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经济新闻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随着经济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经济报道写作和制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有一般资讯和经济、金融新闻外,也需要有帮助其认识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真相的报道;需要经济报道客观、公正外,也需要报道有新意、分析透彻。记者要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苦练三个方面的基本功:一是寻找经济报道选题的基本功;二是写作、制作经济报道能吸引人的基本功;三是面对新闻事件,能掂量出其分量轻重的基本功。要练成这三个基本功,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
做好经济报道,要对准社会或人们关心的问题,寻找提炼好新闻主题。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有“两只手”:一只是市场无形的手,一只是政府有形的手。其实,作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两只手”:一是记者自己通过采访发现的新闻;二是管理部门规定、领导布置报道的新闻。一般来说,自己采访发现的许多经济新闻选题,常常可以从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重要会议、公布的文件中得到启发,并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找到具体选题。如,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要你对生活熟悉,对新情况、新问题有所了解,其中的每四个字都是可常做常新的。重要的经济会议、公布的文件和会议报道中明确要抓的工作,肯定也是当前各地都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要抓的工作。
除了从重要会议、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中找新闻外,个人在平时如何找新闻呢?有句话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报道新闻的角度看,生活中每天新发生的事似乎都可以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但有一定新闻实践的同志就会明白,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事物,并非件件都可信手拈来成为新闻,需要有一个挑选提炼的过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按毛泽东曾经说的“有的放矢”要求,对准社会存在或人们关心的经济问题,去寻找确定报道的选题。
有了这样的思路,即使是时政方面的新闻,也可以做成受人们欢迎的有经济味的新闻。90年代初,一位同事在报道“两会”时,参加了时任总理参加的山东代表团政府工作报告审议会。按不成文的规定,参加这样的会议,是不能自己采写有关领导稿件的。但这位记者不死心,最后通过整理采访本,他发现总理在会上问代表的问题,基本都是人们当时关心的经济问题,便以《总理关心什么?》为题写了一篇特写,除了简要的开场白外,报道内容全是总理在会上的提问。报道刊发后,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写作、制作经济报道尽可能从身边的事和人们熟悉的事切入。
采写、制作报道,要吸引人就需讲故事。但好的、有趣的故事有时并不好找,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采用从身边事和人们熟悉的事切入来解决,以尽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要做到从身边事和人们熟悉的事来切入报道,让报道尽可能起到引起读者共鸣的作用,需要记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每天从眼睛睁开那一刻起,就用一个记者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
掂量出经济报道题材的分量,把经济报道写新、写深,就需要多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思,需要米,需要采购烹饪的各种原料和调料。从事经济新闻报道,除了需要养成关注生活的习惯外,还需要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要求,把多思与知道得尽可能多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学点常识,学点经济理论,学点跟所涉报道有关的行业知识和历史,特别要对国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大众的立场上,结合持续不断的采访写作实践,在多思中不断学习,并从需要了解的常识、理论、国情和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的角度进行不断的更新、梳理,从而掂量出自己所要写作和制作的新闻的分量来。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单位:金融时报社)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