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是出自什么时期的成语 一鼓作气是出自什么时期的故事

一鼓作气是出自什么时期

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一鼓作气yīgǔzuòqì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出处《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後比喻做事时要趁著初起时的勇气去做才容易成功。《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节选: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延伸阅读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吗

一鼓作气不是出自于《三国演义》,而是《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打仗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退了,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后来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成语有:百步穿杨,百战百胜,负薪救火,七擒七纵,乐不思蜀,大获全胜,鼎足之势,不计其数,不识时务,肺腑之言,横行无忌,三顾茅庐,顿开茅塞,捶胸顿足,膏粱子弟,措手不及,寡不敌众等

一鼓作气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的意思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鲁庄公因为帮助过公子纠与齐桓公(公子小白)争夺王位,齐桓公怀恨在心,带兵攻打鲁国。

平民曹刿拜见鲁庄公,指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并协助鲁庄公在长勺战胜齐国,创造以弱胜强的战役奇迹。

战场上,齐人三鼓后,鲁军才击鼓进军。曹刿认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鼓作气现在指趁着势头大的时候把事情完成。

一鼓作气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吗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示例】:初听这话,还是~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一鼓作气门庭若市分别出自诗书

一鼓作气出 处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全局意思是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

门庭若市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的:“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一鼓作气,是出自三国演义吗

一鼓作气不是出自三国演义。它应该是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庄工十年》里的曹刿论战。

鲁庄工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攻打楚国,来势汹汹。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主动入朝求见。有人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他说“肉食者鄙”。就是说,当官的见识浅薄。于是他说服鲁庄公,让他指挥战斗!事实证明,曹刿确实很有智慧。他指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在第一次齐军击鼓的时候,按兵不动。二次击鼓依然如故。第三次击鼓方才迎战!于是打败了齐军,取得了胜利。

也因为这个,一鼓作气被后来的人沿用在军事理论上,成为千古美谈!

一鼓作气这个成语出自《曹刿论战》一文,这次战役是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次战役

长勺之战,

长勺( sháo )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一鼓作气出自什么时期

“一鼓作气”出自春秋时期之《左传·庄公十年》

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作战擂响第一声战鼓时,士气最为高涨,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一鼓作气、把握机会。正所谓“气可鼓,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保持高度的热情,并学会借力、借势,才能将事情做好。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其次,在做事情时,策略永远比蛮拼重要,好的时机也必不可少,并且应该注意观察。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