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蜜蜂需要做什么(养蜜蜂需要什么东西)

网友提问:

养蜜蜂需要准备些什么?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关于养蜜蜂需要准备什么的问题,蜂部落认为直接准备蜂具养蜂的思路风险较大,如果我们想要更安全的养蜂,蜂部落建议使用下面的思维进行养殖。

第一:了解蜜蜂

很多没有养过蜜蜂的朋友一开始就养蜂了,对蜜蜂的种类一点了解都没有,更是对每个地方适合的蜂种都没有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养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买到了不适合自己饲养的蜂种或者买到不适合本地饲养的蜂种,如果已经买到了,硬着头皮饲养是相当亏的,这点蜂部落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蜂部落认为在我们想要养蜂的时候,最好购买一本比较全面的养蜂书籍先对蜜蜂有个全面的了解,或者多看网络上的养蜂账号,先和有经验的养蜂人交流,最后确定自己是不是可以养蜂,养蜂是不是和自己现象的那么简单。

第二:准备资金

养蜂不是无本生意,如果想要养成功蜜蜂,还是需要资金的,蜂部落曾经计算过,以目前的市场价来算,在我们忽略人工成本的时候,除此有效的养蜂,准备资金在5000元左右,可以饲养一年时间。我们可以在春季购入蜂群,进行一年的尝试饲养以后再进行大规模养殖,因为蜜蜂的养殖并不简单,如果盲目大规模饲养,很容易失败,以上计算价格以现代化活框养殖技术为标准。

第三:购买蜂具

有了钱以后自然就是蜂具的准备。这些东西蜂部落都算过价格,按照国内的市场价格来算,包括蜂种在内,一年的养殖时间5000元足够的。具体蜂具包括蜂箱、蜂衣、手套、喷烟器、囚王笼、喷水壶、起刮刀、蜂王捕捉器、蜂扫、割蜜刀、取蜜机、蜂蜜过滤网、蜂蜜桶、电子秤、育王套装。

第四:购买蜂群

购买蜂群建议在本地购买,蜜蜂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如果本地有野蜂,也可以自己去收捕。

第五:开始养殖

在开始养殖以后,虽然我们的蜂场规模很小,但是还是建议按照标准的大蜂场来进行管理,每一项技术都进行亲自操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有经验的养蜂人讨论,经过一年的时间以后,我们已经知道了蜂群的四季管理,到了第二年春季的时候如果蜜蜂还良好,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在当地饲养蜜蜂的经验,可以考虑大规模养殖。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感谢的邀请

养蜂要准备的工具有:

1,蜂箱

蜂箱是蜜蜂养殖业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工具之一,蜂箱是蜜蜂的家园、筑巢酿蜜、蜂王产卵和繁殖后代的场所,蜂箱材质要选择优质木材做成,经得起风吹日晒才可以。

2,养蜂帽

养蜂帽也叫面罩,养蜂衣,日常检查管理蜂群时罩着头部,保护操作者头部和颈部免遭蜜蜂蛰的工具。

3,摇蜜机

摇蜜机也叫分蜜机,在蜜蜂养殖中,摇蜜机也是常用的,它的作用是收获蜂蜜。

4,起刮刀

起刮刀是人们开起蜂箱副盖以及撬起蜂巢框,打扫蜂箱底部卫生的重要工具。

5,隔王板

隔王板是用来限制蜂王产卵的专用工具。利用蜂王与雄蜂胸部厚度不同,将隔栅宽度设计成介于蜂王与雄蜂之间,使雄蜂能够自由通过,而蜂王活动得以限制。

6,覆布

蜂箱覆盖上保暖的一层帆布,还能遮光,蜜蜂习惯了生活在黑暗的蜂巢环境里。

7,王笼

介绍蜂王、冬季越冬囚王时用

8,蜂扫

在取蜂蜜或蜂王浆等操作时用。

9,巢框

承载蜜蜂蜂脾用的木制框,巢框一般用杉木做成,中间要用铁丝固定巢础。

10,巢础

巢础有雄蜂巢础和雄蜂蛹巢础。做蜂脾的关键是在巢框上装好巢础,蜜蜂造巢脾会更快更整齐。

其他网友回答

养蜜蜂最需要的当然是养殖蜜蜂的基本知识了,多与有经验的养蜂人相互交流学习,在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养殖蜜蜂的品种,是中蜂还是意蜂,是定点养殖还是追花养殖,如果是定点养殖的话就要充分了解当地的粉源,蜜源。定点养殖需要开阔,安静有树荫的地方,因为蜜蜂喜欢安静。中蜂最适合定点养殖,适合采集零散的蜜源。如果是追花养殖,那就要考虑运输蜜蜂,这个养殖方式就是个追逐花期的过程,哪里有花开就带着蜜蜂去哪里,追花养殖最适合养殖意蜂,意蜂需要大粉源,大蜜源。

养蜜蜂最需要的就是蜂箱了,蜂箱是养殖和管理蜂群的主要工具,也是蜜蜂繁殖后代储备蜜蜂粮食的地方,还是蜂蜜,蜂王浆,蜂蜡的产出地方,蜂箱就是蜜蜂的家。

最后说一下养殖蜜蜂最重要的就是销售问题,在选择加入养蜂行业的时候,最好先确定自己想获得的是什么蜂产品,销路如何,市场认可度怎样,有销路了在考虑养殖中的问题和需要些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养蜂过程中,好的饲养管理措施固然重要,但是养蜂的工具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其中有一些是养蜂必备的工具,如果你想开始养蜂,建议一定先将这些工具准备好。

一、防护用具

蜂帽是一种用于保护人的头部和颈部免遭蜜蜂攻击的防护用具。一般是由黑色尼龙网、纱网或金属纱网制成,因为黑色的网不容易影响使用者的视线。

养蜂工作服一般是由白布缝制,白色不容易引起蜜蜂的攻击。工作服的袖口也有松紧带的设置,防止蜜蜂进入。

防蛰手套可以避免手部被蛰,一般是由质地较密的白帆布或皮革等材料制成。如果手套上已经被蛰了很多蜂针,建议最好清洁干净再用,这是因为蛰针上蜂毒的气味会引起蜜蜂的应激反应,会使蜜蜂变得更加暴躁。同理,防护服和蜂帽也最好定时清洁。

二、蜂箱

蜂箱是养蜂过程中供蜜蜂繁衍生息的处所,是最基本的养蜂工具。广义的蜂箱包括中华蜜蜂蜂箱、西方蜜蜂蜂箱、转地蜂箱、交尾箱和观察箱等。蜂箱的型式繁多,但基本的结构大致是一样的。这里我们以郎氏活底蜂箱为例,一套蜂箱由箱盖、副盖、箱体、巢框、隔板、巢门档以及活动底板等构成。

箱盖又称大盖。它主要是保护蜂巢免遭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侵袭,同时可以有助于维持箱内的温湿度。大盖的两侧设有通风孔,允许空气在蜂箱内流通,帮助保持蜂箱干燥,以及阻止霉菌生长。

副盖又称内盖。它盖在箱体上,在大盖的下面,可以使箱体与箱盖之间更加紧密。副盖对蜂巢的保温保湿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且可以防止盗蜂的侵入。

箱体包括底箱和继箱。箱体有一面箱壁略短于其他三面,这是配合巢门档使用的结构,上面有框受用于放巢框。活动蜂箱的箱体与底板是分开设计的,使用时最下层的箱体叠放于活动底板之上构成底箱,固定底蜂箱的最下层箱体与蜂箱的底板设计是一体的,我国基本上都采用固定底蜂箱。

继箱是叠加于底箱上方,以扩大蜂巢的箱体。当底箱已不够蜂群繁殖或贮蜜时,加上继箱可扩大蜂群育虫繁殖或增加蜂群贮蜜的空间。继箱的长宽与底箱相同,但高度因其用途不同而异。高度与底箱基本相同的为深继箱,采用的巢框与底箱相同,常用作供蜂群繁殖或供蜂群贮蜜。高度约为底箱的一半的为浅继箱,采用的巢框高度也为底箱

的一半,一般用作生产分离蜜和巢蜜等。一套蜂箱可有多个继箱。

巢框是活框蜂箱的重要部件,用于支撑、固定和保护巢脾。每套蜂箱巢框数主要是依据蜂群群势大小决定的,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巢框悬挂在蜂箱内,可以水平调动和任意上方提出。

隔板的形状和大小与巢框基本相同,但厚度仅为10mm。每个箱体一般配置1~2块,使用时悬挂在箱内巢脾的外侧。在箱内蜂群尚未满箱时,采用隔板把蜂团与多余的空间隔开,既可避免巢脾外露,减少蜂团温湿度降低,又可防止蜜蜂在箱内多余的空间筑造赘脾。

巢门档是配合活底蜂箱使用的一种调节巢门的蜂箱部件。巢门档上有大小不一的巢门结构,可通过翻转改变巢门的大小。固定底蜂箱采用可启闭巢门的巢门板,通过操纵巢门的小木块的启闭来调节巢门。

活动底板是配合活底蜂箱使用的底板,便于上下箱体交换使用,不但可提高箱体的利用率,而且能为多箱体养蜂提供方便。

三、养蜂的其他基本工具

箱架是蜂箱的附件之一。通常采用木材制作,有的采用金属、水泥、砖头等材料制作。采用箱架把蜂箱支离地面,一方面可避免蜂箱与地面直接接触和维持蜂箱下方通风,防止蜂箱受潮和发生腐烂;另一方面把蜂箱垫高至蟾蜍等蜜蜂敌害无法到达的高度,可避免蜜蜂敌害。此外,把蜂箱加高至适于养蜂者工作的高度,可方便作业和减轻

劳累。

闸板,形似隔板,但宽度和高度分别与底箱的内围长度和内围高度相同。用于把底箱纵向隔成互不想通的两个或多个小区,以便于同箱饲养两个或多个蜂群。

蜂刷是一种扫脱蜜蜂的专用工具,主要用于脱除蜜脾、产浆框等上的蜜蜂。使用前最好用清水洗净,使毛刷保持柔软,避免刷毛过硬伤蜂。

起刮刀是日常管理经常用到的工具之一。主要用于开箱时撬动继箱、巢框等,还可以刮铲蜂胶和赘脾等。

饲喂器种类较多,使用较多的是浅框式饲喂器,使用时放在巢箱内的隔板外,平常不必取出。饲喂器中需要放入一些杂草或者树枝,避免蜜蜂溺死。

喷烟器是最主要的镇蜂器具,以风厢式喷烟器最为常见。蜜蜂会对烟产生条件反射,所以可以通过喷烟器镇服蜜蜂。初学者养蜂每次开箱建议喷烟,便于操作。

隔王板是用于限制蜂王在蜂箱内活动的栅板,它不允许蜂王通过,但不影响工蜂的通行。隔王板一般用于底箱和继箱之间,隔开育虫区和无王区,从而可以在继箱获得纯净优质的蜂蜜。

囚王笼通常用于限制蜂王产卵或囚禁老王,待新王交尾成功后再除去。使用较广的是可调节式塑料囚王笼。其优点是可调节笼壁大小,在限王产卵时可将开口调至最大,使工蜂可以随意进出饲喂蜂王;若介绍新王或者囚禁老王时则将开口调小。

收蜂笼是用于收捕分蜂团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蜜蜂分蜂结团后,将收蜂笼置于分蜂团上方,用树枝轻轻推赶蜂团,蜂团便会进入收蜂笼,待蜜蜂全部进入即可。

以上就是新手朋友开始养蜂一定要准备好的东西,希望可以帮助到蜂友们。如果您还有什么问题,或者想要分享的经验,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了解更多养蜂技术,观看养蜂教学视频,欢迎下载蜂博士APP!

其他网友回答

初次养蜂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

1、环境。首先得看看自己选择的环境是不是适合蜜蜂生存,如空气、温湿度、花田、以及天敌。

2、蜂种。蜂种的选择,寻找适合新手养殖的蜂种,容易存活,好伺候,且产量高。

3、蜂箱。选择适合蜂种规格的箱子

4、技术。相关技术一定要学,防止病害以及收割蜂蜜的技术等。

5、政策。看看地方是否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