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患上心理疾病的人,有个共同特点:不够“自私”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

古往今来,有一种人活着最累,那就是习惯隐藏自己真实感受,总是以克制与礼貌对人,害怕麻烦别人,不敢轻易拒绝别人。

他们甚至还经常以讨好的姿态穿梭于各种人际关系中。

人活着的所有动力都是为了快乐,就像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认为:

整个精神机关的基本促进动力,来自没有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没有得到平息的激动——一个释放由此而产生的未满足感(不快)的愿望,从而消解紧张,得到快乐。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压抑自我,让整个心理都无法获得满足和释放,那么导致的结果必然也就是产生痛苦,最终患上心理疾病。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害怕自私,害怕照顾自己的感受,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是一个完整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01、
讨好别人会造成严重“自我攻击”

当我们看到“讨好”这个词,会想到什么呢?

其实很多人讨好就是祈求别人多对自己好一些,看似是为了自己好,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真实感受,强烈压抑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只为了最后讨得别人来认可自己。

在人际关系中,这些人会形成潜意识的固化认知:“我配不上你,所以我才要祈求你对我好一些,别离开我”。

我从事心理咨询多年,来我这里的人尤其是神经症的和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内心中都会多多少少带有讨好人格,这些人中好多人都有个特点,即便在心理咨询这样安全和接纳的环境中,他们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真实的感受。

这其中有个特点:“害怕哭”。

他们害怕给我造成麻烦,所以甚至觉得苦都不被允许。我记得有个来访者这样和我说:

比我不幸的人多了去,我怎么能这样负能量呢?我真是太讨厌我自己了。

最后反向形成的心理就导致这些人看似特别正能量、克制、理性等等,但这些都是表面的,最终都会被压抑下去的情绪(也就是形成的症状)打回原形。

弗洛伊德却告诉我们:

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过是终于肯诚实地面对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且长期这样讨好的样子会让人产生严重的自我攻击。首先心理学认为,人生存的本能中就自带攻击性,比如防御外敌延续生存,那么在文明社会中,好像攻击性一直被认为是负面的和危险的。

所以大部分人不敢诚实面对自己的攻击性,可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这其中最可能的就是抑郁症和强迫症。

02、
为何会不断讨好?

很多人会说,既然讨好别人如此麻烦和痛苦,为何还要这样下去呢?

其实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其实就是不够自私、太过善良的表现。他们往往由于自己的自卑和安全感过低,而渴望换来关注和爱护。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人的天性,当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就会由于必须依靠成年抚育者存活,自身的无能和抚育者的强大在对比之下就会让婴幼儿产生自卑感。

大部分习惯讨好的人,其背后掩藏的是一个人的低自尊,担心自己不配。因为你必须怎样怎样才会讨人喜欢。这些条条框框根植于心。

要探讨他们为何如此还要从早年的原生家庭中寻找,很多人孩子从小被冠以要“懂事、听话”的教育成长,父母采用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懂事听话,家长以惩罚分明的态度让自己孩子不知不觉慢慢褪去自己的真实性,满足父母。

在临床咨询中,很多孩子以不给父母添麻烦为荣,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安慰父母成为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成为成人之后他们自带一种心理模式,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自己不配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只能伪装和讨好他人,这和早年成长的模式一模一样。

武志红说:懂事是很深的绝望,它不是一个好东西,它表面上是为家长带来省事的好处,也许骨子里就是恐惧。

孩子恐惧什么呢?恐惧得不到父母的爱。因为我们试过了,任性、调皮、制造麻烦、需要爱护关心,都会让父母的爱变得更加稀薄。所以我们知道,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03、如何跳出痛苦?重获自由?

要摆脱这种困局,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自爱”。(我们这里的自爱是学会自我满足)

心理学家认为:自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觉察至关重要,这是爱自己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本真的需求是什么都不知道,ta的任何行为及其行为带来的成果,都难以导向对ta自身的关爱。要做到有效觉察,你需要对自己更加真诚、不隐藏。一个人向自己展示多少,就能了解自己多少。把自己作为一个总体形象来“观看”(Nina, 1993),从纵向(时间上)和横向(意义上)两个层面,去理解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
在“看到了”自己以后,还要学会接纳自己。你身上那些一直被你自己排挤、赶走、甚至拒绝的东西,都是你学会爱自己的障碍。一味地与负面感受斗争只会制造更多痛苦。接纳自我,给内心成为一个温和的空间,才是自我调节机制可以在身上起作用的前提。
当你不抵抗自己的缺点和情绪,不带批判地、客观地反思后,你也能够逐步实现自我坚定。

要知道人的欲望和需求都是正常的,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满足自己的需求这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相反上述提到的压抑和否定才是问题。

当你知道这些之后,那么你就明白我为何说一个人适当的自私才能摆脱心理疾病,当然我这了自私并非像当下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样损人利己。

而是学会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多为自己考虑,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保证自我精神上的满足。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出现一个疑问:“这样做会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缺乏反省能力?”。

这里很多心理学家已经给出答案,其实我们都认为自我批判是促使自己进步的方式之一。实际上,它不一定会起到动力的作用,反而会让我们在不断地否定和比较中对自己感到失望,从而丧失行动力(Bernard, 2019)。

当我们自己先认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时,才能真正在关系中不压抑和否定自己,从而摆脱讨好他人的出口。

当然这个过程也许并不容易,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也可以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会接纳你同时认可你,让你知道你不再是一个需要讨好别人才能生存的人。

有个人在自己70岁的生日这样说: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这就是生命。”

希望你也可以重新唤回自我,不再讨好!

我是老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K给你更多好内容。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

学会与痛苦共存是走出抑郁一条必经之路总”想太多“是怎么回事?一个被人轻视的“障碍”正影响着1000万人“轻躁一时爽,抑郁火葬场”——带你了解让人哭笑不得的“双相情感障碍”算命人不是谁都算得准,首当其冲就是“修行人”
精神病学“圣经”被质疑,你的抑郁症诊断可能不准确?5400万抑郁症患者最全自救手册(建议收藏)
为何佛教可以“治好”抑郁症我眼中的“塔寨王”林耀东(深度分析)张朝阳抑郁康复后对生活的思考日本怪兽哥斯拉:越把我塑造的无敌,越流露出人类的恐惧
图解:这些抑郁症真相是否戳中你内心【心渡—抑郁专栏】抑郁症久治不愈会慢慢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吗?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抑郁症采取心理治疗能使大脑发生改变无奈寻求医疗APP为“心理医生”的当代社会青年从弗洛伊德视角看《妈阁是座城》:赌徒最终输掉的一定是自己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