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采技巧|如何避免‘’遗珠之恨‘’?教你一招!

点击“蓝色”关注
春暖花开
做编辑时间久了,往往会形成了一些“既定标准”,如写稿的路子、作者的圈子、组稿的招数等等。这些“既定标准”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轻车熟路,稿件来得快来得准;弊端的一面是有时很容易与好稿件失之交臂、失去一些好的作者。因此说,做编辑的一定要善于突破“既定标准”,不拘一格选好稿。
《团结报》的编辑韩宗燕在这方面就做得很不错,她具体是怎么做得呢?请看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和编辑韩宗燕的交往时写道:那时我开始把自己阅读思考《红楼梦》的心得,写成一些短文,投给杂志和报纸副刊,《大观园的帐幔帘子》一文被某杂志退回,又投到《团结报》副刊一试,没想到编辑韩宗燕不仅容纳,还约我开一个《红楼边角》的专栏,给我从“边角”入手阐释《红楼梦》的机会。(老记说事微信号: laojiss2017)
韩宗燕
韩宗燕到我家来,我问她怎么会容纳别处的退稿,她就告诉我,她父亲,曾是天津《新港》杂志的编辑,有一天收到一篇来稿,是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未觉达标,便退稿,没曾想王蒙的小说没多久就在 《人民文学》 刊出,题目调整为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轰动了全国,后来更成为文学史上必录、大学课堂上必讲的里程碑作品。(老记说事微信号: laojiss2017)
刘心武
韩宗燕女承父业后,父亲就总以此事告诫她,做编辑一定要突破“既定标准”,对“不规范”而“眼生”的文字格外重视,否则必有遗珠之恨。那时周汝昌先生从《团结报》上看到我《红楼边角》的短文,竟大为赞赏,除著文公开表扬,还开始跟我通信,我走上研红之路,正是周先生引领。而另一位学者张中行,红学虽非他主业,也涉猎不浅,看过我的《红楼边角》,竟表示愿与我面谈,韩宗燕便出面约我与中行先生在北海仿膳小酌闲聊。
韩宗燕父亲所说的:“做编辑一定要突破‘既定标准’,对‘不规范’而‘眼生’的文字格外重视,否则必有遗珠之恨。”这确是经验之谈,颇为重要。每一个当编辑的同志都应该记住这些话,并努力在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来。要经常发现一些新作者、好稿件,把自己所在的媒体办得时有新貌,赢得更多的读者。
(作者为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编辑)

让传媒更有趣
laojiss2017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