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全文原文及翻译 以铜为镜全文原文阅读

以铜为镜全文原文

原文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延伸阅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哪里含义

出处及含义: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含义:以铜为镜子可以看穿戴是否得体,整理服装;以古史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王朝得失兴替的缘由;以忠贞进谏的人为镜子,可以认识到自己每一天的得失。主要是唐太宗表达对魏征的肯定和对失去他后的惋惜。

扩展资料

这句话是唐太宗表达对魏征的肯定和对失去他后的惋惜,体现的是唐太宗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的治国之道。唐太宗认为重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是国家安定兴盛的根本。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是什么意思

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以史为镜,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

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吴兢(670~749),唐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少时励志勤学,贯经史。历官谏议大夫,兼修文馆学士等职,主参修国史。他居史职三十年,所著史书甚多。叙事简要,人皆称之。今传《旧唐书》之前部,即多由其所撰。所撰《贞观政要》,广为流传。

以铜为镜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全句的意思是:用铜镜做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着装;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朝代的更替,从中吸取教训;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鉴知兴衰全文

原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出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这句话出自李世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来自于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唐初,其大臣魏征,能很直率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地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想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透过历史,我们懂得了前行的方向,前方是深渊还是光明大道,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反射过去而谨慎应对未来。

历史亦是能映照人心,通过事件的成功与失败,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来影响我们为人处世之法。

不明事理而逆道而行,伤人伤己。

处事为人而行事胆怯,资恶辱己。

行商一世而奸猾无心,害人害己。

言行不一而欺上瞒下,罪大恶极!

但不管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我们尝试了很多,也在历史中得到了丰富的历史借鉴,古人记录下我们文明中一切对错,只为身为后辈的我们知晓,希望我们不要再犯下他们所犯的错误,这就是我们先祖的伟大!

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为人处世之道,为我们留下了他们的经验,让我们有了借鉴,让我们有了判断的能力。

以铜为镜文言文注音版

《旧唐书·魏徵传》: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yǐ tóng weí jìng, kě yǐ zhèng yī guàn,yǐ shǐ weí jìng, kě yǐ zhī gēng tì, yǐ rén weí jìng, kě yǐ míng dé shī。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