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在哪(【独家】你一定很想知道,如今的武夷山到底美在哪里!)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武夷新张力——武夷山市探索经济新常态观察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赤石。 朱燕涛/摄
泉州企业家杂志 (记者 陈潇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不是一个最终定格的状态,而是一个需要多方发力、改革、探索的摸索状态。有评论指出,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的认识,吃透情况,把准脉博,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武夷山市,像个颇有趣味的“双面人”,一边是世界级的天赋资源,一边是福建中等县市水平的经济规模,一边是外国游客趋之若鹜,一边是干群观念仍不开放。如何实现真正的新常态、新发展,近年来武夷山市的一些新举措,颇值得一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上至党中央、下至各级政府都在探索。武夷山市在这探索的道路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应势而谋,期望以其底蕴、传承、张力之美,构建更美武夷!底蕴之美  武夷之美,美在底蕴。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的武夷山市,是“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起点,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山之美,美在其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峨嵋之秀,方圆7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巧布着“六六奇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水之美,美在灵动多变,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与山相互应和,动静两相宜。  生态之美,美在包罗万象,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  然而,这些都不是全部的武夷山。  若说武夷的山水之美是她的“躯壳”,那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是她的“灵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改造后的大安村中央苏区红军街。陈玉玲/摄
远古时期彭祖开山治水的传说早已无处考证,然而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武夷山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孟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家。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熹从14岁起,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多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在朱熹影响下,历代理学家在武夷群峰之麓、九曲溪畔,建书院、设学堂,使武夷山成为道南理窟和儒教名山。
  武夷山儒、道、佛三教同山。儒家学者在此倡道讲学,理学思想就地萌芽发展;此地是道家“洞天仙府”,名列道教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宋代名道白玉蟾曾任武夷山止止庵住持;此地是“佛国僧乡”,是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高僧大德层出不穷。
  近代的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据地、原中央苏区县。中共闽北分区委、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闽浙赣省委先后在红色首府大安、红色都城坑口诞生,直接隶属中共中央管辖。武夷山还是闽赣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始发地,四渡桥阻击战,是第五次反围剿的重要战役之一,闽浙赣苏维埃主席、红十军团司令员、政委方志敏、闽浙赣省委书记、新四军创始人之一黄道、红军挺进师长粟裕将军以及曾镜冰、彭雪枫、肖劲光、苏振华、黄立贵先后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皖南事变被俘将士在武夷山举行震惊中外的赤石暴动。
  梳理完武夷山的历史与文化,不得不提到武夷岩茶。
  武夷山是中国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以“香、清、甘、活”而著称, 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也因此成就了“万里茶道”的国际贸易传奇。200多年前的“万里茶道”以武夷山为起点,横贯亚欧大陆,总长约1.3万公里,是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一条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国际大通道。传承之美  武夷之美,美在以“活体”传承。
  每个去过武夷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武夷山的美,不是被束之高阁的艺术品,也不是隔着玻璃罩摆在博物馆里的收藏品,只可远观而不可靠近;而是你可以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的“活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世世代代的政府和人民,如同进行一场永无终点的接力赛一般,传承着武夷山的所有辉煌与美好。
  当地人告诉记者,武夷山在抗战初期的人口为27万人,而到抗战结束时,人口只剩下9万,武夷山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两年,武夷山的大安村,逐渐为世人揭开那个红色年代的神秘面纱。
  大安村位于武夷山市的西北部,福建最高峰——黄冈山南麓。抗战时期,中央苏区选择在此设闽北分区委,使大安成为辖闽、浙、赣部分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2013年,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对大安村进行全面改造,将原有分散场馆进行修缮、保护、整合,集中展示,并建设或提升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闽北苏维埃大礼堂等,打造出长约2000米,平均宽约6米的“中央苏区红军街”。
  为增加游客互动项目,大安村排演《四渡桥阻击战》剧目,让游客打印闽北苏区货币、通行证,扮演儿童团员、农会干部,向闽北苏区纪念碑敬献花圈、花篮等等,由此丰富参观内容,增强娱乐性和趣味性,让各地的党员干部到武夷山寓教于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漫步红军街,到处都是典型闽北风格的建筑,雪白的外墙配上红色的标语,醒目鲜活;进入大礼堂,正在排练“红色剧目”的农民们在舞蹈老师的节拍声中英姿飒爽,让人仿佛瞬间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涌动的红色年代。
  2010年12月,五夫镇被评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它的获评,实至名归。自古有“邹鲁渊源”之称的五夫镇,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南宋理学宗师朱熹自14岁起在五夫从学、著述、办学、生活近50年。一代词圣柳永生于斯,长于斯。
  武夷山市对于五夫镇朱子文化的保护不余余力,在省委常委、宣传部李书磊部长多次莅临指导下,武夷山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和弘扬朱子文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为保证还原古镇原貌,武夷山市根据南宋风格,推进兴贤古街立面修复、路面改造、排污管道治理、三线下地等。“武夷水秀”全球首家瀑布剧场
  为弘扬朱子文化,武夷山市在对五夫镇兴贤街进行“革面”改造、修复的同时,武夷山市坚持活化传承,推动朱子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首先是恢复书院教育,每年举办六次“武夷书院讲坛”,打造常态化普及朱子文化的高层次平台;其次是开展校园朱子文化年活动。推出举行“敬师礼”“成年礼”、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美德少年、美德教师评选等六项活动。把朱子文化等地方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编辑完成一批课本教材,已出版《朱子小学读本》、《中华蒙学经典之小学》。
  再就是把朱子文化元素注入城市“骨子里”。加快在高速路口、主要干道、车站机场、公园广场等,设计建设有关朱子文化的壁画、石刻、名言警句。目前已在主干道以朱子“四本”为主题,完成300多面灯杆广告的设置,在高铁站前广场和管理中心注入朱子文化元素。张力之美  武夷之美,美在三产联动、互为发展的张力上。
  对于武夷山而言,经济发展是目标,而生态保护是底线,经过传统茶产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武夷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的路子,那就是做精现代农业,做巧绿色工业,做强现代服务业。
  农业方面,持续打造“三园带八区”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省级农民创业园、武夷烟草科技园和五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建设。
  工业方面,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发展功能性食品、茶叶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旅游工艺等低碳环保绿色工业,着力将生态创业园区打造成为绿色低碳产业园。实施企业改制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扶持政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红天下茶业大红袍茶叶于7月1日登陆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成功上市,武夷山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0”的突破。
  现代服务业方面,深入实施迎高铁旅游产业促进行动计划,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突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打响朱子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两期“武夷书院讲坛”活动,积极筹备纪念朱熹诞辰885周年暨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活动,持续完善五夫古镇总体规划,打造武夷山朱子文化生态园。持续开展“一元门票游大武夷”活动,开展“清新福建?快乐武夷”、“武夷山水秀?清新高铁行”等旅游营销,融入京福、沪昆高铁旅游城市联盟、(中国)山岳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平台。
  武夷山三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剪不断”的,以五夫镇为例。
  除了“朱子文化摇篮”这块黄金招牌,五夫镇还是著名的“白莲之乡”,借助朱子文化带动五夫镇旅游的契机,五夫镇倾全力打造“万亩荷塘”、“四季”花海。已完成10000亩白莲种植,建立1000亩白莲示范基地,完成千亩核心示范基地内观赏亭、游步道、夜景灯光等配套旅游设施建设。中国?五夫“荷花节”活动,打响了“五夫白莲”品牌,带动莲农增收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引进花世界花卉基地建设项目,连片花卉种植800余亩,鲜花种类达40余种,今年5月对外开放。引进梅花源项目,已完成梅花移植约200亩,新种植美人梅、绿梅、宫粉梅、丰后梅等20个品种,五夫镇成为四季均有鲜花盛开的“花世界”。
  朱子文化为五夫镇吸引来了游客,白莲与鲜花的规模化种植,丰富了五夫镇的旅游内容,同时白莲、莲藕、田螺、黄鳝、泥鳅等白莲生态立体种养殖的产品经过深加工,就可以成为游客的伴手礼,而旅游与农业产品的收入,又可以进一步保护、弘扬朱子文化,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这样的良性循环,其实也是武夷山三产间联动互为的一个缩影:优势的生态与人文条件促成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武夷山;而武夷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而从农产品到旅游商品的深度加工则带动了绿色工业的发展;最后,旅游与工业带来的效益又可用于生态与人文的保护。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有限,而历史文化释放的张力无限。
  单一产业产生的效果有限,而三产联动发挥的效应无限。那么当历史文化的张力与三产联动的效应相结合,呈现出的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期待武夷山给出的答案!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