内侧以桃类植物为主,有山桃、碧桃、寿星桃等800余株。蜿蜒的桃堤,天桃成行,绿柳相伴,落英缤纷,形成了一条绚丽的五色长廊。

一个人穿越到了明朝,最后活了几百年。穿越的了帮军队制造盐,才开始

  • 一个人穿越到了明朝,最后活了几百年。穿越的了帮军队制造盐,才开始慢慢上位
  • 明太祖朱元璋既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又是少有的暴君。对他中晚年的一系列暴行,史学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蜕化变质”论,二是“政治需要”论。作为前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小农思想的局限,是帝王思想的堕落,也是农民义军领袖的蜕化变质;作为后者,它强调朱元璋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是政客的一贯伎俩,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   虽然,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无法解释一个重要事实: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什么不可以像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人那样雍容大度,善待功勋呢?   朱元璋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心理素质最差 作为一个心理学者,我一向对历史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人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一直是我的关注焦点。在详细梳理研读记载朱元璋事迹的史料后,我认为,较之其他历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心理素质是最差的一个,差到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人格分裂。   对此,我想以“重八———元璋人格分裂猜想”来概括朱元璋的心理扭曲历程,它主要包括三个假设:(1)朱元璋患有严重的神经症;(2)朱元璋的神经症导致他出现人格分裂;(3)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精神防御机制是替天行道。   因夺取政权而患神经症,出现严重缺乏自信、疑神疑鬼、易生妄想等症状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他出身赤贫,早年被迫到皇觉寺为僧,曾饱尝世间冷暖人情,后投效郭子兴部下,很快成为一名战将。朱元璋善于挖掘人材,很快就聚集了一批高级谋士,如李善长、宋濂、刘基(伯温)、朱升等人。他们为朱元章出谋划策,使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的同时,也逐一扫除了其他的农民义军,并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开创天下时,尚能广招天下文人贤士,并放心任用手下部将。一俟天下方定,他却开始担心文臣们会鄙薄他出身贫贱,武将们会篡夺他的皇位。   久而久之,朱元璋出现了典型的焦虑型神经症表现,如严重缺乏自信、疑心疑鬼、极度敏感、易生妄想等。为了缓解其焦虑,朱元璋以整肃朝廷命官及屠杀官民为乐,如他发明了廷杖的惩处手段,上自宰相,下至平民,没有人能维持人性尊严,很多人竟“立毙杖下”,没有杖毙者也落得一身残疾,被发往凤阳或其它边州远郡充军。仅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光谪屯凤阳的官员就有一万多人。此外,朱元璋还开创(恢复)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法,如凌迟、刷洗、抽肠、剥皮,黥刺、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等等,其野蛮残暴程度超过了历代君王。   洪武十三年,朝廷发生了胡惟庸案件。胡惟庸本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曾任左丞相。他在任期间结党营私,坑害异己,且贪污受财,图谋不轨,所以被朱元章诛杀,无可厚非。可朱元璋却借此行上下左右株连法,造成胡党大狱,延续十年,诛杀三万多人,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功臣宿将全家人,也累及李善长全家被杀,宋濂全家被贬,宋濂本人也在流放途中。朱元璋对文人的猜忌也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浙江府学林元亮为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之语,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贺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语,朱元璋竟认为“光天之下”是喻自己是秃僧,“作则”是喻自己做贼,下令将两人处。由此大兴文字狱,令大臣文人都小心翼翼,缄口不言,朱元璋却从中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凡此种种都表明,朱元璋的心态极为扭曲,缺乏一代明君应有的胸怀。   因焦虑过分而人格分裂,根源在于朱元璋成就焦虑与皇位焦虑过度   朱元璋神经症的根源是成就焦虑和皇位焦虑。心理学对焦虑的定义是因社会因素而引发的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和极度的紧张情绪。朱元璋的成……余下全文

元朝历代皇帝相关资讯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