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的读音(穷兵黩武,还是功在千秋?)

穷兵黩武的读音
↑一群纪录片控,专注于还原真实与自由
汉武帝刘彻茂陵,@laohuo1972茂陵是汉武帝刘彻之陵墓,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陵的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建陵于此,故称茂陵。秦皇汉武,两位在毛诗中总被相提并论的两个人。
在两位千古帝王之间,两个朝代,数位君主,为了华夏大一统的梦想,接力赛跑。
从始皇挥鞭斥方遒,铁骑踏关东,书同文车同轨;至楚汉之争,汉高祖约法三章改朝换代;时及吕后,忍辱负重休养生息;文景父子秣兵厉马,渐次削藩。
七十余年来,”大一统“杯的接力棒传了一代又一代,公元前141年,这根棒传到了一代帝王刘彻手中。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豆瓣评分:8.9
公元前141年,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为帝,成为西汉第五代帝王。
他将继承历代大汉皇帝的伟大事业,将帝国推向前进。
这位装满了江山社稷的帝王凭着文武双全开创大汉盛世,他的国号成为了千百年永远的名字,他给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让一个国家得到至高无上的尊严。
然而,此时刚刚接手这一强大帝国的刘彻,面对的却是表面繁华背后的危机四伏。
他将完成祖先的梦想,也将颠覆他们的传统,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在汉初建成以来七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下,国家已经变得富庶而繁华。
他的祖辈汉高祖刘邦以血腥的方式铲除了异姓王,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用战争平定了同姓诸侯王发动的“七国之乱”,威胁中央政权的诸侯国势力被大大削弱。
然而,在年仅十六岁的刘彻眼中,这个富裕的国家并不是他想要的理想帝国。
这个年轻的帝国,还未得到应有的尊严,而人民也没有对这个帝国产生完全的认同感。
青年皇帝刘彻决定要做些什么,就在他要蓄力改革的开始,就遇到了强力的阻碍。
垂帘听政的祖母窦太后与小皇帝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新皇帝冷落黄老思想,青睐儒学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信号。
而作为“无为而治”的忠实奉行者,窦太后坚持循规蹈矩,一切求稳。
七十余年来,“无为而治”作为西汉帝国的最高政策,也让满朝文武习以为常。
面对固执的“保守派”,青年皇帝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次改革就此夭折,他在默默地等待,等待一个时机。
在等待的过程中,匈奴进入了刘彻的视野。
汉武帝需要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为自己赢得朝廷的话语权。
被匈奴驱逐至伊犁河一带的月氏(rou zhi)部落成为一个契机。联合月氏夹击匈奴这一伟大的构想在刘彻脑海中构建成形。
然而派谁去联络月氏呢?
“张骞出使西域”,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上如是描述到。
仅短短六个字,必然无法承载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大汉外交官之艰辛与苦楚。
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莫高窟第323窟)
公元前138年,在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武帝第一次派出张骞出使西域。
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
刘彻将汉帝国未来与匈奴的对决命运交给了张骞。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公元前135年,长乐宫中,窦太后薨。
这位老人的离去将成为汉帝国的分水岭,因为一个“无为而治”的时代即将逝去。
21岁的刘彻,终于等来了实现自己帝国蓝图的时机。
如何让这个无为已久的国家,找回有为的精神,是刘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公元前134年,刘彻召见了儒家学者董仲舒,他需要新的思想来改变现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走上了历史舞台。
实现帝国的统一必须要让文化实现统一,在全体臣民的内心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
然而,在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方式显然没有带来有效的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吸取前秦(嬴政)时期的教训,汉武帝决定用办学的方式推行儒家思想。
在刘彻的手中,无为而治的时代转向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得以稳固,统一的文化使得民心得以凝聚。
此时,北部边境再次传来匈奴叩关的警报。
集权的加强,文化的统一,人民的认同,此刻的刘彻面对北方匈奴,急需一场战争,用大汉的铁骑、刀与血,洗刷祖先的耻辱,打出帝国应有的尊严
自此以后,从汉帝国通向北方匈奴领地的大漠上,行进的不再是和亲公主的马队,而是一次比一次强大的铁骑军团,一个帝国将在铁与血中真正崛起。
一个英雄时代即将来临。
公元前129年的春天,刘彻派出了他的四路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发起攻击,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
然而,出击的四支部队中,仅有一支取得了胜利。这是一次损失远大于战果的战争,但这并没有动摇刘彻与匈奴全面作战的决心。
不过,信心归信心,没有“硬菜”,一切都是白搭。
此时汉武帝需要的“硬菜“就是情报。
数十万大军远征匈奴,面对北地的陌生以及匈奴大军的神秘行踪,没有准确的情报信息,帝国大军很难在这场战争中寻找到胜利的曙光。
但是,情报从哪儿来?
刘彻在等一个人,那个人穿越沙漠,抛开生死,正向着长安坚定从容地走来。
公元前126年,张骞从遥远的西域穿越十三年的时空神奇归来。
此时的他,已经从一个英姿焕发的青年,变成年近不惑,饱经风霜的中年人,汉武帝也已而立。
他带回来了无数西域的情报、地图甚至从未见过的植物种子,以及他未曾泯灭的梦想。
大漠孤烟,黄沙枯草,戈壁飞石。
当张骞踏上西去的征途,他没想到,从长安到西域,这条漫长的路,竟走了十三年。
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换来了回报——张骞用生命走出来的路,为汉朝开辟了一条通往世界的河西走廊,也将“丝绸之路”带向世界。
公元前121年,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被刘彻委以重任,率一万人的精锐骑兵,远征河西走廊。
这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大军两次出征河西走廊,以极小的代价击败匈奴,清除了河西走廊全部的匈奴势力。
至此,汉帝国控制了河西走廊,将匈奴与西域的连接彻底中断。
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此后,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文化物质交流的主要通道。
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
此时,北撤的匈奴,这一曾经在草原上叱诧风云的民族,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返息;
亡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河西走廊之战的胜利,在刘彻看来,扫灭匈奴的理想已经不再遥不可及,只需要发动最后一击,汉帝国立国以来最大的威胁就会彻底解除。
公元前119年,汉帝国发动了对匈奴规模最大的漠北战役。
帝国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分率五万精兵突进大漠,寻找匈奴主力部队交战。
卫青在进入大漠之后率先发现了匈奴王庭部队,面对视死如归的汉朝士兵,匈奴军队且战且退,最后匈奴单于只率领一小支骑兵遁走。
但这只王庭部队并不是匈奴主力部队,实力最为强大的匈奴左贤王部始终没有出现在战场。
然而,历史的转折往往就在坚定的信念中出现转机。
就在此时,出师漠北的东路汉军与匈奴左贤王主力部队相遇。
霍去病没有丝毫的犹豫,主动发起了攻击。
公元前119年的蒙古高原上,一场决定汉帝国与匈奴未来命运的决战就此爆发。
面对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左贤王部,汉军在年轻将领的带领下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为了帝国的荣耀与尊严,他们无所畏惧。
仅仅一天的时间,匈奴军队被汉军彻底击败,汉军斩首俘虏匈奴七万多人。
漠北决战,几乎歼灭了匈奴军的有生力量,从此匈奴远逃漠北,大漠以南再无匈奴王庭。
 
此刻,汉武帝刘彻已经等待了22年,整个汉帝国等待了81年。
汉高祖刘邦无奈的和亲;吕后所受的屈辱;文景时代的隐忍,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
汉帝国终于洗刷了耻辱,战胜了世仇匈奴。
嬴政心中的帝国梦想在刘彻手中得以实现。
然而,连年的征伐四方,统一宇内,强盛的汉帝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创伤。
史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作为帝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刘彻或许已经知道自己在后世会背上穷兵黩武的骂名。
但同时他也明白自己四处征伐,是为了开创一个没有战争的未来,是为了帝国永久的安宁。
公元前87年,刘彻病逝于长安五柞宫,年70岁。
这是一个自信又悲怆的帝王,为了心中那个强盛而统一的帝国梦想,他蔑视传统,锐意进取,这也是一个充满血性和霸气的男人,为了国家的尊严与安全,他直面强敌,无所畏惧。
正是在刘彻的手中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开始崛起,一个民族的心灵紧紧凝聚,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最为昂扬奋进的青葱岁月。
 
那个大气磅礴的时代并未远去,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以自己是秦汉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深感骄傲。
这正是秦汉帝国的光荣所在,他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俯视着它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的伟大民族。
这世上没有不死的天子,不败的家族,不灭的王朝。
但这世上却有流淌在血液里传承不熄的精神。

– 本 文 创 作 团 队 -撰稿 | 质感江责任编辑 | 产品飞图片 | 质感江设计 | UI爱封面 | 摄影师@yangxinxing
【参考文献】
1.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中华书局,20152.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3. 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20074.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  The End  …推荐阅读

看鉴纪录片
一群纪录片控,专注于还原真实与自由

穷兵黩武的读音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