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禁止厚葬(曹操为什么要薄葬)

网友提问:

曹操提倡薄葬第一人,仅仅是为了防止盗墓吗?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为了防止盗墓,但也有曹操个人不奢侈的性格。

曹操薄葬主要是怕有人会盗他的墓。

曹操自己就是盗墓祖师爷。

黄巾肆虐时期,一些黄巾贼和地方军阀就以盗掘古墓为军费来源。

连自称太师的董卓,在迁都离开洛阳之前,也把洛阳附近的古墓狠狠盗了一通。

曹操当时是小角色,从几百人起家,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

后来成了一些规模,军费也是极为匮乏的。

曹操为了筹集军费,也干过盗墓的勾当。

曹操盗挖的就是著名的芒砀山王墓,这里是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

盗挖这两个古墓,曹操得到金数万斤,这可不是小数目。

不过,盗挖古墓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一般人找不到古墓,就算找到也挖不了。

汉代古墓都有厚厚的封土,找不准位置可能白白挖掘几十米,连个蛋都找不到。搞不好还会出现塌方,人都是在里面。

所以,盗墓是很专业的工作。

为此,曹操竟然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由多人负责,专门研究、执行盗墓。

曹操的盗墓是全国性质的,也就是军队到哪里就挖到哪里。

他到底盗了多少古墓,这就是秘密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曹操自己专门盗别人的墓,还搞得别人尸骨无存。

他自己当然不愿意落这个下场。

这些汉代帝王之所以被人盗墓,就是因为有丰厚的陪葬品。

如果墓里面没钱,盗墓贼绝不会傻到冒着生命危险,搞这么大工程去盗墓。

所以,曹操特别强调自己要薄葬。

据他亲笔所写的《终令》记载,曹操在遗嘱中表示,要葬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不过,曹操生平比较节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曹操不算是草根出生,他老子可是大财主。就是因为钱多,曹操老爸被陶潜部下谋财害命杀了。

不过曹操是马背上的皇帝,常年亲自率领部队作战。军人没办法奢侈,连基本衣食住行都很难达到基本要求,曹操也不例外。

《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喜欢节俭,不好华丽。后宫不 穿锦绣,卫士只穿一双鞋,帷帐屏风坏了则修补,被褥只是取暖用,一点纹饰都没有。《傅子》也说曹操的女儿嫁人,从婢不过十人。

曹操对于自己葬礼和陪葬物有着严格要求。

据说曹操死的时候,穿的是他早就准备好的衣服,就是平时穿的便服。

一个人坐拥天下,能够随心所欲就行了,未必需要太奢侈。大家知道曹操有16个老婆吗?

其他网友回答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一生最中肯的评价。可是曹操由于三国演义故事的原因,在民间留下的名声并不怎么好,被人骂作“汉贼”、“奸雄”,唱戏的演曹操也得抹个大白脸,一望而知是奸臣。历史上的曹操不仅仅是奸雄,还是一个治世能臣。曹操推广的屯田制让曹魏在三国争霸之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具有蜀国、吴国所不具备的后备力量。曹操还是提倡薄葬第一人,难道真像传说的那样为了防盗墓吗?一起看看曹操治世之能臣的薄葬推行。

曹操起兵初期得到了一些财阀的支持作为军费,最出名的就是夏侯氏的支持。但是财阀们的支持都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一旦超出了就很难再继续投入,军队的军费投入却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于是曹操就采用了盗墓作为筹措军费的方法。曹操在军中设立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二职。“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是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司令,级别高而且职位重要,非一般人能担任。而“校尉”为秦汉时部队中的中级军官,其级别要比“中郎将”低很多。说白了,“中郎将”是指挥官,而“校尉”则是具体办事的头儿。发丘与摸金就很明显了,指墓穴和随葬品。现代人经常看的盗墓笔记、鬼吹灯里面用的词汇就是从这里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曹操提倡薄葬被看作是防止自己死后被盗墓。但是事情难道真的这么简单吗?

盗墓笔记

曹操作为盗墓贼的始祖自然也有自己的防盗墓方式,但是绝对不是提倡薄葬,而是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多部史书都曾记载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方式,总结起来说就是:邺城城门全开,城门同时出七十二棺,每一棺选择一个方向,一直走,直到抬棺的绳子断了。就地开拙墓穴,掩埋。并且不立碑、不封土。抬棺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抬的是真是假。可以说曹操这种防止盗墓的方式很厉害。这样的下葬方式有三个不确定:第一时间不确定、位置不确定、没有标志。再加上除了一口棺没有任何的随葬物品,没有任何的盗墓利益。这很大程度上的保证了自己墓葬的安全。

曹操高陵

但是你如果认为提倡薄葬仅仅是为了防止盗墓,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曹操有一个很出名的批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身处乱世后人只记得曹操的奸而忘记了曹操还是治世之能臣!在治理国家方面曹操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三国时期由于常年的战乱,导致民生衰退,生活困难。提倡勤俭就是曹操的一个重要策略。

屯田养兵制度

据说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绸缎,曹操一怒之下,逼其自杀。曹操在火烧新野时候一怒将米饭倒扣在桌子上,发完火之后自己将桌子上的米重新吃了。三国时期熏香是文人雅士和朝廷贵胄的争相追逐的玩物,但是曹操的宫殿之中是禁止点熏香的。从曹操对身边人和自己的要求可知草擦的勤俭是发自内心的。根据《三国志》记载的《终令》,也就是自己的一个生前遗嘱。他明确指出:自己死后,不得厚葬,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别占用良田,依照地面原有高度作为圹基,就地挖真坑埋了,而且陵墓上最好不要堆多余的土,不用植树。这里面强调了两点:不许占用良田、薄葬。排在薄葬之前的是不占用良田。可见曹操薄葬不仅仅是为了防止盗墓,更多的是在提倡勤俭。

其他网友回答

方圆论坛观点

事实上曹操并不是第一个提倡薄葬的人。最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在《荀子·正论》中就提出“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领”。这就说明在战国之前就已经开始有薄葬存在了,而且对于当时薄葬的规格都有了详细的描述。而汉朝王充在《论衡·薄葬》中提到“贤圣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这也就说明古代圣贤之士提倡薄葬主要是为了节俭。而曹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薄葬的“帝王”。

在曹操之前薄葬主要是为了节俭避免铺张浪费。但曹操主张的薄葬并不是因为曹操想要节俭。而是曹操害怕。害怕什么呢?曹操害怕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墓葬会被人偷盗。所以曹操提出薄葬。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盗。在曹操看来只要自己实行薄葬不在墓葬内放任何值钱的东西就肯定不会被盗。因为盗墓贼不会对没有价值的墓葬产生兴趣。曹操自以为薄葬万无一失,但曹操没料到当今社会存在考古学,所以薄葬也不安全呐。

为什么曹操这么害怕自己死后被别人盗墓呢?原因也很简单,亏心事做多了自然心里就有抵触。相传中国盗墓届的鼻祖就是曹操。三国时期曹操征战缺乏粮饷,所以他就组建了以盗墓为主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以盗墓所得钱财来供应战争。历史记载汉朝梁王的墓葬就是因为曹操在和袁绍大战的时候缺乏粮饷给偷盗的。《艺文类聚》记载“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袁曹大战之初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就有写到曹操偷坟盗墓不为人子。曹操盗墓盗的太多了他深知没有任何墓葬能阻拦贪婪的盗墓贼。所以他极力推行薄葬。

《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也就是遗嘱。表示陵址一定要选择贫瘠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曹操大兴土木修建了七十二疑冢。南宋时期《與地纪胜》记载“曹操甍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七十二”。但虽有七十二疑冢之说,但是目前为止却一直没有得到明证。而曹操墓葬究竟在什么地方也依旧成谜。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既然是战争肯定就要有大量的军费开支,很多人无法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怎么办呢。开始有人把目光转向汉朝陵墓了。

曹操就是其中一人。

(曹操剧照)

汉朝时期,实行厚葬,所以整个汉朝所有皇帝、王公贵族、朝廷重臣等富贵人家的墓里边可以说珍宝无数。

所以,东汉末年,盗墓成风,有一种说法是:十墓九空。说的就是汉朝的陵墓。

曹操可以说是盗墓界的祖师爷了。为了养活军队,先后设立了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等官职。这些人是干什么的?就干一件事——盗墓,以此来养活军队。

曹操盗墓最著名的墓怕是孝梁王墓了,据说盗了此墓,养活了曹操军队三年。可想而知这里边有多少的宝物,又能想象盗墓钱财来的事多么快!

曹操依然是知道厚葬只会给死后的自己带来更多的不安宁,更何况自己的名声还这么大。

所以曹操晚年,在安排后事时交代了,不树不封,更不陪葬金银玉器,更是设疑冢72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盗墓。

毕竟自己对这里边的事情门清,必须要薄葬。

还有一点也是至关重要,曹操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在马上度过的一生。常年的征战,粮草辎重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曹操生前也是非常的节俭。更不想死后浪费自己军中的实力。

(曹操剧照)

所以,曹操提倡薄葬,一是为了防盗,二是为了节省军队资源。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