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贵州行之三))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
穿山玉带风光秀,
次第深灰吊脚楼。
自古千年如画展,
勤劳智慧写春秋。

苗族长桌宴有感
特色佳肴几丈桌,
乐声四起奏欢歌。
高山流水杯中酒,
洋溢真情笑脸多。

西江千户苗寨,声名远播,期待已久。2021年4月8日,我们终于来到著名的景点西江千户苗寨,一览其古老与神奇。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公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苗族“原始生态”文化的村寨,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

关于西江苗寨的来历,还得从苗族的历史说起。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长久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
后又经多次迁徙,于公元47年,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同时到达贵州榕江。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有资料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当我们踏入西江苗寨之时,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木质灰瓦。长廊竟然架上了半空,令人新奇。

一座两层飞檐的木制“建章立制”楼连接着长廊。一幅“有法律徒步千里,无规矩寸步难行”对联,既是自律又是他律。

广场上有一处两层木楼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客运站”。从这里可以通往荔波小七孔景区。

景区宽阔的台阶两边都是木质灰瓦长廊。

“西江千户苗寨”两层瓦房式景点大门也极具民族特色。

小山顶有高高的铁架支起的小楼与下面的楼房成直角形连在一起,这应该是一处滑道。

沿石板路与小溪间的木栈道行走,只见小溪之上有四层木楼的木桥飞架其上,这样的桥梁叫做“风雨桥”。当年,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

三层翘角楼房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又一道大门。

景区内除了供游客乘坐的电瓶车外,没有其他车辆,运输物资是靠马驮。

街道上突然热闹了起来,原来是头戴银饰鲜花、身着苗族服装的苗族妇女列队表演,给景区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家欣喜若狂,纷纷与苗族妇女合影。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苗寨的房屋次第抬升,依山傍水,十分壮观。

街角一组苗族童男童女坐在石上,打着手势表示对游客的友好与欢迎,让我们这些远来的游客心中暖暖的。

行走在苗寨的石板路上,感受着苗族风情。

路边商铺鳞次栉比,西江小吃一条街买卖兴隆,热闹非凡。

高高竖起发髻的苗族妇女正在经营熟食。

商铺挂满各种腊肉,让人垂涎欲滴。

还有现场打糕的。

路过食品店铺的时候,服务员会出来让你免费品尝松花糕和葛根酥。

有现炒现卖的牛肉酱。

有灯笼火红一片、辣椒成串的“辣多年”辣酱店。

有五彩纷呈神态各异的娃娃店。

街道两个方向,分别是古街和游方街。

透过挂着一串串玉米穗的嘎歌古巷,只见小巷深深。

一面铜鼓原来是一个邮筒。

路边两层檐有四根龙柱支撑的小门楼,名字很特别,叫也东寨。

还见到西江苗族博物馆。

沿街都是古铜色的木质楼房。

一面水泥墙面展示着西江千户苗寨的简介。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路过银饰商铺,楼上的那一顶银饰大帽子可谓精品。

临水而建的餐馆“水上粮仓”,摆设精致,一串串红辣椒、草帽式的灯罩、还有各种绿植共同营造了一个家的氛围。

正值中午,我们在这里品尝了长桌宴,而且亲眼见识了苗族敬酒的习俗。苗族年轻女孩儿人手一壶酒,自高而低,形成阶梯流水状,最后流入游客的碗中。据导游介绍,这叫高山流水。

原来,街边的苗族妇女敬酒的群雕,是苗族现实生活的一个场景。

一顿长桌宴让人品尝了苗族特色菜与美酒,还有红色鸡蛋与鸡蛋水饺等,深深感受到了苗族人的热情,更加体会到民族大家庭团结一心的热烈气氛。
在这里,终于让我见识了路上一树树鲜花的真容。

一处有“嘎哒略”三个大字的大门里边,就是苗族姑娘演出的场所。

准备上场表演的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们的演出引来众多观众的观赏。

一座风雨桥通向依山傍水的苗寨,犹如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苗寨依山而建,有的已经见到了山腰上。

在此乘坐景区电瓶车来到山巅观景台,观景台旁边一块“天下西江”的石碑,笔力雄劲,字里行间彰显着一份大气与自豪感。

身居观景台,西江千户苗寨风光尽收眼底。

只见一片屋脊相连的灰瓦木质吊脚楼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山顶,这种壮观的景色从未见过,可谓深山中的世外桃源。

我们夫妻赶紧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

(此片为大侠拍摄)
然后在附近穿街走巷,想近距离的观看苗寨的风情。我们惊讶苗族人民是如何把吊脚楼建造的如此美观。
据介绍,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榀读音为pǐn:量词,一个屋架叫一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
吊脚楼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建造吊脚楼时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西江千户苗寨地处河流谷地,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一条清澈见底、绿树掩映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如同一条翠带缠绕其间,山、水、树、楼交相辉映,美如画卷。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看到同团的游客穿上苗族的服装拍照,我心中好生羡慕。转了一圈后,到底没抵住诱惑,租了一套服装,切身体验了一把苗族服饰的美丽。在这婉如仙境般的景色中留下美好的纪念。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从观景台下来,一路都是灰瓦木质吊脚楼,近观临水的木楼还需要有木方支撑。

建在悬崖上的吊脚楼直冲云天。

一处建筑上挂有西江村村民委员会和雷山县税务局西江税务分局等牌子的楼房,应该是当地办公场所。

这里常会见到飞架于溪流之上的瓦房式风雨桥。

街道边的路灯都是棚架铜鼓式。

出了景区大门,令人眼前一亮,只见广场上正在举行敬茶仪式。最前面,一位须髯飘逸的老者在摆放酒具和茶具的桌子前端立,桌子上摆放了“第一道恭喜酒”和“第一道恭喜茶”的两个牌子,表达了苗族热情好客的美好祝福与崇尚情谊。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举伞端立于长排桌边,桌上都摆放了酒具和茶具,上面的牌子由第二道茶到第十二道茶。另有数名苗族姑娘分列于两边,伴随着几位男士用芦笙、芒筒、夜箫等竹子乐器吹奏的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乐曲,场面古朴而热烈,苗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风俗营造了热情好客的气氛。

西江千户苗寨一游,让我见识了苗寨古老的原生态风光与文化,苗族人民用智慧与双手描绘了一幅建筑与自然和谐的大美画卷,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与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名符其实的露天博物馆。最令人沉醉的是层层叠叠占据了一片片山坡的灰色吊脚楼,还有那苗族女孩一张张纯真甜美的笑脸。

 

西江千户苗寨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