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来稿,起身赴津捞“大鱼”

06
张继民系列作品
看了来稿,起身赴津捞“大鱼”
张继民
开篇的话
  21世纪的今天,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个个能进行彩色摄影,谁还会把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当回事!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即30年前远非如此。
  那时摄影用黑白胶卷或彩色胶卷。以前者摄影较为普遍,有的还能自己冲洗扩印。而以后者摄影,从购买胶卷到冲洗及放大,均为高成本,一般人玩不起。试想,用价位低的黑白胶片,可以获得理想的彩色照片,多么具有诱惑力!
  早年我在新华社摄影部黑白车间工作,对相关技术了解得多。因此,当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马魁军,以五六百字稿件发来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成果报道,时为新华社国内部编辑的我,阅后觉得这是涉及大众摄影的要事,应下大功夫予以写作并报道。
  换句话说,此新闻发出后,具有冲击新华社一等好稿的条件。
  我怀着激动心情,要到天津捞“大鱼”。自北京八王坟买了长途汽车票前赴天津,与新华社天津分社记者马魁军汇合后,共同采访成果研究团队负责人–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教授。在天津与马魁军共商撰稿后返回北京,我们共写了一组四篇稿件:消息:《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短评:《赋予传统技术以新生命的范例》、科普知识稿:《栅栅的自述》、通讯:《“魔术实验室”散记》。出于慎重,我又二度乘长途汽车前往天津,找母国光校长审稿。他提出到他家去,办公室不是安心阅稿的地方。对所有稿件,他一一阅定签字。回到北京作为通稿发出,全部为报纸采用,效果最好的是《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报道。
  我与合作者马魁军最高目的也达到了,即《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报道,获得1991年新华社一等好稿。皆大欢喜的是,按规定总社与分社记者合作,可以各获一篇新华社一等好稿。
▲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右一),接待前来参观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左三)一行,向他们介绍以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的物理过程。
例文在案
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
  新华社北京1991年12月1日电(记者 张继民 马魁军)历史将留下这样一个不寻常的记录:一项全新的彩色摄影技术已在中国崛起。由天津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创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取得圆满成功。最近结束的有关仪器设计定型审查会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项研究已步入实用阶段。
  历来认为,用黑白胶片不能得到彩色图像。母国光等人的发明则魔术般地打破了这一定势,赋予黑白胶片以新的生命。
  科研人员用黑白胶片演示彩色摄影使人着迷。他们所用的相机,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仅仅在快门处加上一片指甲厚的被称作三色光栅的透明体。拍摄冲洗后的底片表面与一般黑白底片无异,景物的彩色信息却已隐在其中。当操作者把底片置于彩色图像解码仪,奇迹出现了,荧光屏或照片上立即复现出景物的本来色彩。
▲统计表明,该报道为国内34家报纸广泛采用。
  值得强调的是,迄今彩色摄影都是以化学方法,用彩色胶片的多层有机染料记录彩色信息;而母国光等人则另辟蹊径,以物理方法记录彩色信息。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光栅片里有红、绿、蓝三色线密密麻麻地交织着,宛若绚丽的织锦,其功能就是将景物的色彩,以不同方向的条形码传递到胶片上去。解码复原彩色图像的过程,仍以光学方法完成。
  “非常巧妙”。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一次看了演示,欣然命笔写下自己的观感。他还称这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活物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格劳仑观后倾倒地留言道:“异常敬佩这一光学技术。”国际电子显微镜学联合会会长桥本初次郎则断言:“研究成果,世界领先。”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技术犹如盛开在南开校园的奇葩,先后还有李铁映、宋健、周光召、王大珩、李政道、袁家骝等国内外知名人士来这里参观,无不认为这是一项异常重大的技术突破。
  科学家们更看重这项技术的实用价值。黑白胶片较之彩色胶片,具有生产成本低、冲洗简单、存贮彩色图像不褪色的优点。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技术的面世,无疑会大大强化黑白胶片的应用性,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杰出的贡献。
▲1991年12月22日,母国光教授写给笔者的信,称报道后反应热烈。“现在接待来访已成为头疼事。许多人都想要看一看,这样就忙坏了老方和小刘。”外国朋友也有表示合作意向等。
评析者说
之一
天津分社: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报道影响巨大
  由记者张继民与马魁君撰写的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一稿,是独家新闻,由于它的重大性和较强的新闻性,消息在12月1日播发后,第二天被首都及各省市34家报纸竞相采用,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等纷纷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这篇报道之所以收到如此明显的效果,首先是母国光教授等人的发明,在世界上首次打破了黑白胶片不能作彩色摄影的定势,予黑白胶片以新的生命,成果本身就极为引人注目。
  记者以其新闻敏感,捕捉到了这一线索,并以独家新闻发稿,自然赢得报纸的青睐。作品文字洗炼,有气势。消息的导语以“历史将留下这样一个不寻常的记录:一项全新的彩色摄影技术已在中国崛起”开篇,让读者一下感到这个成果的不凡,很想知道平常的黑白胶片是怎样魔术般地被留下彩色影象的。继而作者形象地描述了此项关键技术,并指出技术过程有别于常规的化学方法,取道的是物理方法。
  消息中客观而又恰当地引用著名学者的赞语,更强化和烘托了这项成果,通篇读完,使读者信服地感到,这确是一个世界奇迹。
  通俗是这一报道的另一特点。在科技新闻中进行科普,往往有一定难度,但记者知难而进,在消息及配合性的报道中,深入浅出地对这一技术予以表述,如指甲厚的三色光栅片里,有红、绿、蓝三色线密密麻麻地交织着,宛若绚丽的织锦等描写,将这难以咀嚼的科技之果,研磨成易于读者吸收的精细“食粮”,既表现了作者为读者着想的负责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采访的深入,首先自己弄懂了这项技术,笔端才会流出这通俗而又科学的作品。
  值得强调的是,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报道,已成为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新华社国内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评选的199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
▲母国光教授(中)与他的研究团队在工作。图片来源:网络
评析者说
之二
张晓蓉:抓住时机做透文章
一一评一组重大科技成果报道
  南开大学教授母国光等人研究成功的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新技术,是一项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又因为这一科技成果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这组报道对广大读者来说,就更富有吸引力。新华社记者张继民、马魁君不仅率先报道了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而且运用多种新闻体裁作了系列报道,并一直保持着独家优势,打了一场漂亮的“新闻仗”。
  母国光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十年前就已经着手研究这一项目。天津分社记者马魁君多年来一直与南开大学和该课题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久前,他作为唯一的记者被邀请参加国家有关该成果的仪器设计定型审查会,从会上得悉,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这项新技术目前已进入实用阶段,并获得国家专利。由于这个课题组的成员与马魁君交往甚密,并且出于对新华社高度信任,因而只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了这一消息,并为他们提供了详细的科研资料,这就为这两位记者出色地完成这组独家新闻的报道创造了条件和赢得了时间。
  有些时候,对重大科技成果的报道不能一味地追求时效。因为,记者在写报道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果记者只为追求时效而匆匆发稿,很可能使稿件落入成果鉴定的模式,专业性较强。只有记者初步理解了科技成果的技术原理,才能用新闻语言把它的主要内容、重要价值以通俗、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广大读者能看懂、感兴趣,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此次报道,两位记者进行了充分的采访。他们请专家们一遍遍地讲解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的技术原理,并跟阅了大量研究资料,才着手写稿。鉴于此项发明是重大科技成果,为了维护报道的真实性和科学的严肃性,稿件写成之后,他们又请母教授审稿,力求做到万无一失。从12月1日至3日,围绕这一重大科技发明,新华社共发稿四篇,其中包括消息:《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短评:《赋予传统技术以新生命的范例》(均见12月2日新闻稿)、特写:《栅的白述》(见12月3日新闻稿)、通讯:《“魔术实验室”散记》(见12月4日新闻稿),形成了一定的报道气势,而且四篇稿件全部落地,采用很好。
  通读四篇稿件,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上是颇下了一功夫的。
  最为出色的当属消息:《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破天荒获得成功》。该文只有831个字,却材料扎实、内容充分、节奏紧凑、颇有气势。
  导语以高调起笔,“历史将留下这样一个不寻常的记录:一项全新的彩色摄影技术已在中国崛起”。开篇即点明了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这一发明的重要意义,先声夺人,为全文定下基调。
  接着,作者用十分精炼、通俗的语言,准确叙述出此项发明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关键。
  然后,作者不惜浓墨渲染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格劳仑,国际电子显微镜学联合会长桥本初次郎等权威人士的赞语和留言,借此为这项重要发眀提供有力的佐证。
  最后一段点明此项技术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并呼应篇首,再一次对这一发明给予高度肯定“……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杰出的贡献。”
  此稿发出后,几乎所有首都大报和许多省报均慷慨挤出版面予以刊用。究其原因,除新闻价值之外,恐怕也与此稿所特有的魅力分不开。
  短评:《赋予传统技术以新生命的范例》,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赋予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这一新技术以更深广的意义,指出:“母国光等人的成功表明世界上没有不可改变的技术,科技工作者如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吸收前人的智慧结晶,并加以创新,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铿锵有力,给人以鼓舞。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特写《栅柵的自述》一稿最大的特点。它貌似一篇轻松活泼的新闻小品,实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科普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丰厚的科学知识功底。
  文章虽然介绍的是专业性很强的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的关键部件一一三色光栅,但由于作者采用拟人化写法,运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行文之中又含感情,因而整个稿件显得风趣活泼,引人入胜。
  通讯:《“魔术实验室”散记》向读者介绍了发明用黑白胶片作彩色摄影的光学实验室。文章风格朴实平易,没有任何渲染,自始至终依靠大量具体事例、细节构筑框架,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接近。
  还值得指出的是,对这一重大成果的报道,由于新华社做透了文章,除中央电视台在12月4日根据新华社报道补充播发了图像新闻外,直到写这篇评稿之日,尚未发现其他新闻单位对这项科技成果有更深、更新的报道。
(张晓蓉,时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辑。此稿1991年12月23日刊于《新闻业务》第47期。)作者简介
张继民,新华社高级记者。生于辽宁省铁岭县,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福建省政府顾问、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参与发现和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1988年赴南极探险荣立二等功。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香港“地球之友”等单位联合颁发的“地球奖”。2006年获中国首届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他的《姓氏研究有新发现 百家姓氏排出座次》、《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两篇报道,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化为历史的永恒。他曾远征南极与北极、踏访南沙群岛、置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巴丹吉林大沙漠、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环绕柴达木盆地、考察横断山脉等,已出版了《探险家札记》等20多部专著。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