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学校怎么样(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作为“唯一的母校”,我们一直在坚持“一贯制”探索)

育英学校怎么样

“12年,只上过这一所学校!”
2019年6月23日,北京市高考成绩正式发布,高考文理科的最高分也已揭晓。据家长和圈内人士透露,今年北京高考文科最高分得主是来自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女生,这位学霸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都在育英学校学习。状元的出现也让我们把目光都聚集到了她的母校——北京市育英学校之上。
2019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的“唯一的母校”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一贯制办学有哪些优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育英学校是如何下好“一贯制办学”这盘棋,培育出一众英才的!

“唯一的母校”:一贯制学校的一贯性探索

全文共3321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是政府缓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学校角度来看,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受教育跨度之大、时间之长,使得学校可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计划对学生的品格和个性进行科学、持续地影响,从而保证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同一性和连续性。此外,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因此更便于学校从教育一体化和规模集聚效应的角度来探索学校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将学校打造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突出的资源集聚体,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

北京市育英学校从西柏坡走来,是一所十二年学制的学校。学校从1980年开始进行九年一贯制办学实践探索,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对九年一贯制办学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一贯的育人目标
1. 文化浸润学生底色

对于一贯制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在一所学校里生活、学习少则9年,多则12年甚至15年,学校成为他们“唯一的母校”,学生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许多习惯和品质也往往会伴随其终生。因此,学校需要借助强大的文化力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育英学校文化建设立足红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尤其凸显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染、浸润,同时还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植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建设由古代66条名言组成的问道路、西翠国学书院,修建成人门、同窗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成长。

西翠国学书院

学校成人门

2. “硬指标”促学生好习惯养成

围绕学校“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的育人目标,针对目前社会上“无视规则、违反规则”等失范行为的出现,育英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了“育英学校学生阶梯性行为习惯培养指标体系”,明确了1~12年级每个年级重点培养的行为习惯及具体内容,目的是在不同年段、学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保障这种良好习惯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并内化。

 3. “一体化”社团助学生个性发展

在育英学校,很多社团如管乐团、合唱团、DJ实践团队等同时服务于小学和中学的学生,从而保证小学成员升入中学后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升入初中的孩子也可以回到由小学承办的马林巴乐团、独轮车社团等继续学习训练……在育英学校,改变的是学生的年级,不变的是其个性特长的延续性发展。

例如:刘开太同学从小喜欢研究昆虫,在小学1~5年级一直得到科学老师的关注与引导,上了初中预备年级(相当于六年级,由初中学部管理)后,老师们鼓励他组建了“昆虫研究社团”,还向学校提交了他的研究报告。学校专门为他筹建了“刘开太昆虫研究实验室”,同时形成以他为主要开发者的昆虫研究校本课程。在获得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一等奖后,刘开太接受采访时说:“我的爱好能够持续下去,是因为学校老师对我一直的教育与关注,使我从小学到中学没有间断对昆虫的研究……”

于会祥校长与刘开太同学合影

一贯的学校管理
1. 建立协同作战的管理机制

针对学校原有的多层级管理模式存在的“标准化、固有性、效率低、效益低”等缺憾,育英学校于2012年进行了组织重构,建立了小初高一体化的“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机制,实行由学校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包含“四中心”“一院”“五学部”的学校管理组织机构。这种管理模式减少了无效劳动,使师生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回应;构建了学部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各有侧重、协同作战的机制;促进了各学部资源的整合,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 鼓励干部教师跨学段流动

为了培养能胜任一贯制管理的干部,育英学校建立了行政干部轮岗机制,即将原小学和中学的行政干部进行岗位对调,借此拓宽其工作职责范围,提升其一贯制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学校还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优化教师组合,使之成为能通晓小学——初中或者初中——高中的复合型教师。

目前,育英学校的科技、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在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中,教师已经打通使用。而在基础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学校则选择一些素质较高的教师实现循环教学,即把原来的小学和中学教师分别对调至中学和小学进行教学,以此促进教师们把握学科教材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系统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3. 开展学段小教研与学科大教研

育英学校还建立了九年一贯的教研机制,包括学段小教研与学科大教研,其中学段小教研每周一次,学科大教研每月一次。这样既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又形成了贯通整个学科的全局观,有利于教师围绕小学和初中的教学与管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开阔的研究视野,建立学科大教学观。

中小学教师一起研讨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小学教师一起研讨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一贯的课程实施
2014年,育英学校以“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变革研究”课题为突破口,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育 · 英课程体系”,以提升课改品质,促进学生连续地、更好地发展。

1. 课程资源整合: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育英学校不断从多个视角认识课程资源,利用多种途径转化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由教材概念向课程资源概念的转变。例如:体育教师们利用学校体育设施齐全、学生活动空间较大的特点,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开发了适合1~12年级学生发展的“5-4-3”体育三段式课程。语文教师将整个校园划分为“三地九区”,形成了九年一贯的阅读课程资源。即在教室内、教学楼内和校园里,建设了包括自主阅读区、公共阅读区、交流评价区、主题阅读区等在内的九个阅读课程学习区,让学习随时随地的发生。

2. 课程内容整合:让学习变成愉快的经历

例如,在数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育英学校通过“用好教材,超越教材”的主题研讨,形成了体现单元内部整合、单元之间整合、学科间整合、与综合实践课整合等多重整合理念的数学课程整合方案,同时强调:整合课依然要体现数学味,要让数学课“活”起来;整合课目标要明确,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课堂评价要跟上,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这样的“经历式”学习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3. 课程实施方式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育英学校语文学科立足九年一贯,遵循学科学习规律及学生身心特点,以“自主阅读”为切入点,建构和实施基于自主阅读的“3+3”语文课程。即把语文课程分为基础课程、阅读课程、活动课程三部分,在每周的6课时中有3课时用于基础课程,3课时用于阅读课程,活动课程一般不占用具体课时。整个课程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主要途径,以阅读课程建设为特色,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形成具有育英特色的九年一贯语文课程体系。

一贯的同伴交往
1. “成长伙伴”让大手牵小手

从2011年开始,育英学校悄然实施起“成长伙伴计划”,通过发挥同伴的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例如:三至六年级的“伙伴携手——寻宝乐”趣味运动会,小学生跑进了中学生的教室、实验室去寻宝,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就连奖品如何分配都要协商解决;六年级140名学生参加了“学生互助就餐计划”,作为学长照顾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用午餐;在“育 · 英大讲堂”活动中,小学生给中学的学哥学姐当观众,中学生为小学生的讲堂捧场……这些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的成长伙伴行动,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结交伙伴的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拥有更多的生命相遇,形成教育自觉的意蕴。

“成长伙伴计划”启动仪式

成长伙伴与导师

中小学生集体寻宝获胜

六年级友爱学长引导三年级学弟学妹取餐

2. 空间便利让“跨龄交往”变寻常

除了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育英学校还在空间布局上为学生的跨龄交往提供便利。例如:他们打掉了将学校分成“豆腐块”的冬青树围,拆掉了区分中小学运动场地的高耸铁丝网,将学校小花园内的一个环岛改建成森林音乐广场,将图书馆前的松树树围设计成写字台兼靠椅;将围绕山楂树的1.5米高的小墙改造成50厘米高的矮墙,并在相应间隔铺上木板作为座椅,方便学生随时坐在上面谈学习、谈生活、论古今、论世界……

虽然学校因此在保持环境卫生和学生安全方面要多做些工作,但却为学生增加了活动和交往的空间,使得小学生和中学生能够一起在校园里听音乐会,一起参加吉尼斯挑战赛,一起参与快乐午间活动。从而营造了开放、互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氛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充分融合,实现了教育效果最大化。

改造前的“世纪之林 ”

改造后的“世纪之林 ”

午间,中小学生一起下棋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校长)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6年第7期 · 纵横
文章原题:“唯一的母校”:一贯制学校的一惯性探索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社长:柴纯青
总编:孙金鑫
编辑部主任:谢 凡
编辑:崔若峰 王淑清   林 飞 毛 竹
新媒体部主任:杨晓梦
学校研究中心主任:谢建华
广告部主任:邱本春
发行部主管:赵国富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教师大厦
邮编:100120

本刊投稿方式
鉴于互联网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应广大作者要求,我刊拟重新采用电子邮箱接受作者投稿。原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将于2019年7月正式关闭。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
邮件主题格式: 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本刊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编辑费,坚决反对抄袭与一稿多投,知情者请向本刊此电话举报:010-82089176。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阅。 

育英学校怎么样相关文章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