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幸福是什么?
这是一个极富魅力和诱惑力的词语,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诠释也会完全不同。
下面是我童年、青年、中年三个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理解:
童年的:歌谣中幸福
很久很久以前的我,住在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里。村东头有一座颓废的土墙,那可是村里所有孩子眼中的金色城堡。
我们喜欢在瑟瑟的寒冬,敲开池塘水面冻结的冰块,然后拿着冰块往土墙上贴,边贴边唱:“冰凉冰凉你上墙,/先晒太阳后吃糖。”
当冰块在冬阳的温存下,湿漉漉地粘在土墙上的时候,我们便会伸出冻得像胡萝卜一样通红透明的手指,掰下冰块的一角放进嘴里当糖吃,从而兑现对冰块的承诺。
那“咯嘣咯嘣”嚼冰块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和我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在童年每一个调皮的日子里回响。
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孩子们冬天的衣服也都比较单薄。那些穿在身上所谓的棉袄,硬邦邦的像铁块一样,冰冷得不敢让自己的下巴碰着衣领。
这个时候,我们都喜欢聚集在土墙边,兵分两路倚墙而立,然后互相挤压。大家边挤边唱:“挤油挤油渣渣,/挤出油来炕粑粑。”
不用多久,我们这群野孩子们便会感觉浑身热乎乎的,暂时忘记了严冬的寒冷。
青年:一只橘子的幸福
小时候,吃橘子对于我是一种奢侈。
虽然那时的橘子只要两毛钱一斤,但是只有在考试得了第一名,又恰好遇到橘子上市的季节,母亲才会笑逐颜开,从包了一层又一层的花布手绢里拿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币,说:“走,去买橘子。”
于是,让妈妈牵着小手,一路蝴蝶般往前飞。
橘子,一只好幸福的橘子,从小贩的手里递到妈妈的手上,再递给我。
小心翼翼地揭开黄到发红的耀眼的皮,触目的是饱满晶莹的果肉,掰下一瓣,甜中带点酸酸的汁,仿佛要把整个人化开了。
后来长大了,离开家,离开妈妈,去一江之隔的南京城工作。在那一个人住集体宿舍的日子里,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一个人坐在窗前,安静地剥一只橘子。
初冬的太阳悬在湛蓝的天空上,透过窗户,照在我脸上。在橘皮四散的芬芳气息里,年幼时不能表达的感觉渐渐分明,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幸福了。
中年:行走中的幸福

当然,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这样的幸福还是浅层次的。一个教师的深层次幸福不应该止于行走和经历,应该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这里,我想用肖川先生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中的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而我今天想和大家着重聊的话题就是《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所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增强,而且还是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
当然,既然是发展就注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把谷子酿造成美酒,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等待。
我一直以为:慢,是教育的本质。唯有慢,才能看见成长。在这缓慢的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中,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心”的距离。
如果你也能拥有下面的“六心”,你离名师也就不远了。首先,你要有一颗——
“诗心”
早在2005年,我在南京市教研室【大家语文】博客网站上注册了一个博客名“诗意语文”。
其实,我从未想过用“诗意”来限制语文,更没有想过把“诗意语文”变成某一种争执不休的符号。我只是想表达自己一种仰望的姿态。
正如德荷尔德林说:“人类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人王小波说:“人不应该只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要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杏坛讲学,泗水湖畔,和众弟子琴瑟歌舞,论水言志,是何等的诗意融融;古希腊哲学家古格拉底,带着弟子们在麦田中行走,寻找那最大的一穗,这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又是何等的诗意盎然!
师法自然,大道无痕。我所追求的也许只是自然的芬芳,理想的灿烂。
用这样一颗诗心来看语文,我眼中的语文就成了一颗美丽的树,枝叶繁茂,鲜花盛开。每一片绿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诗意的笑颜,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果是智慧和灵性的喷发。
用这样一颗诗心来看教育,虽然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之间,隔着遥远的云和月,隔着山长水远的距离,但是,我们仍然希望孩子们的每一个早晨都能绽溢如花,我想孩子们在春天放牧绿色,秋天握穗在手。
用这样一颗诗心来看学生,你就会像冰心一样,满心喜悦地说道:“除了宇宙,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
一个拥有诗心的老师,他才更容易走近学生,因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拥有一颗诗心才能和他们更好地呼应。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现实的琐碎和苟且,日复一日的压力和劳累,它很容易摧毁我们的意志,更容易让我们看到教育的不堪与失望,然而,一个心中装满诗意的人,他就会对现实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阔,多一份云淡风轻。
若说我的工作,完全是超负荷运转,并且几十年如一日。这是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地方,其实很简单——我习惯用诗歌回答生活,用诗歌安慰自己。
当然,要想成为名师,仅有一颗如锦似绣的诗心是不够了,还应该拥有一颗如瓦尔登湖般澄澈的——
“童心”
非常喜欢朱德庸,喜欢一遍又一遍地看他的漫画《绝对小孩》,常常快乐地笑起来,或悲哀地陷入沉思。
这是一本适合9岁孩子到99岁老翁阅读的漫画,《绝对小孩》的绝对愿望,令人莞尔:
在《绝对小孩》里,朱德庸画的是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整天和孩子们打交道。我们常说,要蹲下身子看孩子。
这里的蹲下,不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蹲下,而是内心姿态的放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儿童视野”。
在孩子的世界中,只有想象,没有限制;彷佛拥有好多对翅膀、永远可以在云朵上游戏。朱德庸在《绝对小孩》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喜欢童话,曾经在儿童期刊上连载了近五年的童话,我就是孩子们心中的那个“长辫子姐姐”。
不一定要有如花的容颜,但一定会有一颗不老的童心行走在现实和童话之间;不仅有深深的幻想,也会有淡淡的绝望。就像一首诗写的那样:
我就是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就是那个永远都不会老的彼得兔,就是那个不愿长大的“长辫子姐姐”,每天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麦田里,寻找最大的麦穗,《用童话把学生变成自己的“粉丝”》。
也正是这篇文章,获得了2012《教师博览》杂志举办的全国“我当班主任”征文竞赛一等奖。然而,做教育仅有“诗心”,仅有“童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拥有一颗永远不变的一——
“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工作了28年,带过17年的班主任,至今,我没有和任何一位家长有过任何一次不愉快。
这秘诀就在于,我把爱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下面,是我给家长每日发的“一线通”留言,我习惯把每一天的留言都复制拷贝下来,为的是留住自己的教育痕迹,也是为了积累和反思。
2007-12-8: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多么适合阅读!拿起书吧,和你的孩子一起走上亲子阅读的旅程。你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多的是一种温情。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吧,让我们一起分享亲子阅读的快乐:)字天天在练,有提高吗?诗天天在背,记住了吗?别忘了下周一把你最喜欢的文具带来!
2007-12-10:今天上午,我认真拜读了每一位家长的亲子共读感言,我被你们的真诚和热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会摘录一部分尽快发到网上共同交流,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今天的继续练字背诗,听写17、18、19三课29个生字,并组一个词。今天把体检表发下去了,明早带来,学校组织体检,勿忘!
2007-12-16:这个周末,亲子阅读继续,期待着你们的精彩和感动……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去,这个周末的练字暂停,可是一定要把那很少的几题家庭作业写认真噢!继续背三首诗,读书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2007-12-24:我在平安夜里送去诚挚的祝福,祝福每一个被书香浸润的家庭和美幸福!今天中午完成了《动物童话》创作,明天配合《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举办一次小商品跳蚤市场,请各位同学为自己的小商品标上价格和说明书,并练习推销。明早交费,牛奶:30.8元,体检:7元。谢谢支持,祝快乐!
2008-2-23:您好,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因为最近一直没日没夜地在整理申报特级教师的材料,所以和你们的联系少了,对不起!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上,有太多实力强劲的对手,但不管如何,这是我永远的追求方向。感谢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今天作业,认真完成一份亲子阅读小报,参加全校比赛!
2008.3.8:祝所有的母亲今日“三八”妇女节快乐,祝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春天茁壮成长,祝福每一个家庭和谐幸福。在绵绵的春雨中,让我们继续美丽的亲子阅读旅程。学过的1-8课都能熟读成诵了吗?周一樊老师要用三(5)班赛课,《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的亲子阅读笔记一定要好好做噢,书一定要读熟,祝你们成功:)
2008-4-5: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天是读书的好时节,上周四我们三(5)班集体创作了一首童谣《过马路》发表在《金陵晚报》上,今天陆溪的《文明乘车》也发表了。祝贺同学们,你们都很棒!这个双休日继续认真完成《博求小书虫》,做好亲子阅读笔记,可以做一期寓言专题,辛苦了!
我想,对于一名教师而言,爱,不是一个宏大空洞词语,而是对教育事业最真诚的投入和付出。我想,这样的投入和付出孩子们一定都感受到了,家长们也一定都感受到了,所以他们便能理解我,接纳我,包容我,甚至原谅了我工作中有些不到的地方。当然,要成为名师仅有诗心、童心、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颗——
“静心”
是啊,语文需要安静,教育需要安静,生命需要安静,需要卸去重妆之后穿过那空旷无人的剧场,让自己的心灵被时空悬置起来,接受平静中产生的思想和智慧的烛照。
400多年前,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的尊严,也就在于教育的全部思想。
这思想从何而来?书,记得我们经历过的所有欢乐和苦涩,尺幅千里,尺水兴波,读书成为我一生最重要的约会。
我知道人生中总有各种因缘促成自己倾向于何种存在方式,我的生命无法与读书分离。我迷恋于一种享受,那是深夜灯光下的夜读。
日本著名作家东山魁夷在《听泉》一文中写道: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我一直任性地以为,思想诞生于寂寞深处。为师者,既需要白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闹,更需要孤灯苦读五更书的静。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要想成为名师,你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读: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当然,还要读儿童文学,读教材,读课文。
上马朝虎的《水》时,我认真地读了他的力作《丑娘》,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撕裂;上王宜振的《秋天》时,我读他的另一首儿童诗《秋风娃娃》,感受他的幻想和跳跃;上赵丽宏的《望月》时,我更是把自己整个儿的淹没在有月的诗歌中了。
早晨,骑在自行车上,我便开始背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不月明……
下午,骑着车子回来继续背: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晚上,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开始独赵丽宏,读他的《生命草》,读他的《诗魂》,从他的一篇篇散文中,感受他的清新、宏阔与真诚。
他说,用一颗自由的心去欣赏聆听音乐,音乐会在心灵中溅起晶莹的浪花。于是我想,如果用一颗安静的心去欣赏聆听月光,你也一定能够听到月光静静流淌的声音。
因为阅读,你会对文本的理解加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著名词学家王国维说的那种境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是吗?当然,读而不思也是枉然。所以,要想成为名师,还需要有一颗——
“匠心”
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在这里,我却专门用来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心。琢磨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1994年,作为南京铁路分局唯一的语文教师代表,我参加了上海铁路局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赛前,所有人都对我充满期待,我更是踌躇满志。
竞赛的关键环节是上课,当时,我抽到《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课上得很热闹,我自我感觉颇为良好。然而,评委给出的成绩却低得让我吃惊。给低分的理由是:我没能抓住年级段特点,更没有体现单元训练目标,我的目光只局限在一节课上,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教材缺少整体的把握和架构。
这次失败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回来后,我终于以一篇《咀嚼失败》的文字走出了阴影(就是这篇文章获得了全国“我最难忘的一课”征文竞赛优秀奖)。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不要畏惧任何失败,就算掉到泥潭里,也要抓一条鱼上来。
1998年,我上了一节省级示范课《白鹭》,学生是我自己带去的。郭沫若的文章我喜欢的不多,但这篇例外,因为它细腻、温婉。当时的语文课堂正流行“以读为主”,所以,那节课上始终是琅琅的书声、滔滔不绝的对话,气氛相当热烈。上完之后,一片赞誉,我也沾沾自喜。
回到学校,布置几个题目给学生一做,我傻眼了:有些字,学生还不会写;有些词语,学生还不理解;有些问题,学生还模棱两可。带学生上了一节得到肯定的公开课,回来后居然还要补课——这对上课者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反思的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好课堂,静水流深,很多时候,思想在静默中产生,尤其在这样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给学生沉思默想的时间,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
2006年初,我参加了全市阅读教学竞赛,上了《爱如茉莉》一课。这次,我在钻研教材上可谓下足了工夫:一个寒假里,一遍遍地嚼《语文课程标准》,啃《名师课堂实录》,品《爱如茉莉》,做了一本厚厚的笔记,修改了6次教案。结果,我虽是一等奖,却以0.4分之差,失去了参加全国优质课竞赛的机会。
我终究难以突破自己,难以突破诸如“爱与感动”这样的主题。反思我上过的成功的公开课,都是精致而诗意的。精致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致命处;诗意是我的特点,也是我的局限处。虽然每种风格都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画地为牢,固步自封,便会像插在花瓶里的鲜花,很快枯萎凋谢。
2006年底,我参加了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上了一节《灰椋鸟》,从准备到正式上课只用了10天时间。
在这节课上,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坚定不移地彰显诗意语文的课堂特色,卓有成效地进行双基训练,力求让诗意的课堂有更多灵动的思想浮动。上完课后,网上的评价都很高,我却警觉起来。
我把自己上《灰椋鸟》的教学光盘和当时同样获得强烈反响的南通老师上《船长》的教学光盘对比着看了几遍。我那上幼儿园的儿子说:“妈妈,我更喜欢看那位叔叔上的《船长》!”原来,儿子觉得那位叔叔上课有力量。这次反思的结果是: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大气、匠心、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自丰厚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经验积淀,我需要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和力量,需要博览群书,广阅人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在思想和实践中行走,反思如影随形。不喜欢做红烛,燃烧了自己,也燃烧了孩子;也不喜欢做春蚕,到死了丝方尽,都太过于悲壮、凄凉了。而我,只想做一朵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新课程改革纲要》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我,却希望在语文教学的有限生涯里,和孩子们一同成长!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要成为名师,还应该是一颗——
“痴心”
很多人都知道我感性,写诗,写童话,写散文,是一位个性凌厉的文学青年,却很少有人知道我理性,做课题,做课程,撰写研究报告。可以说,我的成长史就是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由青涩到成熟的历史。
记得第一次做课题,正是那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感觉。很多老师们都觉得科研是一种很“虚”的存在,甚至有老师直言不讳,在小学做科研就是浪费时间。
但我想:为什么不可以摒弃形式主义,做真正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真课题呢?于是,我开始学习先行组织者理论、迁移理论、元认知理论,为我的“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生学法策略”的研究》找到必要的理论依据。
1996年,我在全市范围内执教观摩课《草原》,因为鲜明的“学法指导”特色,这节课被评为南京市优质录像课一等奖。与此同时,我开始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文。其中,《引导自主,启发创新》荣获全国优秀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科研并不完全等同于“写论文”,它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的土壤,在长期实践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为,有所获。
“十一五”期间,我开始致力于“作文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我把作文的批改由单一的“师改”变成“自改—互改—师改”三个环节。实践下来,效果颇佳。学年结束时,全班53个孩子,大多有作文发表、获奖的经历。
最多的一位学生,一学年发表的习作有十多篇,其中还有两个学生荣获全国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试一等奖。科研,提高了作文评改的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科研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拥有贵族化般的神秘,它就藏匿于教育活动的细枝末节之中。如果你缺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就很难寻到它的真谛。
“十二五”期间,我主持了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出了一本教学专著和一套校本教材,分别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长期的课题研究,让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一线教师的科研其实就是一个“干—想—写”的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干”。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踏踏实实地干,这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教育科研必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个环节是“想”。“想”是一个思维加工过程,是科研的中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能否在“干”中“想”,这是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第三个环节才是“写”。把一些问题想清楚,写下来,就成了自己实践与思考的结晶。
常有人对我说,郭学萍,我真佩服你,你哪来那样的精力,每天那么辛苦,却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我想,这也许就是教育理想的支撑吧!
这说出来多少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于我这样的年纪,还有比春天还稚嫩的教育理想?
喜欢一个名叫摩西奶奶的美国老太太,她76岁开始画画,80岁在纽约举办个展,90岁,作品畅销欧美,100岁,她启蒙了后来成为世界一流文学大师的日本青年渡边淳一。
还有另外一个名叫柴田丰的日本老太太,92岁写诗,99岁出版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诗集,一举成为畅销书。
我用这两位老太太例子是想勉励自己,也为了勉励大家——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请不要灰心,请不要让理想在时间的沼泽里沉睡,你看——
一群飞鸟正在空中练习翱翔
梦想划出的弧线一次次接近天空
飞得最高的那一只
羽毛就快要被希望染蓝
当梦想的羽毛变成清澈的湛蓝,你幸福吗?
2018年12月9日
写于大雪初降的石景山麓

“种子教师”招募公告|第1期征稿
一人一本音频|创意写作第1期获奖
整本书11步阅读攻略|原创诗歌精选
长辫子老师的微电影|创意写作36计
统编本阅读推荐 |开学第一课定规矩
视频课《汉字诗》|视频课《灰椋鸟》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