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普迪斯情结是什么(俄普迪斯情节)

俄普迪斯情结是什么?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亦译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神话名称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极力避免,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

俄狄浦斯情结现实案例?

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是希腊神话故事,佛洛依德引用这一古典说明童年时期孩子和母亲父亲的关系。俄狄浦斯情结是种本能愿望,男孩爱母憎父,女孩恋父憎母。

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

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就有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而且这种情结与他的家庭、童年经历直接相关。

弗洛伊德的家庭结构混乱又复杂。母亲艾玛莉亚在20岁的时候嫁给了40岁的雅各布,还成了两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继子的继母。弗洛伊德出生时,两个哥哥与父亲从事羊毛生意,在家里颇有话语权。不论怎么琢磨,这个家庭结构都够复杂。

俄狄浦斯情结和阿尼姆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弗洛伊德理论的概念。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弗洛伊德以此为典故,把儿童对于其父母所具有的倾向,称之为“奥狄浦斯情结”。狭义上专指男孩想占其母而不喜欢其父的不正常的感情,故又称“恋母情结”。

“阿尼姆斯情结”——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尼玛斯是女人内心中无意识的男人性格与形象的一面,可以让女人盲目迷恋男人。通常正面的阿尼玛斯有父亲的形象,也常有哥哥,伯伯、叔叔、姑父、姨父、或是男老师的影子。

俄狄浦斯情什么意思?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出现在幼儿阶段吗?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出现在幼儿阶段是的。

孩子“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

在三至六岁俄狄浦斯情结在孩子身上会显现的非常的明显,孩子对异性父母表现得过于依赖,一旦异性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就会出现很大情绪的波动。

从心理学上来看,孩子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对父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有爱也有敌意。

1、 男孩

在男孩子身上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大体表现就是男孩子会想单独霸占妈妈对自身的关心,并会一味的去排挤爸爸的位置。

会出现偏激的想法,认为爸爸的出现会阻止妈妈爱自己,并没有把爸爸当成自己的一个长辈。更多的是模仿和竞争的关系,就希望能够超越爸爸。

日常还表现为喜欢闻妈妈的头发,喜欢抱着妈妈睡觉。

2、 女孩

女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一般是三岁前和三岁后,三岁前女儿和妈妈还是非常要好的关系,对妈妈的需求会更多。

但是三岁之后,就会将这种爱转移到爸爸的身上,对爸爸产生好奇的。

女孩对妈妈的依赖还是逐渐减少,但很少会存在攻击性的行为。除非妈妈从小就没有负责过女儿的生活,女儿就会表现的特别排斥妈妈,依赖爸爸。

“俄狄浦斯情结”在孩子身上的阶段性特征

俄狄浦斯情节一般在孩子身上的展现阶段是三至六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的非常粘异性父母,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

1、3岁

一般俄狄浦斯情结出现在三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也能发现自身和他人的不同。

观察能力越来越强,对外界的事物也非常的好奇,也会注意到父母和自己之间隐私的差别,很想去探究人性,包括人是从哪里来的。总之,好奇心强大到想知道世界万物。

1、4岁

在三至六岁之间,孩子想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会出现一些反对和拒绝的想法,表现非常明显的就是对异性父母的偏爱。

比如男孩子看到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大哭,大闹,明确要妈妈。甚至有些男孩子都会直接夸奖自己的妈妈是最美丽的,我爱妈妈。

2、6岁

一般这种情结在六岁左右就会结束,因为六岁之后的孩子,如果引导恰当,已经开始适应社会的规则,也明白婚姻的含义,自身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会放弃对异性父母的这种想法。

什么是前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双眼,流放了自己。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什么是额里普斯情结?

俄尔普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种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原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因此后人用俄狄浦斯这一故事来形容亲母反父这一心理现象。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