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感动我(青年节特辑 | 感谢你,感动我)

感谢你感动我

我记得曾经读过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八十述怀》,在这篇文章中他写过这样一段话:“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按我的理解,老人这句话其实就是说,虽然他已经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有梦想,梦想依然牵着他向前走。这,其实就是一种青年的状态。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难留少年时,总有少年来,在青春这条单行线上,大家要记得:勇于出席。

今天,趁着这个假期,为大家分享一本书《同理心的力量》,这本书,我以前在各种读书会上都有过分享;但是,对于这本书,分享多少次,都不为过。

无论你要走多远,同理心都是你要起步的地方。《同理心的力量》是王晓明和黎俊康先生合著的一本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60页。如果潜心研读,两三天即可读完全书。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滋润与舒服,因为他有大多数其他书籍没有的两个特色:第一是,在每一章的开头,作者都选了一段最能表达其感受和意境的歌词,比如在第一章,他们选择了李宇春的《感谢你感动我》,大家可以听听这首歌,其实歌词也是诗,伴随我们走向远方。第二个特色是本书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有一条主线,就是又一个贯穿全书的故事,有点像小说,所以读起来轻松愉悦。小说的主人公是Robert。

结构及脉络
本书的机构和脉络非常清晰,我归纳了一下,本书主要是讲述了如下四个部分:首先什么是同理心,第二是我们大多数人缺乏同理心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是我们培养和运用同理心的心态和法则是什么,第四是训练和提升同理心的方法是什么,我今天对本书的分享也是遵循这样的结构来进行的。

一、什么是同理心?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什么是同理心,也就是同理心的概念是什么?这是我在之前的读书会和工作生活中反复强调和提及的一点,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小到一次读书会的分享,大到进行上百人的培训,我们开始之前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和听者交代清楚,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内容他的定义是什么,给他下个定义,我们在这个定义的框架内开始我们的分享之旅,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如果你不把概念理清楚,讲者自己和听者都会陷入混乱和不知所以的状态中。

好,我们接下来共同看看同理心的概念是什么?

同理心,英文表述为empathy,该词源自古希腊文empatheia,愿意为“爱抚、热情、偏爱”。

同理心是指理解与响应他人的综合能力,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的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而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对方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共情”,以及英文中的“stand in the others’ shoes”,表达的意思都和同理心相近。

在谈到同理心的概念时,我还想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同理心并不是看穿他人心思的神奇本领,不是将他人催眠控制的能力;同理心也不是凭借强大的逻辑和经验进行推测、推理的能力,而是由一系列能力组成的系统客观的了解、理解他人的综合能力。

第二,同理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比如新生婴儿听到其他婴儿的哭泣声时,所做出的反应就是自己也跟着哭;在看到别的小伙伴不开心时,很多两三岁大的孩子也会作出安慰他人的举动。

第三,同理心不等同于同情心。在同情心中,仍然有“我”的存在,这是我的感觉,是我为你感到很遗憾,是我根据我的角度和价值来判断对方的处境。而在同理心中,已经几乎没有我的存在,关注的是对方的感受。是我尝试通过对方的角度和价值来理解对方的感受。双方沟通互动后,通过我表达的理解,能让对方更好的看清自己,感受到被我所理解。对于我表达的同理心,对方不需要做什么,双方的地位也没有发生变化。

以上是第一部分,同理心的概念。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造成很多人缺乏同理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二、缺乏同理心的原因
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人们缺乏同理心的三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三个思维习惯:
他们分别是: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归责他人。

1、先看第一个:自我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过于关注自我的需要。自我中心的思维习惯,源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过度关注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他人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忽视了自己深层次的需要。表现出来的行为往往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急于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而不理解与他人共同的、长期的需求和关系。

2、第二个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对事情没有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妄下判断。自以为是的思维习惯,是指总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是正确的,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不愿意变换角度,作出了很多错误的猜测而不自知。

3、第三个是:归责他人。

我们自己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朋友遇到难题,你开导他好像很容易,等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反而没有了办法。或者我们律师平时做文件,你可以一眼就看出别人文件中的错别字,但是自己写的错字,自己却往往难以发现。

归责他人的思维习惯,倾向于发现甚至是放大他人的问题和不足,忽视、也不愿意发现和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在事情和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归结为他人的原因和责任,从而为自己开脱,让自己感到舒服和坦然。

三、培养同理心的一个心态,三项法则

接下来,我们共同看一下,培养同理心应该遵循的一个心态和三项法则。

一个心态是反求诸己的心态,三项法则是:第一,人们都渴望先被理解,第二,差异就是现实,第三,同理心是可以增强的。

一个心态。

首先,我们看一下培养同理心必须要有的一个心态:就是反求诸己的心态。
前面介绍了缺乏同理心的三种思维习惯,包括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和归责他人,都是源于“我”,源于仅从自己的角度,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要识别和改变这三种思维习惯,我们首先就要变换角度和立场,即反过来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意识。

“反求诸己”,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意思是说,但凡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反求诸己的心态,要求我们把关注点放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只要求自己。这是我们培养乃至提高同理心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

三项法则。

在我们了解了反求诸己的心态后,接下来我们共同看一下应用培养同理心的三项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人们都渴望先被理解。
在现实中,不管我们有开心还是烦恼的事,都希望和他人分享,让他人了解其中的原因,理解我们的感受。

有一种说法是,人类在千万年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一直在做各种努力,各种付出,来适应外界的环境。人每做出一次付出,都会在心里留下一个“空间”,这样的“空间”经过积累,会产生类似饥饿的感觉。只有外界的回应,才能填补心理的“空间”,才能减轻饥饿,让我们有满足、安慰、和温暖的感觉。根据科学研究,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人类大脑内部的镜像神经元就会让我们产生失落的感觉。然而,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这项基本需求经常得不到有效满足。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别人当我们的“镜子”,渴望别人的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我们就会有很失落的感觉。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先去理解别人?
想要理解他人,首先就要对他人感兴趣,这是激发我们行为的前提。让我们分一些心神来关注身边和当下,因为只有对他人有兴趣,才会有意愿去了解他们,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人。

第二个法则是差异就是现实。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习惯、行为和想法和我们自己的不一致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不舒服,不愿意接纳,想要让他人做出改变。严重的话,甚至会上升到对他人的评判和不认可,会有一种“看不惯”的感觉。

可是我们可能忽略了由于背景、文化、角度、和利益的不同,我们的偏好千差万别。在面对特定的事情和问题时,每个人的想法和态度体现出各种差异,也就不足为奇。所以,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对待别人的不同。

换一个角度,如果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都绝对一致的话,那也就没有必要沟通和交流了。所以,当我们得知他人有不一样的想法时,我们应该“庆祝”这种差异,并且接纳和认可这种差异。

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和要求;而在看不到的方面,大家却有一致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表面上要的东西不尽相同,但内心的需求是相通的。再加上我们有共同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被尊重、被认可、去的成功等,所以我们有了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别人的可能性。

接纳他人的差异,理解内心相通的需求,进而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标准,才会真正的尊重差异,这就是有关同理心的第二项法则。

第三个法则是:同理心是可以增强的。
同理心不同于智商等先天能力,我们通过了解思维习惯的原理,学习相应的法则,进行系统的训练,同理心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本书的第四部分,提升和锻炼同理心的具体方法,本书一共罗列了五种方法供大家尝试。同理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也不再去做强调;同理心能力的提高,也值得我们去全身心的投入。

四、锻炼同理心的方法

同理心能力的提高,仅仅学习理论是不够的,我们要去切实的做,才会有实际的效果。同理心的锻炼就是要帮助我们开始做,逆反我们平时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成长和收获,认同这样的行为和决定,帮助我们把知识转换成行为的习惯。

第一个锻炼同理心的方法是自我觉察。

这项锻炼主要帮助我们提高反思的能力,澄清自己的特质和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对治之前谈到的自我中心、归责他人的思维习惯。

当我们完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出现飘飘然的感觉时,你要找一个安静的,没有人的地方问自己:去的这样的成就有哪些人帮助过你?其中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他给你提供了哪些具体的帮助?
集中思考这些问题,不要有太多的联想,特别要注意那些对自我过度夸奖的念头的出现。

当遇到一件让你很有挫败感的事情时,多想想自己有哪些不对,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再请回想一件最近让您很有挫败感的事情,回想在这件事情上,(1)在发生之前,你做过哪些预防措施?(2)在发生之后,你做过哪些补救工作?(3)整体来说,你自己的主要责任在哪里?只需要集中思考这几个问题,不要有太多其他联想,特别要注意哪些可能出现的归责他人的念头的出现。

第二个方法是虚心全面探究。

举个例子:在工作的时候看到你的助理和下属在上网或淘宝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想法?或是你会怎么办?

她们这样做是否有正当的理由。

只有在对事情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和冷静的进行分析和判断。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通过全面了解我们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才能传递正能量。

这项锻炼主要是帮助我们提高全面了解他人和事情能力,保持着一个愿意学习与了解的心态来看待事情,主要对治自以为是的思维习惯。
运用FTFD开放式提问技巧,去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对方各方面的情况:
F:facts,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T:think,你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是什么?
F:feel, 你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是什么?
D:do, 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以上的反思锻炼需要我们以一个好的学习者的心态进行,把自己以为所知的东西和自己的假设都放在一边,尽量以“了解对方”成为发问的唯一目的。

第三个方法是深度倾听。

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谈话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比如:打听别人的隐私,经常打断别人,经常和人抬杠。

这项锻炼主要帮助我们提高倾听的能力,通过全心全意的倾听,帮助我们准确掌握对方所发出的信息,以确保达到沟通的目的。深度倾听时,尽量用放空自我的状态进行,尽量全程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专注着对方,以自己是一个“翻译者”的姿态来进行倾听,以了解对方和让对方感觉到被了解为目的。

深层次的倾听,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对话,移动我们的关注点,从以我为中心转到以对方为中心。当你分享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时,体现的是你的尊重和理解,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同理心。

第四个方法是欣赏称赞。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但有时却吝啬去做的事情。这项锻炼主要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发挥感恩的力量,但欣赏和称赞别人时,不是采用那些惯常的语言套路,而是我们诚心实意的给予对方肯定,并且是对一些具体事项的称赞与肯定。比如说:某某在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下做的事情,对我们的团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我们因此收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顾问单位值得表扬等。

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表示我们全面了解对方的贡献,真正的理解对方,这样才是由衷的称赞。

第五个方法是勇于担责和道歉。

这项锻炼主要鼓励我们勇于承担责任和提高表达歉意的能力。

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也想不到道歉;还有就是道歉会觉得没有面子,等于承认自己已经错了。但,相反,道歉实际上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好机会。

当然了,关于勇于承担责任和道歉,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发现自身的责任和需要纠正的地方,我们还需要付诸行动。首先是承担责任,表达道歉,然后做出积极具体的更正行动。

以上就是第四部分的内容。

我们在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的脉络和主要结构,这本书通过理论和一个贯穿全文的故事,讲了什么是同理心,缺乏同理心的三个原因: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归责他人,培养同理心的一个心态和三项法则,以及锻炼同理心的五项具体方法。

最后,我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就是:无论你要走多远,同理心都是你起步的地方。

耕耘自己,步履不停【感谢关注 @ 雅室宁亭】

感谢你感动我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