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至察则无徒(于志斌 | 论“人至察则无徒”)

人至察则无徒
论“人至察则无徒”
 
 文 | 于志斌

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令人着迷,我经过反复玩味以及延伸阅读和思考,有了一些收获。
 

一、儒家的至察是保障规则落在实处之根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先出现在《汉书·东方朔传〈答客难〉》,后又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我认同多数学者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作儒家主张和理念的见解。它是驭民与治政之术,包含仁爱和宽政的理想,有积极意义。

近日有件事情让我认识到:儒家把至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到了舍我的境界。那天某兄和我聊天时说:“我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孝亲的重要任务,其他事都不那么容易做,也只能是根据身体情况做点适当调整。”老兄已在奔七之年,患有一些慢性病,头发全白且稀疏见顶,仍然放下了人生三不朽中的著书立言之大事,多年陪侍在老母亲身边。老兄所言所行是渊源于儒家之孝,自觉地以“百善孝为先”规约自己。

“百善孝为先”自古至今不仅是个人应当自觉遵守的规约,更是历代铨选人才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孝亲事迹突出而被举荐为官的事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官员若被查出存在孝亲有亏的行为,受到直至免官和刑拘等处罚之事也在在有之。

一个人好不好,善良不善良,对父母孝敬不孝敬等等,这绝对是不能看走眼的。儒家把“做人”放在了崇高的位置,把规则和约束看得更加重要。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大规则,与其配套实行的保障措施虽然很多,归根结底都着落于“至察”上。

儒家为了防范用人方面出错,甚至主张在全民参与推荐选拔干部后还要施以至察。《孟子?梁惠王下》有段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其大意是说: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也都说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好,然后去了解考察;发现他真有才能,然后再任用他。使用干部经过这样一个程序,这不就是至察吗。

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居家生活,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规约。而要保障这些规约能落在实处的,除了自觉遵守外——像我老友那样,还必须施以监督检查以至于至察。这是古今中外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儒家既重视和倡导规约,又提出“人至察则无徒”之说,岂非自相矛盾?我看并不矛盾。规约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首先是绝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然后才是监督检查以至于至察。人们对于各种规约都如我老友对孝亲那样的自觉遵守,“人至察则无徒”的一席之地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还有一点很重要:至察者在规则面前待人和待己要一致,甚至要严于律己。
 

二、“人至察则无徒”会成为人治社会的潜规则

虽然儒家思想很理想,但是现实很骨感。在古人司马光《资治通鉴》、赵翼《廿二史札记》和今人吕式毅《阅微斋笔记》、李冬生《晴窗乱弹》中,我看到了自古至今轻视规则、抛弃规则的现象非常突出和普遍。尤其在各级牧民者方面规则不被执行,规则被改变执行,规则被打折扣执行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使得全社会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在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大面积失守的时代,“人至察则无徒”变成了能够把各种规则变成橡皮泥的神器。有位朋友说在当今的思维定势与社会心理孵化下,名言“人至察则无徒”大有市场,隐然有成一种“规则”之势。

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一册封面

上海文瑞楼的《廿二史札记》部分封面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见微斋笔记》封面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晴窗乱弹》封面

在我看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不少人心里是与包容他人划了等号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是让他人去放弃至察的,还美其名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倘若真能做到既放弃至察又遵守规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恰恰是放弃至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不遵守和不执行规则的人和事多起来的重要原因。社会需要包容,但包容另有定义。

在我看来,人治社会发生人情高于规则的事情是大概率的,“人至察则无徒”被广泛崇尚和运用并成为潜规则是必然的。从媒体公开的官员悔过书看,一些人用潜规则替代规则、挑战规则,满足私欲……终于出了事,身陷囹圄。有人至此时仍然以“(怕伤害)县民营企业家的自尊心”“当领导身不由己”“不收就对不起他们”之语为自己犯罪开脱。由此也可知只要主流社会持续注重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牧民者律己察人,全社会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潜规则就没有市场。

三、水至清有鱼,人至察有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结撰方法很迷惑人。它以“水至清”的自然现象引导出“人至察”的社会行为,既然水至清是无鱼的,人至察当然也是无徒的。以这种语意、句式顺带出有“因果”关系的结论,显得从容、自信、有力。很多人会顺从这一结论并用它看待社会现象,觉得它符合生活哲理,顺乎世道人心。我便是这句名言的一个顺从者,因而此前没有认真想一想水至清有鱼没有鱼,人至察有徒没有徒。

由于时有所思,我在不经意间想起了多年前游览九寨沟的往事:那里的公路边上有几处清澈见底的泉水河,河里游鱼如织如梭,美景如梦如幻,我和同事们竟陶醉在“水至清而有鱼”的画境里。我近年还看到了另一情景,那是视频反映的“水至清而有鱼”的画面。前者是亲眼所见,后者是电视节目,以此“至清至察”在我心里残废了。

“人至察则无徒”又怎么样呢?《汉语大辞典》对“至察”词条第一个解释是“极分明”,出处是《荀子·礼论》“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辞典引唐朝杨倞《荀子注》有关见解作为疏证。杨倞说:“言礼之至文,以其有尊卑贵贱之别;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说。”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至察的社会意义,杨倞引用了司马贞的解说“说,音悦。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鸿杀委曲之情文,足以悦人心也。”他们都认为荀子之所以把至察放在“礼”中,是因为至察能够区分出是与非(强与弱),弄清底细,起到了愉悦人心的作用。

至察具有“极分明”之意,在社会生活中又能起到愉悦人心的作用,凭什么一个人一旦“至察”了他就没有了朋友们,没有了伙伴们,没有了同道们?诸如一样有“极分明”之义的明察、详察、严察、镜察、精察、洞察等为什么没人说“无徒”呢?君不见表明至察之志的“明镜高悬”被制成了匾额挂在了庙堂上吗?广大民众非常爱戴那些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清官廉吏,希望他们能够一举至察出天下贪官污吏而扫除之。

清官廉吏之至察不仅不会无徒,反而会有大量的拥趸。据史载海瑞在被关到监牢后有人上书救他,复职以后依然明镜高悬;他在吴地被人攻讦遭解职,离去那天平民百姓呼号哭泣相送于道,还绘制他的画像以祭祀之。当南京民众闻知海瑞在饱受迫害后逝世了,立即举行了罢市活动,当船载其灵柩回到故里时,穿戴白衣白帽的人站满了河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四、诸葛亮在至察方面的经验教训

《晴窗乱弹》中《从斩马谡推想开去》一文引起我研读的兴趣。世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句,所谓“唯谨慎”就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生怕出错会怎么样呢?诸葛亮在从政和主事后夙夜忧叹,某年出征前向刘后主进呈《出师表》,对后主刘禅有诸多嘱咐,其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就涉及对官员的勘察和评价事物,被勘察出是作恶违法的人或者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当给予惩奖。诸葛亮此一建言与“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说”何其相似乃尔。诸葛亮是一个至察的人,他在踏上征伐的凶险之途前想到了死。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在自知性命可能不保之际向后主传递了包括至察在内的施政理念和主张。

诸葛亮会不会无徒呢?青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以管仲、乐毅自况。这时不少人对诸葛亮不屑一顾,可徐庶、崔州平却把他看做朋友,他们一有机会就举荐他。诸葛亮的朋友圈是很大的,大到了在敌人阵营都有舍命救他的知己。诸葛亮的从信者也是很多的,有人研究称: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推荐可接任丞相之职的竟然不下十人。

诸葛亮之史事还有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唯谨慎的诸葛亮也犯了失察的错误,他任用马谡之错造成了街亭被魏攻克。二是诸葛亮在失察后不仅斩了马谡,而且“引咎责躬,上表自题”“布所失于天下”。前者说明了至察的重要性,尤其在用人问题上绝不可有丝毫闪失;后者反映了诸葛亮具有底线意识,他之严厉谴责与处罚自己就是做人坚守底线的自我至察和检讨。由此想到在中国史籍中尚记载了皇帝的“罪己诏”,昨天不远,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布所失于天下”呢?
 

五、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包含了至察

海天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二十卷,呈现了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地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二十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从丛书中可以看出手艺传承人一个共同特质就是至察。具体来讲传承人师傅严格遵循技艺流程,行艺和施教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与徒众订有近乎严苛的要求与规则,耳提面命也好,一纸合同也好,你不按要求与规则办,师傅可以处罚你以至于解除师徒关系。

海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效果图)

手艺传承人的至察是恰当的,结果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手艺传承人是有徒众的,有朋友的,有拥趸的。每届深圳(中国)文博会上只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呈现技艺,在他们身边就会聚拢无数的像我一样啧啧称赞之久久礼敬之的崇拜者。

我时常会想是什么力量使得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存续?莫非就是诸如《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展现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含了至察。设若传承人不用至察捍卫他那一门手艺的规约和标准,怎么可能在方方面面保有其遗产的纯洁?至察之于一切可以称得上具有工匠精神的手艺活,是防范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二法门。

有研究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职业精神,我想了想以为它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尤其在至察方面是高度一致。以我从事的图书出版工作来看,工作中做到至察是非常之重要。我得到的一份精神遗产便是前辈闫锦先生的至察。他执行编辑规程很严格,视书稿中的错讹如同仇雠,必欲除之而后快;存半字之讹便如吞蝇吃粪之不快;他看稿无不是凝神屏气,伏案察勘进入忘我之境……他的审稿意见写得具体而微、一针见血,却又用心良苦,与人为善。

有些人以为这个职业好干好混——这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出版工作者没有闫锦先生那样的职业精神会害人害己的,也会在闫锦们面前无地自容。闫锦先生可从来没有失去同事、作者、读者,他的朋友很多。陌生人爱其编辑的图书主动上门结识而成了朋友的佳话,令人称羡。

六、若至察无徒,其“徒”会是哪种人?

我们一方面应该原谅前人——他们因为自身条件的局限而没有见到水至清而有鱼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之不足,尤其是缺乏质疑精神。反躬自问,我也质疑一下自己:诸葛亮、海瑞、手艺传承人们既然是有朋友有拥趸有徒弟的,是不是可以说至察就绝对不存在“无徒”的现象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我知道在一些手艺传承人那里是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困窘,可是若细究其因却能够找到由于不至察带来的问题。诸如师徒之间没有契约精神、收徒重情商而轻修养、用机器代替手工等等,不一一例举了。

我知道在海瑞那样的领导干部身边确实有极少数人离心离德,甚至于千方百计地做着调换工作岗位的白日梦。有人因此会说这不就是“人至察则无徒”吗?设若真是因为至察而无徒,那就需要好好想一想“无”(失去)的是什么样的“徒”(部众)?我想来想去以为那些遵循规则、恪守底线、与海瑞们三观一致的人一定是如鱼得水,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那些不自觉的、屁股上有屎的、心胸阴暗和狭隘的、崇信潜规则的人才会躲着海瑞们,不愿被至察沾身,生怕底细毕现。

我知道某出版社学习先进单位后开始严格按照准则和规定运营,遵循职业精神的人多了起来,编辑工作中曾经屡屡出错的人不是改进了工作就是被调离了编辑岗位,还有人调动了,辞职了。某出版社让想在社里混日子的人混不下去灰溜溜的走了。

人至察让不遵循规则又不愿意悬崖勒马立即改正的人心存不满了,他们试图躲得远远的继续不按规则办事,这毫不奇怪。从这个意义上看,人至察让潜规则的市场缩小了,让不按规则办事的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这样的至察无徒有什么不好?

七、不至察的后果严重

人治是无法彻底解决吏治腐败问题的,尤其是在君主专制集权社会,朕即是法,朕即天下。但是即便是在人治社会里,用人上的至察和不至察,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资治通鉴》记载了智宣子立继承人之事。这是大夫国智氏之大事,不能有丝毫马虎,智宣子也做出听意见的架势。智果说:“智瑶有五项超越常人的优点和一项缺点。五项优点分别是高大帅气、精通骑射、多才多艺、能写善辩、坚毅果敢。可是他还有不仁的缺点。如果他用这五项优点去欺凌别人而行不仁之事,又有谁能与他和睦相处呢?如果真的是要立智瑶为继承人的话,智氏家族一定会灭亡的。”智宣子毫不理会,于是乎智瑶得以接位。不久智果的话就应验了,智瑶连同智氏一族被其他大夫国韩、赵、魏等诛灭,接着“三家分晋”。智果由于已经脱离智氏改为辅氏而得以活命。

在军事斗争方面如果不按照至察之人的意见办就会吃大亏。《阅微斋笔记》写汉高祖七年刘邦拟以三十万大军对匈奴开战。刘邦获知的情报是匈奴军士老弱、牲畜瘦劣,觉得这是对匈奴开战的好时机。在前往匈奴占领区刺探情报的人中独有郎中刘敬反对出兵,禀报说“两国交战通常爱向对方使者夸耀显示其军威,但我看到的都是弱兵瘦马,这一定是敌方蓄意诱骗我方,设伏兵攻我,不可上当”。此时汉军已经进发,刘敬被刘邦以“妄言军”拘押起来。此战汉军中计陷入包围,刘邦好不容易突围。好在大败而归的刘邦还算聪明,他立即释放了刘敬,并封他为关内侯。

近来读《三套车和土豆烧牛肉,我们还要被无知的翻译毒害多久?》一文,也看到了在翻译上的一次不至察的后果能够毒害人民,导致认知错误。文中讲“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就是苏联人民都吃上土豆烧牛肉”怎么来的——
赫鲁晓夫原话是:“要是苏联人民都吃上这样的‘古拉西’,那就是共产主义啦!”“古拉西”是旧时匈牙利宫廷一道菜,其做法是在主料土豆和牛肉之外还配合了许多山珍野味和名贵香料,用小火慢炖几个小时而成。该文写道:“编辑部的翻译们被‘古拉希’难住了……斟酌究竟怎样译法比较好。有几个记者知道这个词,也吃过这道菜,说不过是土豆烧牛肉罢了。《参考消息》每天出版很紧迫,后来几个编辑便商量决定译为‘土豆烧牛肉’。”

八、人至察有什么?

一个人因为至察就没有或者失去了朋友、同仁甚至群众,怎么去讲这都是一种不合理、反世道的现象。所幸的是绝大多数人有着“是非分别之说(悦)”的强烈需求,绝大多数人是以至察无徒之言启动自己的包容情感,所以这种不合理现象不可能演化成主流意识。

前人训解至察谓其获取“是非分别之说(悦)”和“明鸿杀委曲之情”等,联系历史和现实看我以为是允恰的。作为个体而言,人至察或许可有以下收获:

一曰有不愧怍之心。一个健全的人是遵循规律,尊重常识,倡导诚信,按照规则做事情的。健全人的行为在名言中是一一有着落的。他们知道“至察”易于得罪他人,仍然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之忱,待人处事。像察己严苛的闫锦先生,不仅没有失去自己,还享受了做好书的愉悦与出版人的尊严。他的精神世界与孟子的乐境对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二曰有远祸害之效。古往今来,骗子层出不穷。骗官、骗财、骗色、骗购、骗誉等形形色色、花样繁多的骗子及其骗术,制造了数不胜数的灾害。骗子无不是以骗取信任为先手,再肆意施为,谋得利益。被骗人无不是自律不严、辨察草率,从而向骗子奉送了信任,终致祸害加身。至察是付出几多信任的良尺,至察是让骗子显形的镜鉴。

三曰有求真理之势。在真、善、美中,求真最难。求真务实,是人格健全的指标。遵循规律,尊重常识,执行规则,需要有质疑的勇气,需要有至察的本领。我们透过“人至察”的表象,可见“人至察”的许多故事,释放出的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曰有行善良之仁。健全的人以良知为底线,按规则办事情。通观一个又一个现实故事,可见人之至察是把自己关在权力的笼子里面,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行为克己并周全他人。这样的至察善莫大焉,良以德仁。

五曰有结正果之利。这里的“正果”是指正确的结果,圆满的结局等。我们品味至察者的心路历程,探索驱动至察的力量源,可知人至察的目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希望事情有个好结果,希望他人与自己有个圆满人生。

六曰有送玫瑰之余。至察是以诚待人的,是付出心血与汗水的,是予人良助的。人事有因缘,花好月常圆。至察的人能享有“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的快慰。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192篇文章

六根者谁?

李辉| 叶匡政|  绿茶 |韩浩月| 潘采夫| 武云溥
——
六根的朋友们

杨苡|黄永玉|黄宗英|王鼎钧|王蒙|秦岭雪|冯骥才|刘再复|郑培凯|白先勇 |江青|林希|张新颖|毕飞宇| 陈思和 |白岩松|陈晓卿 |张翎 |梁鸿 |杨葵 |曹可凡|鲍尔吉·原野|梁晓声|汪兆骞|郁钧剑|赵丽宏 |朱永新|梁衡|何冀平|王尧|肖复兴 |杨早|盛可以| 陈河|马未都|曹西河 |丁浪 |罗雪村|刘琼|杨浪|十年砍柴|于志斌|周吉敏|殷健灵|古清生|王亚彬|赵蘅| 虞金星 |孙小琪|张家鸿 |瓦刀 |汪凌|张宏明 |林莞歌|陈离| 鲁克|伍立杨| 王道 |邵天红|唐棣 |李勇 |韩歆 |柳运宠| 胡小罕 | 梁宾宾 |何频 |谭旭东 |冯杰 |何万敏|杨悦浦| 章文萍|王彤|胡妍妍|庞余亮|贝西西|沈迦|曾念群|汪家明|敢于胡乱|王国华|蒋应红|肖斌……

微信号:liugenren
长按二维码关注六根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李辉 最新著作 《先生们》

人至察则无徒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