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牛爱民:一代宗师曹靖华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一代宗师曹靖华

文/牛爱民

起初,这在卢氏县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卢氏有个叫曹靖华的大人物,他在北京大学当系主任,和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是好朋友,和中国作家旗手鲁迅先生是好朋友,和国家前主席杨尚昆是好朋友。他生病住了院,习近平主席的父母前去看望,并把他让在中间,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人们传说,只要是卢氏人,不管谁家的孩子,如果考上清华、北大,一切开支他老人家全管,并亲自到车站迎接。

1981年夏,这位老人返回故乡,我有幸当面受教。

那是6月28日下午,曹老在图书馆谆谆告诫家乡的文学青年:“最好有个固定工作,不要过早地抛开工作,而去做专业作家,不致于工作没有了,东西也写不出来…。”勉励大家首先要把工作干好,其次,在行有余力时写些东西。

此话让我困惑多年,为啥不鼓励年轻人成名成家呢?直到两鬓斑白,我才体会到:曹老对家乡后学倾吐的全是肺腑之言。文学也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行当,这条路,用于爱好,尚可;维持生存,不易。

这次报告以后,我开始关注曹家。

且说立碑一事。1934年,一帮学子提出给曹培元老师立个教泽碑,以感念老师开拓家乡文化之“恩泽”。谁执笔写碑文呢?大家共推学生中的佼佼者曹靖华。身在北京的曹靖华觉得,儿子给父亲撰写碑文,甚为不妥,就将此事托付给鲁迅先生。尽管从未写过碑文,但出于朋友之谊,出于对老人家的敬重,鲁迅先生抱病完成一生唯一的一篇碑文。

文章寄回卢氏,曹培元先生阅后激动不已。他说:我一个山野之人,怎敢收授鲁迅先生的赞誉之词,他是把对老师的赞美,都融进了字里行间。文章我收藏了,碑断然不能立,哪有给活人立碑的道理。由于老先生坚持己见,从远处运来的碑石暂且不用,人们就把它铺在井台边,成了方便打水的“井台石”。

直到1986年第二届教师节前夕,曹植甫(曹培元字植甫)教泽碑及其尊师亭才在五里川中学正式落成。其时,曹培元先生离世将近30载。

曹靖华因为有病,不能回到故乡。但是老人躺在病床上,把对家乡的思念录了音,托张羽从北京带回卢氏。曹老说,尽管他“大半个世纪以来,迫于形势,到处漂泊,走了大半个地球。”但所到之处,那些山啊,总没有故乡的翠;那些水啊,也没有故乡的甜;至于人啊,也没有故乡的父老兄弟姊妹们恳挚豪爽;就连月亮也是故乡的明。这是偏见吗?也许是,但我总觉得自己的感受是如此的,故乡的一切甲天下!

也就是在立碑前后,曹家更多的史料浮出水面。如曹培元的《万众一心》、曹靖华的《赴汴入学途中记》(原刻印本我交到县政协,文章在政协文史第6辑首发)、贺国英的《回忆恩师曹老先生二三事》等等。与此同时,张羽、冷柯、颉毅等有关曹氏父子的文章也相继推出。

2004年金秋十月,乘进京出差之机,我和赵全中局长造访了位于木樨地地铁口的曹家,开门的是曹靖华的女儿曹苏玲。

听说是卢氏来的,苏玲问道:“老家现在啥样?1981年在五里川正准备吃饭,一个本家的孩子伸手去抓馍,马上被大人打了一下。看到家乡这样穷,那一顿,我难受得吃不下。”

我告诉阿姨:“那时,白馍、鸡蛋都是稀罕物。现在变化大了,白馍、鸡蛋已成家常便饭,好多农民都住上小洋楼了。”

谈起给曹老修故居的事,阿姨神情幽然,说:“有次我们在乡间吃饭,有个人说,曹靖华给卢氏办啥事了?他对家乡的贡献,连个汽车司机都不如。这话虽然说得难听,却也是实情。父亲没有给家乡办什么事情,县上还很困难,就不要再花钱了。倒是曹植甫先生一辈子在山区教书育人,从尊师重教的角度也还可以宣传。”

一番话让我深感震惊,卢氏确有曹靖华与司机的说法,但故意让曹家人听到,这样的人实在刻薄。

我说:“卢氏是有这种说法。那是在缺柴烧的困难时期,司机给捎点柴禾,开食堂的就能做饭。曹老一生翻译《铁流》,给中国起义的奴隶盗运‘军火’,干的都是关乎国家、关乎民族的大事业。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说法,你别太在意。真正有学问、有见识的卢氏人,都是非常敬仰曹老的。再说,如今司机一抓一大把,可够得上‘一代宗师’称誉的曹靖华只有一个,曹老不仅是卢氏的骄傲,更是河南的骄傲。”说完话,我定定地望着墙上镜框中的曹老,他那浓重的乡音又回荡在耳边:“我青年时代求学离开家乡,一生走了大半个中国,可我梦里常常登上家乡的鸡冠山,趟入村前的老鹳河。人是老乡亲,月是故乡明啊!”

也许是谈得投入,我竟冒昧地问道:“咱们家乡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卢氏人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曹老负担全部费用,并亲自到车站迎接。”

“没有,没听父亲说过,我们家也不知道有这回事。”苏玲诚恳地说。

一个传说,一段佳话。等我走近,斯人远去,连传说也不复存在。

然而,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是:在汤池那温热的泉水旁,曹培元先生曾经约法三章,为裸浴的男女约定俗成,有现存的笔记和照片为证。人们记得,1934年底,国民党六十师奉命截击红二十五军,培元先生正谏师长陈沛,不可同室操戈,兄弟相残。人们还记得,1946年10月,中原解放军在卢氏缺吃少穿,是培元先生振臂一呼,筹粮300多万斤。解决了子弟兵的吃饭困难。而曹靖华则高举新文化运动的火炬,为民族文化乃至民族解放贡献终生,被誉为“一代宗师”,他不仅是“河南人民的骄傲”(河南省委原书记赵文甫语),而且为中苏友谊做出巨大贡献。他那用废纸写信的节约美德、用牙齿啃木材、啃钢条的顽强毅力永远受到世人的尊重。

时光飞转,物是人非。有人说,曹老是棵大树,落下的种子业已万木葱茏,荫庇的小草也已欣欣向荣。有人说,曹老是个精灵,承传了伏牛山的雄毅,吸纳了老鹳河的坚韧。而我想说,曹老是一座丰碑,永远伫立在卢氏乃至更多的人的心田,指导大家健健康康地生活、正正派派地做人。

2009-11-05

注:图片来自网络及作者提供

作 者 简 介作者简介:牛爱民,卢氏县城关镇人,卢氏县军事志、地名志、横涧乡志、东明镇志等志书主编,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卢氏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卢氏文苑顾问。

相关文章

◆老城印象
◆ 走进横涧
◆ 走进卢氏(上)
◆ 走进卢氏(中)◆ 走进卢氏(下)◆ 走进卢氏(卢氏影像志完整版)◆ 我与《卢氏文苑》不了情◆异国恋情
◆【短小说】胜男圣女
◆【短小说】黑娃的爱情◆泰国过年◆卢氏英雄◆江渠古寨与红军窑◆情迷大峡谷(外一篇)

中秋节是中国的民俗。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榜李宏文

张银成周天鹤董建中

寇一洵(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一和

文苑主编:卢一辉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张一瑞 张欣燕

一一一一:程向楠 邹一楠

一一一一:李一璇

本期编辑:李璇

投稿信箱: 一一一 一一一一LSWY1818@163.com

广告外联部

微信联系:baixue7818

微信联系:lsm1685786966

▊声明

感谢关注《卢氏文苑》。网站与公众平台转载《卢氏文苑》所刊发的文章,须征得《卢氏文苑》授权,并请注明出处。否则,一经发现,本平台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法律援助单位:

河南共同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

宋海峰律师

扫码关注

酷爽一夏

请点击“写留言”,留下您的精彩评论!点击“在看”推介给更多的微信好友!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切忌一稿多投!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