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讲述孔子的电影叫什么 一部讲述孔子的电影有哪些

一部讲述孔子的电影

1.《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

2.电影《孔子》的开篇,是从孔子中年为官开始讲起的.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

3.但孔子的改革得不到认可,这是最让人感到深深无力的。有心而无力,可能用来形容当时的孔子再合适不过了。

延伸阅读

电影孔子中,送给孔子玉珏的人是谁

电影《孔子》中,送给孔子玉珏的人是君上。

两块玉合在一起叫珏 。鲁国君曾经驱逐过孔子出境。如今君上给孔子玉珏是希望孔子能够回到自己身边,就像玉珏一样,合二为一,同时也寄有和好如初的寓意。

电影中将“玉玦”和“玉环”做为孔子人生中的两大转折期。“玉玦”前,其才能被鲁定公赏识,升至代国相.季孙斯虽心向善,却生私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公伯寮送给孔子“玉玦”,谎称是鲁定公之意,孔子由此走上颠沛流离之路,开始其人生最艰难的时期。正是因为该时期,他到各国传授学业,专心研究,为处世之道提供了借鉴的经验,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又因季孙斯的“玉环”使孔子结束周游生涯,也体现出季孙斯知错就改的诚意,虽然有些晚,但仍做出了让人佩服的决定。

孔子电影颜回扮演者

是任泉,

很帅气,由著名导演胡玫执导,国际巨星周润发领衔,周迅、任泉、陈建斌共同主演的电影《孔子》堪称2010年开年的史诗巨制,

这部举世瞩目的电影自1月22日上映以来,从主演的造型到对白到故事情节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

“自见南子”是否合乎历史上南子的形象与作风;孔子句中对白“给个话儿”是智慧还是过于通俗;任泉演绎的“颜回之死”是否确有其事等等都成为争议的焦点,对于电影的评价也随之大好与大损并存。

任泉在电影《孔子》中饰演的孔子首席弟子“颜回”,一身破旧的棉麻布长袍出场,身上逢满了补丁,在孔子众弟子中堪称最清贫的一个。这样的角色打扮对于向来俊朗时尚的任泉来说可谓是一大突破,而据了解,正是这身看似清贫的服装却是著名造型师奚仲文老师花费重金特意为任泉打造的。

任泉则表示:“颜回算得上是我出道多年演绎的角色里面最清贫的,可他也是最高尚的”。看过电影的观众对任泉版的颜回评价颇高:“历史上记载的颜回就是清贫的书生形象,对于孔子的思想也最为拥护,任泉演的颜回让人觉得很真实,虽然造型起来看似贫穷,却穷得很儒雅,让人觉得颜回就该是他这样的”。对于日前热议的“颜回不老容颜”一事,更多的观众认为:“颜回死去的时候就很年轻,并且他有着对于生活的一颗淡然的心,理所应当就是一张青春的脸”。

电影《孔子》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

错误1 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连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孔子的儿子叫孔鲤,电影里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我相信电影里是笔误,但是这种笔误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电影出来总有审片的吧,可是竟然所有主创都没有看出来,这个太让人失望了。”

错误2 孔子怎会直呼弟子“子路”呢?

如果说孔鲤的名字被打错可以用“粗心”来解释的话,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论语》中孔子称子路,都是叫他的名字‘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或季路)称子贡也直呼其名曰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放在古代,学生被老师直呼字,学生敢应吗?何况孔子及其弟子是这么讲规矩礼仪的人。这是基本的文化常识啊,编剧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错误3 南子没被谋杀

除此之外,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两大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之后颜回在回鲁国的路上为了跳入冰水救孔子的书而死。两人虽然死得都很浪漫,可是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病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蒯聩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未遂而逃出卫国。南子并没有被谋杀,可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搞死了,这些基本事实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错误4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细数《孔子》片中的硬伤,鲍鹏山几乎滔滔不绝。有两处错误在他看来也是很严重的,就是把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强加在了孔子身上。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这句话的确出现在《论语》中,但是孔子自己并不赞成。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一个‘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而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表示:“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错误5 战争大场面太荒谬

鲍鹏山表示,孔门弟子是性格非常鲜明、意气风发的群体,他们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身通六艺的学问大家。可是,电影《孔子》中,那些围绕在孔子身边的学生,不仅面目模糊,令观众无法记住,而且一个个都好像是无个性无生气的乌合之众,更不要说儒生的那种“儒雅”之气了。

“孔子的弟子每个人都很厉害,可是电影里没有一个有比较大的成就,没有一个有鲜明的性格,甚至有些人表现的性格跟历史是反的。比如说颜回,洒脱自由,思虑深刻,境界极高,志向极大。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子路是一个天真勇敢爽直可爱的人,子贡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商人,可是电影里就都是一介武夫,没有一点文化人的气质。子贡更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极少——要知道,子贡可是言语科里第一名啊。”

周润发演孔子哪部电影

是电影孔子。

《孔子》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等主演的剧情、传记、历史片,于2010年1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的故事。

电影《孔子》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子》上映已经几天,观众的反应截然分为两派,以专家学者为首的一派力挺之,而普通的观影者则力拍之,他们感到这部影片平平无奇,之前看到发哥又是下跪又是掉泪,以为会很好,结果看完之后发现自己被发哥忽悠了。这个结果让我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外,是因为《孔子》这个电影就类似于丹、易中天的讲座,都是想把传统文化的知识以一种轻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但于丹和易中天收到的是普通观众的热烈追捧和学术界的阵阵鄙视。具有同样性质的《孔子》却得到了相反的待遇。说是情理之中,则是因为我也算是半个专业人士,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在几个地方流下了眼泪,我可以说,我确实是被这部影片感动了。  一处是孔子厄于陈蔡,影片设计了一个师徒众人分一碗马肉汤的情节,这一情节属于电影的常用桥段,感人度并不高。但当我看到师徒众人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突然想到了那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又想到了孔子对颜回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联想及此,我才恍然,原来这马肉汤和师徒狂舞的情节正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第二处是子路结缨而死,影片在背景旁白那里出了个小纰漏,不太符合《史记》的记载。电影里说的是,子路是为了保护卫出公出奔才死的,其实在子路赶到之前卫出公早就已经流-亡到鲁国了,子路是去讨说法的。但我并没有在意这一点小纰漏,因为电影中的这一幕勾起了我对子路之死的怆痛之情。孔子曾经说过:“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君子死义,这一句评语足以告慰子路的亡魂,使我们看到儒家士人的刚烈一面。  第三处是颜回英年早逝,古籍中没有说清楚颜回的死因,只是说他英年早逝。于是,电影就利用了这样的史实空白,为颜回找到了一个死因,就是为抢救圣人竹书而冻死于冰河之中。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我以为,此时应当出现那句著名的“天丧予!天丧予!”了,但并没有,孔子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这一场景使我想起了《诗经·黍离》中的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毛诗说《黍离》是闵宗周之衰,三家诗却说是悼亡诗。)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而在影片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过爱自己的生命,现代人可能不能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为几捆竹简死去活来。文献专业出身的人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是多么不易,有时就是靠那几捆竹简来存亡继绝。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我。但孔子还说过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其实就和他传道于天下的精神多少有点违背。真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吗?其实,在孔子看来,应该是“生无所息”,君子传道,死而不已。  第四处是子见南子,这是本片中最大的噱头,也是最受人争议之

孔子电影中讲了哪几件事

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其中,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弟子会有相关“戏份”,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个性与经历的。

《孔子》是由中影集团和大地娱乐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一部史诗电影。由胡玫导演,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2010年1月14日在北京首映。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电影孔子有什么错误

电影孔子的错误如下:

错误1 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连孔子儿子的名字都写错。“孔子的儿子叫孔鲤,电影里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我相信电影里是笔误,但是这种笔误简直是不可原谅的。电影出来总有审片的吧,可是竟然所有主创都没有看出来,这个太让人失望了。”

错误2 孔子怎会直呼弟子“子路”呢?

如果说孔鲤的名字被打错可以用“粗心”来解释的话,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论语》中孔子称子路,都是叫他的名字‘由’(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或季路)称子贡也直呼其名曰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放在古代,学生被老师直呼字,学生敢应吗?何况孔子及其弟子是这么讲规矩礼仪的人。这是基本的文化常识啊,编剧怎么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错误3 南子没被谋杀

除此之外,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两大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之后颜回在回鲁国的路上为了跳入冰水救孔子的书而死。两人虽然死得都很浪漫,可是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病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蒯聩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未遂而逃出卫国。南子并没有被谋杀,可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搞死了,这些基本事实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错误4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细数《孔子》片中的硬伤,鲍鹏山几乎滔滔不绝。有两处错误在他看来也是很严重的,就是把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强加在了孔子身上。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这句话的确出现在《论语》中,但是孔子自己并不赞成。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一个‘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孔子电影有几部

《孔子》电影有一部。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2010年1月22日全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春秋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