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这才是年轻人的必读书

不管是后台留言,还是活动上,我常常遇到一个问题:20来岁的年轻人该读什么书?
对此,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书是该读或者不该读的?我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定夺。
读书,还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为好。
不过,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倒是很适合这个题目。如果我在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看过这本书,脑袋应该会清楚很多。
我说的是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胡适这个名字,我们都熟的,小时候上课文谈到鲁迅,必要提到胡适。但胡适究竟写了什么东西,就不怎么清楚了。
这些年,胡适已经完全解禁,但是人们对于胡适的关注,似乎以民国八卦为主,他的思想,他的文章,还是模糊的很。
这本小小的《容忍与自由》,倒是可以作为了解胡适的一个初级读本。如果读过此书,觉得好,可以再读《胡适文选》,然后再读《胡适文存》。
胡适的大部分著作,都收录在四卷本的《胡适文存》里,而《胡适文选》乃是胡适自己编的《胡适文存》的精选版,是给“少年朋友”的课外读物,至于这本《容忍与自由》则是《胡适文选》的再精选版了,把偏考据、文史等专业向的文章去掉,留下的大多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杂文。
胡适的文章很好读,行文用词较为浅显,能够用大家都听懂的语言表达的,绝不用专有名词。很多艰深的话题,在他的笔下都能清清楚楚的说明白。
下面,我整理了一下书中胡适谈到的问题,有许多都是今天仍待解决的。其中的许多观点,现在的年轻人也应十分受用。
一 学会宽容
在《容忍与自由》里,胡适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在这里,“容忍”的意思就是宽容,他不是叫你胆小怕事,或者成佛成圣,而是学会理解别人。如今互联网时代,只要你随便打开某一个媒体平台,就不难发现乌烟瘴气的谩骂,人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换位思考,越来越难以自省。
而胡适早就告诉我们:认为“我不会错”的心理,就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
凡事,不要那么斩钉截铁,心中始终抱有一个念头:我也许是错的。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才有可能改正,才会发现别人的正确,才会成长。
二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这句话大概是胡适的名言了。写这篇文章是在1917年,当时国内报纸上,各种主义热闹的很,胡适泼了一盆冷水。
他不是认为理论不重要,而是看出了许多人根本就是在空谈。而为什么谈主义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研究问题的人那么少呢?胡适认为这都由于一个懒字。懒的定义是避难就易。研究问题是极困难的事,高谈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所以,是个人都可以高谈主义,但做事,这就不一定了。
高谈“主义”如今也大有人在,比如现如今热门的“女权主义”,就被各种人说来说去,早已变了样子。再比如天天张口就是什么“毛左”、“小粉红”、“公知”这样那样的标签的人,与大谈“主义”的思维如出一辙,都是懒惰,抓住一个概念,就以为得了所有。
而“主义”的大危险,就是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治百病的解药, 便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了。
三 生活的意义
《新生活》这篇文章,切中了一些年轻人的痛点。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每天上班赚钱,算吗?成天打游戏,无所事事,算吗?
对此,胡适给了一个药方。
他讲: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我们为什么要干这个?不干那个?回答得出,方才可算一个人的生活。
四 个人主义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写于1920年,大概是针对当时热闹的“新村运动”而作的。在这篇文章里,他界定了什么是个人主义。
一 假的个人主义——为我主义。它的性质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利益。
二 真的个人主义——个性主义。它的特性有两种: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二是对个人对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要负完全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的利害。
三 独善的个人主义。它的共同性质是:不满意社会现状,有无可如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找一种超出现实的理想生活。
当然,胡适是挺真个人主义的。为我主义当然不用说,就是自私;所谓独善的个人主义,他也是反对的,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
当我们把个人主义挂在嘴边时,能否做到独立思考,能够做到自己负责呢?
五 民族自信不要靠老祖宗
《信心与反省》这里提到的信心,即民族自信心,当时不少人自诩中华上下五千年,汉唐盛世,都很了得,当然民族有自信。这思想,现在也常看到。
但胡适说:“可靠的民族信心,必须建筑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祖宗的光荣自是祖宗的光荣,不能救我们痛苦羞辱。我们的民族信心,必须站在“反省”的基础之上。”
“今日的大患在于全国人不知耻。所以不知耻者,只是因为不曾反省。”
而所以不反省,大概还是从来不认为自己会错,没有打开过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六 不要放弃自己
《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一篇演讲,所提到的现象,现在也一样。
胡适说,离开大学后,有两个堕落的可能:
第一,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
第二,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这种情况,我们见得可多了。对此,胡适给开了一个药方:
第一,“总得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求知欲被耗尽。
第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第三,“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道理正是这个道理。
上面提到的这几点,可以受用终生。一个健全的人,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的去生活,独立思考,权责自负,不盲目,不轻信,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永远懂得人生的乐趣。
《容忍与自由》收录了18篇杂文,除以上部分,书中还有关于中西文化比较、治学方法的文章也很好,这里就不举例了。感兴趣的自己去看吧。
我最近准备多看看胡适了。
PS.昨天去了香港书展,买了几本书,顺便在香港看了《寄生虫》,改天来聊聊。
#更多文章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

-the end-
魏小河,一条未知终点的河。
*魏小河流域,前身为「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