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全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影的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目半施秋这首诗?

“峨眉山目半施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诗的全文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目半施秋”出自哪首诗?

“峨眉山目半施秋”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诗的全文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参考资料

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

峨眉山月半轮秋全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如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如下: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李白写的峨眉山月歌中的第一句的,半轮秋,是啥意思?

【原文】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意思】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4.发:出发。 5.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6.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7.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8.下:顺流而下。 9.渝州:今重庆一带。

峨眉山月半轮秋划分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一般能这样读,按二二三节奏。也可以按四三节奏,即:峨眉山月/半轮秋。

如果按意义读,读为峨眉山/月/半轮秋,首先没有这样所谓的三一三读法,其次,我们这里都叫峨眉山为峨眉,所以峨眉即指峨眉山,山月应该是一个整体,即山上之月。

眉峨山月歌李白中的半轮和发是什么意思?

全诗:《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高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亮的影子。我夜间乘船出发要离开清溪去三峡,想念你却难以见面,只得顺流而下去往渝州。

扩展资料

诗歌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写于作者二十六岁离开蜀地时,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作者擅长使用地名,不露痕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于绝句诗艺的娴熟,承转很见工夫。”向三峡”在虚实之间,作为地名,”三峡”属实,但此时诗人尚未抵达,它又是在想像之中。作者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赋予浓郁的诗情画意,变成了诗中的佳境,全篇说来亦巧亦壮,不愧为古今绝唱。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问题:《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据说这是李白年轻时出川 , 见到秋月悬空,便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的释义并不复杂,老街从学习创作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半轮秋与半轮月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在峨眉山上的天空中有半轮明月。其中有峨眉山,有秋,有月,还要体现出“半”月,用七个字来写并不容易。

按照正常语序写的话,大概是“峨眉秋夜半轮月”(半拗体律句),李白把秋放在最后一个字,是为了押韵。

仔细看一下李白的七言绝句,会发现几乎都是首句就开始押韵,例如: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格律诗为了平仄、对仗和押韵的原因,其语序和散文句法的语序不同,常见倒装省略等等手法。

如今学诗的人,能够写出“山月半轮秋”的人并不多见,这是“诗家语”法。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峨眉山月半轮秋”与“洞庭湖西秋月輝”的不同,可知第二种句法人人写得,第一种“半轮秋”句法就非一般诗人能够写出了。

知道了这种句法的妙处和原因,就更能体会学习格律的重要性。老街常说,明白格律才能更好地体会古人诗词的妙处, 这句“半轮秋”就是一个例子。

二、同类意象过多:地理图、点鬼簿、算博士

很多诗人在作品中喜欢用地名,例如这首诗中有峨眉、平羌、三峡、渝州、清溪五处地名,从数量上来说有点多,但是李白驾驭得很好。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王世贞说,一般人作七绝,如果出现五处地名,很容易显示出太多的雕刻痕迹,但是李白诗令人浑然不觉,自然流畅,这是高手。

其实一首诗中并不是特指地名多就如何,而是指同一类的意象要避免过多,例如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引唐伕名《玉泉子》:

“王、杨、卢、骆有文名,人议其疵曰:‘杨好用古人姓名,谓之点鬼簿,骆好用数对,谓之算博士。’”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人称“初唐四杰”。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一:“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谈略,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号为‘算博士’。”

作诗的时候,有人喜欢用古人名字,用的多了被讥为‘点鬼簿’;用数字太多,被讥为‘算博士’。喜欢用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在一首诗中,用得太多,就容易出问题。例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批评王维作诗,五用衣服:

金献之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王维写了五处衣服,用在八句中,还令人感觉重复,而李白五个地名只在四句中分布,却不让人察觉,真高手也。

王维写衣服多的诗不是五律《早朝》而是《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胡应麟《诗薮》特别批评说:

王、岑二作俱神妙,间未易优劣。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犹可,至“冕旒”、“衮龙”之犯,断不能为辞。

衣服多就罢了,“冕旒”、“衮龙”都是代表皇帝,这种重复是绝对不能犯的。

结束语

李白的这首诗,要学习的是第一句句法之妙,这是格律诗的倒转之法。

另外, 整首诗五用同类的意象却令人不觉,这种手法如果掌握不了,就尽量避免同类意象的重复。这是作诗的细微之处。

@老街味道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