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未必有好报(法学C班丨好心总会/未必有好报)

好心未必有好报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好心总是/未必有好报

班级辩论

2019.3.8

00
00

//

正方辩手
方苑晴、黄锐静、林建国、严荣浪、
陈婉仪(外援)
VS
反方辩手
陈泽鹏、刘淑娴、吴弟、伍嘉和

评委:法学院16级陈宇轩师兄,17级张容棋,
   班委李少龙、吴偲跃

辩论阶段

辩手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精彩的对辩~

00
00

正方一辩黄锐静!
  锐静首先给出了正方对这个辩题的理解,认为“好心”,它是指人基于理性以及善良正义、能够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心理;“好报”指的是既得利益、个人好处、精神需求以及社会良性循环结果的一种表现;“总会”并不是等价于全部都有或者一定就有,我方认为从好心到做好事到受好报是一个过程,这其中的转化率绝对小于百分之百,但是对于大部分好心是有好报的,“总会有”代表一个发展趋势,未必是现状,可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然后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三个层面,逐一论证“好心总会有好报”的观点。
反方一辩吴弟!

  吴弟首先也给大家罗列了反方对于这个辩题的理解:
  “好心”,就是,所有出于人性之善所表现出来的希望对客体产生良好效应的主观愿望,我们叫做“好心”。
  “好报”,好的回报,既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我猜今天对方会主要讲精神上的回报。
  “总会有”在逻辑上是指唯一的、确定的、必然的关系,比如说,人总会有一死,就是一定会死,没有其他结果。
  “未必”,就是不一定、不见得,是一种或然判断,就是有时有好报,有时没好报,有时是善报,有时是恶报,但凡有一例不是好报,“未必”就能成立。
  随后他从自身角度告诉大家“好心为什么未必有好报”。
正方二辩方苑晴!
  苑晴从日本的一份关于“孩子做好事后周围的人都来帮ta”的研究报告展开进一步的论述,她还讲到扶老人反被讹的问题,在社会上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少见的事件才更有新闻价值,社会约定俗成的默契是好心总会有好报,所以这件事才会显得异类。最后她引用“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告诉大家,新一代年轻人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修养。因此社会的风气会越变越好,好心得到好报的几率也会大大提高。

反方二辩伍嘉和!
  嘉和认为,好心总会有好报,这是基于理想而发生的一种现象,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好心并不总能给当事人带来好报。随后举出自己在自己兼职的餐厅中遇见的事。
  接着他用“现实永远能够“创新”人们对人性的认知”来引入江歌案,告诉大家“好心有时候非但没有好报,反而还可能惹来恶报”。
正方三辩严荣浪!

  荣浪从个人方面论证到社会层面,抛出了“做好事有时候得不到即时回报,但却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接着讲“好心总会有好报”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举赵宇见义勇为案来告诉大家,社会对“好心总会有好报”的需要,也促使人们敢于也乐于见义勇为。
反方三辩刘淑娴!

  淑娴用两个论点为反方继续论证!首先讲到,好心未必会有好报,更能体现“好心”的价值。她认为,理想状态下,所有人都有好心,同时好心总会有好报,但是在现实社会下,有好心也有不怀好心之人,所以好心未必有好报,我们至少能明确的是,两个社会的“好心”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但有了对比就有了界限,现实社会的“好心”有了“坏心”做衬托,当我们“好心做好事”的时候,就会被更加的提倡和表扬,但是理想社会中未必会这样,因为大家都有好心也知道要做好事,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绿叶衬着红花更能体现红花的娇艳,好心未必会有好报更能体现“好心”的价值。
  接着她引用岳飞抗金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别人的“好心”,她认为,对方说“好心总会有好报”,却忘记了“是不是好报”的认定应该是取决于当事人本人,而不是外来因素,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好心未必有好报。
正方四辩林建国!
  建国从人与人的角度出发,好心总会有好报,它不仅仅告诉施好心的人,更在于倡导接受别人好心的人,他们需要抱持这个态度,希望他们能记住别人的好心,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给这个好心。接受好心的人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而是在接受别人的好心后,记住并且回报给这个好心。我们如果都抱持好心总会有好报的态度,将好心和好报这个动态平衡维持好,形成社会良性的循环,那么构筑“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将不是一个梦想。
反方四辩陈泽鹏!

  泽鹏首先反问了对方对于“总会”的定义,正方对“总会”的定义是概率大,而“概率”不就是可能性吗?概率大不就是可能性大吗?那有可能的东西不就是未必吗?
  泽鹏认为,今天这个辩题实际上,它是要我们去挖掘,“好心有好报”是家喻户晓的道理,可为什么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很多人却不为之?佛山市小悦悦车祸案,两岁的小女童倒在路边,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他们不知道“救人”这是个善举嘛?他们不知道“好心有好报”这个价值倡导吗?不是。他们为什么没有伸出援手,是因为这个社会,某些东西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知道好心不一定能得到好报。我们要去弄明白这其中的是非,这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意义。
  接着他用两个点讲出他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的理由。
  先是抛出,“话语本身是客观的,但是说话的人是主观的,所以当话被利用起来的时候,就会很可怕”,然后举出“好心总会有好报”被利用的例子,他认为,如果我们所提倡的“好心总会有好报”被这样利用起来,你的“好心”只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啊!我们依然倡导,但那是理想社会的东西,现实社会我们真的不要把人性想得太美好,好心真的未必有好报。
  最后,他从“好心干坏事”的角度出发,反问对方如果做好事就可以精神满足,那好心干坏事能得到什么样的精神满足。
接下来的自由辩使辩论进入白热化阶段!
辩论中
正方质问反方,如果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那对方提倡的价值观是什么?正方认为,“好心有好报”是社会、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是让人们、让社会趋向良好发展的价值观,如果对方一直认为“好心未必有好报”,是不是等于反对“好心总会有好报”的价值倡导呢?

而反方则要求对方论证“精神满足”,反方认为今天对方一直说精神上的满足也是一种好报,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样的状态叫做“精神满足”,精神满足是看个人,个人不能代表整体,你满足了我没有满足,说明做好事不一定能让每个人精神都满足,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认为做好事对本身来讲就是好报。
结辩阶段
反方结辩陈泽鹏!
  好心总会有好报其实是在用“好报”去刺激“好心”,这会让“好心”变得不纯粹,或许“有好报”对“好心”来讲是“付出跟收获有对等”,但“未必有好报”还去付出“好心”能更体现出“好心”的价值。好心定会有好报这是我们所提倡也应该提倡的,但这不等于我们提倡了它就一定能够实现。世界并不是依照我们的道德标准来运转的,它是个随机的,混沌的体系。我们可能走运,也可能倒霉,其背后并没有什么绝对可言,而且,并非我们所有的遭遇都与我们的为人有关。有没有“好报”不是付出“好心”的人能够决定的,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正方结辩林建国!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大自然已经释放出了它最大的好心,无私的给予人类各种资源,而我们人类又报答了什么给大自然?我们利用这些资源破坏自然,捕杀动物,但是这些后果,依然是我们人类承受。如果我们抱持好心回报大自然,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树立绿色观念,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好好回报大自然的馈赠,那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不再是一个呼吁,而是一个常态。
  最后,陈宇轩师兄、张容棋同学等评委们均对本场比赛进行了充分的点评,先是肯定了选手们参加比赛的精神,也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了提议,并告诉大家,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决定自己要不要去参加,辩论是最能锻炼一个人思维、逻辑和口才的方式之一,但它又不是你参加一场两场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的,它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要在意是不是每次都是你,如果每次都是你参加,没关系,那只能说明你一直在进步。

颁奖阶段

  最后,经过评委们的打分和现场观众的投票,获得本次比赛的优胜队是正方队伍,分别是黄锐静、方苑晴、严荣浪、林建国。
  而得到本场比赛“优胜辩手”奖的辩手是:林建国、陈泽鹏。
优胜奖

林建国、严荣浪

方苑晴、黄锐静

优秀辩手奖

林建国

陈泽鹏

最后:
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学期里,可以更加积极的利用班委创造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The End-

文字|陈泽鹏
图片|谭资琛
排版|宣传委员
点一下你会更好看耶

好心未必有好报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