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译文 一小时的故事原文翻译

一小时的故事译文

01

由于马拉德夫人有心脏病,大家尽可能小心地将她丈夫的死讯告诉了她。

她的姐姐约瑟芬用不连贯的语句,隐晦地暗示了她。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那里,就在她的身边。理查兹当时正好在报社里面得知了火车发生了事故,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就在遇难者名单上的第一个。第二封电报的到来使理查德证实了消息的可靠性,他必须赶在那些比较粗心,也不太温柔的朋友之前带回这个坏消息。

她并没有像其他的女人一样,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去听这个故事,而是马上扑向她姐姐的怀中哭了起来。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了她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大开的窗户对面摆放着一把舒适的大扶手椅。她精疲力尽地倒在了椅子上,这种疲惫不仅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在缠绕着她的灵魂。

她可以看到屋外的广场上春意盎然的树梢显得生机勃勃。清新的雨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窗户下面的街道上有小贩在叫卖他的商品。远处传来飘渺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在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透出一缕蓝天。

她把头靠在椅背上,非常平静,除了偶尔会发出呜咽声,使她有些颤抖,像个小孩哭着睡着了,但在睡梦中继续呜咽一样。

她还很年轻,脸上白皙而透露着平静,显示着一种压抑和一种明确的力量。但是现在她的目光有些呆滞,凝望着云层中那缕蓝天。这并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一种长久的深思熟虑。

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她带着恐惧在等待着。是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很微妙,难以说清。但是她可以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开来,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靠近她。

02

现在,她的内心骚动不安。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逼近并慢慢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她努力地想用她自己的意志力击退它,但是她的意志力就像她那两只白皙、纤细的双手一样无力。

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她嘴唇微张喃喃低语。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眼里消失了。现在,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她的心跳加快,沸腾的热血温暖并放松了她全身每一寸肌肤。

她并没有停下来去问问自己,此刻拥有的这种欢愉,是否不正当。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瑕去顾及这些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温柔、亲切的双手十指僵硬地握在一起,那张从来都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僵硬、灰白的时候,她会再次哭出来的。但她看到了在那暂时的痛苦之后,她将迎来一段完全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她将会张开双臂欢迎这些新生活。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而只为自己活。她不必再盲目地屈服于任何专横的意志。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自己的伴侣身上。不论他们的动机是善良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是的,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的,但更多的时候不爱。那有什么关系呢!爱情这种神秘的玩意儿在面对身上这种强烈的独立的自我的意志时,又算的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体和灵魂都自由了!”她不断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恳求着让她进去。“路易丝,开开门,求你了,开开门,你这样会生病的。你在里面做什么哪,路易丝?看在上帝的份上,开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生生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象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着。她想象着,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迫切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

03

最后,在她姐姐的不断恳求下,她终于站起来,打开了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搂紧姐姐的腰,她们一起走下楼。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正用钥匙打开了前门,进来的是布兰迪·马拉德,风尘仆仆的,从容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雨伞。事发时他远离现场,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但理查兹太迟了。

当医生过来的时候,他们诊断出马拉德夫人是死于过度兴奋引起的心脏病。

延伸阅读

一个小时的故事文学赏析

《一小时的故事》作为一篇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的作品,从一开始便遭受拒绝刊登的命运。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后,此文才重新被评论界赋予其应有的价值。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时代背景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1894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从听闻丈夫死亡到发现丈夫活着,这中间一小时的心路历程。患有心脏病的马拉德夫人获悉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她开始放声大哭,之后感到获得了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丈夫意外归来,她却因“过于高兴”诱发心脏病发作猝死。

小说以“丈夫身亡”为线索,通过马拉德夫人一个小时中历经的多次心情突转,带领读者走进她的婚姻生活和内心世界。在围绕“丈夫死亡”的故事发展情节中,马拉德夫人的本性被隐藏在一层层面具之下,我们看到了马拉德夫人的表演,却很难发现它背后的故事。

作者在小说中植入的“潜文本”就是马拉德夫人背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深入,马拉德夫人的面具被层层揭开,其本性也随“潜文本”一起浮出水面,让小说的内涵更为深刻。读者将从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解读“潜文本”的植入方法,并探讨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何为“潜文本”?文本与潜文本的关系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说,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潜文本是指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如麦基所说,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同时具有“文本”和“潜文本”。文本是流露于小说文字表面,读者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等外在特质,从字面上就能直接看到的内容;潜文本是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人物情感或性格真相。两者可相互对照或相互矛盾。当人物遇到情感冲突,内心抉择时,作者通过“潜文本”,将她的面具层层揭开,让读者看到隐藏在人物语言、行为背后的真实本性。在小说的最后,“潜文本”的内核就会随着故事的高潮而被揭示出来。

文章中有了潜文本的应用,人物形象就会丰满立体。读者随着故事情节前进时,透过表层现象就能很好地解读人物的真实情感。这种透过表面看实质的过程,不但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马拉德夫人与马拉德夫人所隐藏起来的“身份”进行对比。随着故事的深入,“潜文本”被植入进马拉德夫人的婚姻生活的层层面具之下,高潮处也到达“潜文本”的核心。马拉德夫人所表现出来的放声大哭,并不是文字呈现出来的表象,而是赋予了深刻的意义,真理在读者透过马拉德夫人放声大哭的面具之下被层层揭示了出来。

文本与潜文本思维导图

《一小时的故事》中的“潜文本”是如何被植入的?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采用了三种方法将“潜文本”植入进故事中:

在客厅:把“潜文本”藏在表层文本中

作者在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地描述了玛拉德夫人有心脏病的事实,强调将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大家都担心她脆弱的心脏经不起丈夫意外死亡的致命打击,因此,大家在告诉她丈夫死讯的时候,都尽可能地小心翼翼。

在这样的铺垫之下,读者大都会设想玛拉德夫人在知道丈夫死讯后会不会晕厥过去的场景。但事实相反,玛拉德夫人并没有如读者所想的那样,像别的妇女一样手足无措,经受不住这种致命打击,她反而立刻扑在她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这样,玛拉德夫人的真实心理与大家的期待场景无疑是一种讽刺,嘲讽了大家对玛拉德夫人的担心实属多余。

从文章表面来看,这一部分是在叙述马拉德夫人听闻丈夫突然去世后放声大哭的真实心理活动的场景。在马拉德夫人最初的悲伤过后,作者又加了一句:“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不让任何人跟随她”。这句话看着是在陈述事实,却让读者轻而易举地发现,事情肯定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马拉德夫人对丈夫的“感情忠贞”说不定是“伪装”。

这也意味着隐藏越深的东西导致婚姻解体的力量越大,伪装者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这是作者在描写马拉德夫人在客厅时给读者留下的潜文本。

潜文本思维导图

在卧室:把“潜文本”藏在人物的多层面具后

为了让马拉德夫人对丈夫的显得更加“感情忠贞”,作者又给她戴上了一层更加坚固的“好妻子”面具。

马拉德夫人独自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她姐姐就一直跪在门外,苦苦哀求妹妹能打开房门,生怕她会因为想不开或伤心过度而发生不测。由此可见,马拉德夫人的善良、顺从、柔弱,和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安于现状的家庭主妇人设,只不过是人们的错觉,因而,姐姐希望在灾难面前来保护她。但感情的事情往往出人意料,读者根据自己的婚姻经验会判断,藏在完美家庭主妇头衔背后的马拉德夫人一定与“伪装”有关。

事实确如读者所猜测的那样,让人“大吃一惊”的真相马上就被揭露出来了,马拉德夫人回到房间后,望着窗外的满园春色,那摇曳着初春活力的树梢、空气中飘荡着的雨丝的芳香、小贩的吆喝声、远处传来的歌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将马拉德夫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被唤醒了,她感受着这一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马拉德夫人把丈夫的死亡当做了自己重生的机会,快乐与甜蜜驱散了丈夫死亡的悲伤,填满了没有丈夫的新生活,而更大的喜悦也正一步步向她靠近,“什么东西正在向她走来”,让她“既期待又恐惧”。当她感觉到有东西正向她逼近,企图占据她内心时,她试图将它赶走,但最终,她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一遍又一遍地低语:“自由,自由,自由”。她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身心自由的人,一想到未来的日子将会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候,她禁不住张开双臂想尽情地拥抱美好的未来。

马拉德夫人此刻的快乐如同火山即将喷发,她彻底抛开了丈夫死亡的束缚,反复地悄声自语:“自由,身心都自由!”。马拉德夫人把“自由”和“快乐”建立在丈夫死亡之上,这样的价值判断显然不符合社会道德的规约,因此,马拉德夫人“好妻子”的面具被揭开后,又暴露出她的另一层面具:“厌恶婚姻”。

“厌恶婚姻”是隐藏在马拉德夫人内心深处的想法。作者将马拉德夫人的“感情忠贞”、“好妻子”的面具揭开,肯定了前文“潜文本”的暗示,又将马拉德夫人藏在“厌恶婚姻”的面具之后,完成了对背景的阐述。但隐藏在“厌恶婚姻”的背后又是什么呢?事情肯定另有隐情,这一疑问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故事开始随着情节点向上攀升。

马拉德夫人身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她在家庭生活中的从属地位,享受不到平等的话语权,说的话也得不到重视,她需要依靠丈夫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虽然她有丈夫疼爱,朋友关心,她也不需要为生活操劳,在外人的眼中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但这一切正是她感到痛苦的根源,她觉得丈夫和朋友们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

丈夫死了,马拉德夫人感到身心获得了释放,“她再也用不着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而她生活的时代,“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自己的配偶”。婚姻中,如果一方总想着去改变对方,或者总是想当然地做一些自认为为对方着想的事情,那么往往适得其反,不仅给对方带不来快乐,反而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婚姻解体的危机。这时,马拉德夫人暴露出了“厌恶婚姻”下的另一层面具“不满现状”,从而进一步揭露出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

作者不断给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形象加码,从“厌恶婚姻”到“不满现状”,马拉德夫人的本性确实如此吗?她藏在“不满现状”面具背后的真实本性到底是什么?“潜文本”的暗示与马拉德夫人行为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作者在增加故事张力的同时,也为最后的剧情反转埋下了伏笔。在故事向高潮前进中,马拉德夫人最后的面具也即将被揭掉。

马拉德夫人的“面具”思维导图

回到客厅:在高潮处到达“潜文本”的核心

想到未来的生活,马拉德夫人目光明亮,脉搏加快,全身的血液使她感到温暖和欢快。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太短暂,曾几何时,她还抱怨,人生太漫长。“有人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马拉德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风尘仆仆地进来了,姐姐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朋友急忙挡在了马拉德夫人面前遮掩她的视线,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医生来了,说马拉德夫人是因“过度高兴”而诱发心脏病致死。

丈夫意外死亡,马拉德夫人的确高兴的热血沸腾,忘记了自己的心脏病;丈夫死而复生却瞬间熄灭了她重生的希望,扼杀了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淹没了她,而这一次命运之神再也没有留给她任何机会,将她的悲痛定格为永恒。

丈夫“死了”,马拉德夫人获得了新生;丈夫死而复生,马拉德夫人死了。难道夫妻之间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吗?在马拉德夫人的回忆中,丈夫对她温柔体贴,情深意真。从丈夫归家时的风尘仆仆也说明丈夫思家心切。丈夫爱她,也爱家,那么她对婚姻的厌恶就和丈夫没有丝毫关系,她对婚姻现状的不满也不是丈夫引起,婚姻里的“束缚”更不是丈夫所导致。

只能说,马拉德夫人盲目地受女性主义思潮影响,将夫妻双方置于矛盾的对立面,认为双方是压迫与被压迫,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才导致了她对现状的不满。作者不愧为19世纪美国伟大的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者,她敏锐地意识到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她笔下的马拉德夫人,既是对女权主义的反思,也是对女权主义的警醒。

婚姻中,“自由”与“束缚”历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即使没有丈夫的束缚,也会有其他方面的束缚,因而杀死马拉德夫人的凶手不是别人,正是她放大的“自由”思想。故事也终于在高潮处到达了“潜文本”的核心:表面上安于现状的妻子,实质上有荒唐的“自由”思想。马拉德夫人的死亡真相被揭露出来后,整篇小说的悲剧效果更富有讽刺性,她与众人形成的对比,让整篇小说具备更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人就像马拉德夫人一样,我们很难从表面看到隐藏在背后的故事。

“潜文本”核心思维导图

“潜文本”在写作中的应用

一部经典的小说必须具备“潜文本”,读者随着情节的深入,就能看到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真相。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应该将“潜文本”主动添加到“文本”中,给读者造成“原来真相并非如此”的感觉。

在《一小时的故事》中,作者把“潜文本”藏在了表层文本和人物的多层面具里,并在情节高潮处到达了“潜文本”的核心。作者凯特·肖邦向读者展示了植入“潜文本”的基本规律,那就是将文章主旨隐藏在一个深刻的层面之中,让读者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透过文字的表象窥见其本质。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小说同样如此。作者必须在故事中层层植入“潜文本”,用一个个逼真的面具遮盖真相,让读者跟随人物的语言、行为深入到面具之后,揭露出角色的真实情感与性格真相。“文本”只是表层,有了“潜文本”,小说才会变得更加立体。如果小说表现的只是文字的表面,那么故事也就失去了意义。

结语

非黑即白是人们对人与物常态化的认识习惯,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是灰色的。一部小说如同现实生活的缩影,就好像人们要用“社交面具”隐藏真实的自我一样,小说的“文本”背后,同样隐藏着“潜文本”。

在日常生活中,“社交面具”可以让人们和谐相处,“潜文本”同样会让小说变得鲜活有趣。生活如同一部具有多层“潜文本”的小说,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在揭开生活的层层面具之后,也惟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尽是快乐与美好。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故事情节

.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一个小时的故事写作分析

《一小时的故事》被中外文学界视为女性主义文学的名篇,朱虹先生认为《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 与《觉醒》相近,表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意识的突然发现,比《觉醒》更集中,更有戏剧性 。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开创者苏珊·兰瑟也在其作品中提到《一小时的故事》是如何表现单一的反抗男权压迫的女性意识。这些主流的领军人物也开启了国内学者跟随他们步伐的大门。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反驳此种观点,申丹教授在名为《肖邦〈一小时的故事〉中的多重反讽与深层意义》的文章中提到文本的意识形态涉及的并非性别政治而是婚姻枷锁与单身自由之间的关系,作者对女主人公既有所同情又不无反讽,对独立自由也态度矛盾。

此文将通过细读文本,来分析《一小时的故事》的写作手法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一小时的故事细节赏析

凯特·肖班

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正是他在报社收到铁路事故的消息,那上面“死亡者”一项中,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名字排在第一。他一直等到来了第二封电报,把情况弄确实了,然后就匆匆赶来报告噩耗,以显示他是一个多么关心人,能够体贴入微的朋友。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身子抖动一下,就像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的小孩,做梦还在抽噎。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道不明。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洋溢在空中的声音、香味与色彩而向她奔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但紧跟着,从她眼中流露出一副茫然的神情、恐惧的神情。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控制着她。她现在头脑清醒,精神亢奋,她根本不认为会有这种可能。

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现在突然认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

她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将会如何。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悄悄地做了快速的祈祷,但愿自己生命长久一些。仅仅是在昨天,她一想到自己说不定会过好久才会死去就厌恶地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了。她搂着她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一个小时的故事原文

知道马勒太太心脏有毛病,将她丈夫的死讯透露给她时,尽量婉转也相当费了一番心思的。

是她姐姐约瑟芬吞吞吐吐告诉她的,遮掩的暗示也不过透露了隐藏的一半真相。她丈夫的朋友理查那时也在她身旁。火车出事惨剧的消息传到时,他正在报社,他看见“死亡名单”中,布伦特利。

马勒的名字列为首名。他收到第二次电讯之后,心中确信了消息的真实性,并立即阻止不够谨慎与体恤的友人把噩耗传出去。她不像许多女人获知同样的凶讯时,那样全身瘫痪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她顿时,突发性、毫无顾及地哭倒在姐姐的怀中。当一阵伤恸过去之后,她独自回到自己房中。不准任何人跟随。敞开的窗户前,立着一张舒适、宽大的靠背椅。

她将身子沉了进去,陷入一阵拖缠她的身躯且似乎已噬蚀到她心灵的疲惫。她看见家门前广场上的树梢无不震颤着新春的声息,空气中嗅得到春雨的甜香,窗下街头传来小贩的叫卖声,远处不知谁的歌声袅袅飘到她的耳际,无数的燕子在屋檐下呢喃。面对她窗户的西方天边,相遇又相叠的云层中这里、那里地绽出几块青空

。她将头仰靠在椅子的背垫上,一动也不动,偶尔喉头一阵啜泣,一如孩子在哭泣中入睡仍在梦 ……

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什么道理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萧邦大胆宣扬女权主义的作品之一,揭露了十九世纪女性逐渐觉醒,渴望自由的社会现实。 “《一个小时的故事》精炼地概述了在一个静寂的钟头里马拉德夫人对一偶发事件的情感反应和心理路程,但作者揭示的却是这一妇女形象所经历的婚姻束缚给她带来的情感折磨,以及自由为这位得到解放的妇女带来的瞬息欢乐”。

一个小时的故事译文

 大家都知道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都是小心翼翼的,尽可能地温和委婉。

  坏消息是由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连话都没说成句,只敢遮遮掩掩地向她暗示。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就在她的身旁。当火车事故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理查兹正好在报社里,遇难者名单上布兰特雷?马兰德的名字排在首位。他只等到紧接其后的第二份电报证明了消息的真实性后,就急忙赶在了那些不太心细也不太温柔的朋友之前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带了回来。

  她不像许多别的女人那样,只是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着这个故事,而是立刻疯狂而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泪如泉涌。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是开着的,对面放着一把舒服的大扶手椅,她筋疲力尽地沉了进去。这种疲惫不仅折磨着她的身体,似乎也浸入了她的灵魂。

  透过窗口,她可以看到屋前广场上的树梢在新春的气息中兴奋地颤抖着。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下的街道上,一个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依稀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对着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间或露出一绺绺蔚蓝的天空。

  她把头靠在椅背上,非常地平静。除了偶尔会呜咽一两声,使她有点颤抖,就像小孩子哭着睡着了,但在梦中还会继续呜咽一样。

  她还很年青,白皙而安详的脸上的线条,显示着一种压抑甚或说是一种力量。但是现在,她的目光有些阴郁,呆呆地凝望着远处白云间的绺绺蓝天。这并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一种长久的深思熟虑。

  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等待的。是什么?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向她靠近。

  现在,她内心骚动不安。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进逼并渐渐地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她努力地想用自己的意志力把这种感觉打回去――可是她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间喃喃地溢出一个词。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的眼里消失了。现在,她的目光透着机敏,炯炯有神。她的心跳加快,沸腾的热血温暖了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使她感到身心完全地放松了。

  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在控制着她。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暇去顾及那些个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双手变得僵硬,那张从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灰白如纸的时候,她肯定还会哭的。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而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了别人而活着,而只为她自己。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无论其动机是善良的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住地悄悄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地哀求着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你干什么哪,露易丝?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象像脱僵的野马一样狂奔着。她想象着未来的日子,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快速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正在用钥匙打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兰德,虽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事发当时他离现场很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但是理查兹还是太迟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死于极度高兴。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