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霈 | 赶会

赶会
实在不知道取个什么题目更贴切,来表达自己,表达因为一份美好而情不能自己。干脆就用“赶会”吧,直截了当,也包含万千。
因为周末只休息一天,所以周五下午一下班,我就把手边的活儿往柜子里一锁,电脑一关,开车,加油,跑高速回家。
如果周六早上走,很可能半天都在路上,在家就少呆半天;而周五晚上走,就可以在家里多过一晚上,这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一个恋家的人来说。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恋家的人,也别拿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话来说我,没用。村儿里人爱回村儿里——这是我的道理。 我就喜欢没事儿往家跑。
昨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七,正好是俺西丰村赶会的日子(还有一个会,应该在三月初六,但因为今年下大雨,给耽搁了),我就特别的欢喜,因为每一次赶会,我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记忆,在记忆里品味真实,更能在这份热闹中找到一种城市里没有的宁静,这里的热闹是真热闹,而不像城里的热闹,不多说,你懂的……
说起“赶会”,有些时髦的人会觉得老土,啥年代了,还赶会。你还别说,就像我昨天在朋友圈里发了那段话——
大商场逛腻了,来咱村这最传统、最乡村的流动集市赶赶会,这里有说有笑,有买有卖,这里不仅仅有交易,更多的是交情,是浓浓的乡里情,有社交的东西在里边。
会,是古代农村产生并流传至今的一种集贸形式,最早称为“庙会”,主要依附于一些祠庙祭拜,后来流行于各乡村,简称“会”。后来,“会”也变成了农资交流会,串亲访友、集贸交易等活动都会在赶会的时候发生。
一个卖锅巴的摊位边儿上,两个老太太,一个没牙,一个锅腰,两个人说说笑笑,偶尔还调侃几句,听她们话音儿,她们从不同的村子里来,应该是好久没见了,这次在会上碰到,唠唠家常,问问近况,你说这是不是很温馨,很美好。
一如既往的晨练。说实话,比起城市里那些人造的绿地,人造的公园,我还是喜欢村里的西山。晨起六点,我徒步上山,主干道两边不断有商贩开始摆摊位拉帐篷了。上边我说了,“会”其实很大意义上是依附“庙会”的,咱村里的也不另外,我大概六点半多到了山上,黑龙庙庙会暨红色文化节(文化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时髦话),正在为一天的活动进行准备着,你看,那大戏台、大锅灶,蹿忙的人不停地忙着。其实,我可想去喝一碗他们的大锅粥,但实在是不好意思,忍了忍,不能太没出息。
在这红旗渠畔的林荫晨曦里转悠着,有林间微风、鸟语花香,再加上小毛渠里流水潺潺,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大概不到八点,我开始下山,下山的路上,不停地有人上山,一抬头看见了三大爷骑着电动三轮拉着二大娘和三大娘,还有骑摩托车的洋鼓队队员、手掂着红薯干、南瓜片的老人,那都是去山上“蹿忙”“行好”的人,还有戴着草帽、拿着板凳的老汉,他们都是去山上看大戏的……
五月的西山生机盎然,新时代的西丰阳光灿烂,就像这路上行人洋溢在脸上的笑颜。
村子里的路两边基本上都已经摆满了,正式的赶会模式也马上都开启了。
放眼望去,从村东路口到祠堂门口,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骑电动车的、有骑三轮车的、有推木小车子卖水果的,吆喝声、说笑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虽说如今,咱村里,大大小小的超市好几家,镇上也有两三家大型超市,就是去县里购物也很方便,更别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手机上买东西,说不好听的,蹲茅肆都可以在手机上买好吃的……
现代的购物方式多样化了,也极大的节省了买东西的时间,但是似乎这中间也少了不少的乐趣,在这里边更多的是一种钱货交易,而少了一份“赶会”的热闹,这种热闹是安静的(真的不矛盾,我不是胡咧咧),是能够让人放松的,这种热闹不会让人产生急躁情绪,不会让人感到嘈杂,或许因为“会”千百年的磨练吧,它或许已经成了一种乡村文化,成了一种朴实的农业图腾,植根在咱每一个老百姓的心里,流淌在血液里,包括像我一样,虽然在外打拼,但依然怀有一颗“归农”心,一份“故乡比新乡好”的,这样一份情怀的人——都能够在“会”上找到一份灵魂的安宁和记忆的亲切。
会上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物资一应俱全,十分丰富——衣服鞋帽、铅笔作业本、还有各种小吃(五颜六色的彩色手工凉皮、刚出锅的金灿灿的油条、外酥里嫩的鼓鼓的油糕,看着真嘴馋、直咽口水)、农用产品更是应有尽有——铁匠老汉在卖镢头、锄头、镰刀头,木匠老汉在卖镢把、板凳等,还有日用五金、罩滤、萝卜擦子等等。
会上的商品色彩不算浓艳,但都足于满足村里人的实际需求。
中午,我和俺爹去给三姑家买一个镢头,我说起了以前——那时候,爹也经常做一些合梯、案板、镢把儿、锄桨、镰把儿等木制农具去会上卖,我记得可清楚,有一次,爹和娘一块儿去的,天快黑的时候,卖了一根镢把儿还是啥,居然收了一张假钱,可是把俺爹娘难受了好几天。
我说这赶会,就是凑热闹,又是享清闲,真不是胡咧咧的。你看看那些摆摊的摊主们,基本上都半是守摊,半休闲——一把躺椅、一部手机、一个足够喝以上的大水瓶子。有人买东西时,招呼客人;没生意时,左右摊位的人还能扯会儿闲话,忙里偷闲,此种有乐。
不知道你有多久没有来赶过会了。我想你一定想来转转,还记得会上卖的“散子”吗,还记得会上三块钱一碗的凉粉儿吗(蓝花花的碗那种),还记得会上有你渴望的塑料凉鞋吗,还记得会上……
书不尽言,关于赶会的记忆泛滥,我实在没有办法把昨天赶会的那份美好一一整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我真的,真的想说给你听,可是我——
此时词穷……
2018年5月13日夜

作者介绍:玉佩,本名:郭于霈。80后文学爱好者,自幼喜欢书画、诗文写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居(古村落、古家具)、现代民宿等颇感兴趣。现为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林州文苑》签约作者、《红旗渠》特约通讯员,作品散见于《红旗渠报》《平原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芝兰园》《林州文苑》《太行文学》《西丰文苑》《赤峰文学艺术》《山东诗歌》《现代诗歌诗刊》网络平台。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