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府迁川黔水西侯氏

水西侯氏:郡旺上谷(上谷堂),祖籍江南,又堂号壮悔堂,源出姬姓,系中华大始祖轩辕黄帝的裔孙,黄帝数十传至周武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分封于晋,侯爵国,十七传至晋侯姬缗,被曲沃武公所灭,子孙逃奔他国,以祖先爵位“侯”为姓,是为侯姓,至今2600多年。
先祖们在北方发展,至秦汉,渐成北方大族旺姓——形成上谷郡旺。南北朝时期,中原一带战火绵延,侯氏的先祖们分支迁入江南,经数代人的经营,又形成丹徒郡旺,为江南旺族。明初侯氏先祖又分支由江南迁入湖广宝庆府武冈州芦茅冲大碑田居住,明万历间又分支迁入四川富顺侯家湾居住,发展成为富顺大族。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水西侯氏始祖侯公学书率子一溪,孙申铭、申禄、申芝等到贵州水西宣慰司之西溪避战乱,时西溪为水西安氏寒宫,有三十六花街,七十二柳港,为当时水西繁华之邦。战乱平息后,学书祖率次孙申禄回四川富顺原籍,子一溪祖同申铭、申芝留居水西,至今近380年了,传下子孙上万人,遍撒云贵高原。后代子孙世居于此,人材辈出,清代、民国有50多人获得功名,20多人出仕为官,为水西侯氏增了光,添了彩,是水西侯氏的骄傲。 如:松林光职公职任广西郁林直隶州知州,清道光王朝诰授奉政大夫,父、妣均享殊荣,史志为其立传。 黑坡敦本公,后迁白泥,以办团练护卫乡邦,保卫黔西州城,职任州团务总理,清光绪王朝诰封奉直大夫,祖光宗,父元甲等均享殊荣,《黔西州志》有专条记载。
白泥仲章公,以才学受知于省府要员,曾任同盟会员,贵州省省议员,派郎岱厅厅长,不久病卒,遗著《荷花诗抄》。 水西侯氏字派:学一申国天,清正世光元。敦廷肇基尚,先泽允安全。续派:定治昌文德,明良庆毓贤,官兴忠俊彦,福济广长延。
水西侯氏一世祖学书公生子一溪,一溪生三子申铭、申禄、申芝,后学书祖率次孙申禄回四川原籍,一溪祖同长子申铭、三子申芝居住水西之西溪。申铭生国栋、国桢、国柱。国栋迁谓河革拔溪,发展后称侯家寨;国桢迁金沙高坪,发展后称大发寨;国柱迁桃井,发展后称侯家坝。申芝生国应、国忠。国应迁大方牛场,生天位、天藩,传文藻、文汉、文源、文渊四房,子孙分居马场、牛场、理化、纳雍等地,国忠上云南发展。
国柱生天锡,天锡生侯青、侯文、侯伯、侯镇、侯玺;侯青中康熙已卯科举人,官任云南知县,任满回乡后析产分业,侯青分得白泥田庄;侯伯分得松林六归河庄;侯文分得松林凹水庄;侯镇同小罗氏祖婆下清镇(后迁水城);侯玺分得内庄大堰庄,后裔均为当地首富。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水西侯氏不断状大,枝繁叶茂,到如今子孙上万人,遍居云贵川及国内,各行各业,人材辈出。由于历史的原因,三百多年来未能联宗修族谱,成为历史的断代层。从1994年起,侯尚培不遗余力,联系侯氏宗亲老幼,经过五年的时间,于1999年完成了几辈人的心愿,修成《水西侯氏族谱》。但由于侯氏出现了文化人才断代,时间仓促,未能尽善尽美,为此又号召水西侯氏宗亲,极枳行动起来,收集侯氏文化资料及世系资料,于2011续修了《水西侯氏族谱》,一百多万字,印发了一千多册。
特稿:
白泥侯氏家族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白坭侯氏居住于黔西县锦星乡白坭村,是水西侯氏家族的一个支系,其先为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人士。始祖学书公明万历间从湖南武冈州迁居富顺,又于崇祯四年率子一溪和三孙申铭、申禄、申芝从四川富顺侯家湾入黔省之西溪避乱。西溪原为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的寒宫,明末时还在遗存有三十六条花街,七十二条柳港,是水西地区最热闹、最繁花的小城市。各地居民如湖广、江西、四川、江南等地人民也迁居于此,著名的有西溪河两岸的八大家族,他们是侯、洪、黄、漆、董、李、张、史等等,当时确实是兴旺一付,名振水西。
康熙四年,清封平西王吴三桂率兵克服水西,在水设置州府,时黔西设为知府,为府治之地。不久发生了三藩之乱,战事遍及水西,为了避乱,水西侯氏大家族迁居各地。学书祖和次孙申禄回四川富顺原藉居住,发展成为富顺之侯氏家族。子一溪和长孙申铭、三孙申芝居住于水西西溪。申铭生三子国栋、国桢、国柱,申芝生国应、国忠。斯时,国栋迁居于渭河草拔溪,发展后称为侯家寨;国桢迁居下四里之高坪,发展后称为侯家大发寨;国柱迁居于桃井,发展后称为侯家坝;国应迁居于大家牛场,发展后也称为侯家寨;国忠到云南发展,详细情况不详。
却说国柱迁于桃井侯家坝,创造了一份大家业,居住着一块风水宝地,培训子孙刻苦攻读,取了二位夫人,生一子几女,子天锡娶两位罗氏夫人,生育五子,分别是清、伯、文、玺,镇。由于加强教育和培养,五子均获得功名,长孙侯清特优,获黔西州廪生,考取贵州乡试举人,进入京城会诚,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云南,任思安县知县,其余兄弟在家耕读,发展成为当地著名的大家族。侯清公任满回乡后,学得阴阳地理之学,选取了五个地方,各置租花200余石,然后五兄弟抓阄分析产业,各得一处。侯清得白坭田一幅,侯伯得松林六归河一幅,侯文得松林凹水一幅,侯玺得内庄一幅,侯镇公得清镇一幅。至此各人到各地发展,开拓创业,均发展成为当地的著名家族,尤以白坭和松林二房最著名,世代官宦,功名永继。是黔西州数得上名位的家族之一。
侯清公素通阴阳地理之学,在白坭各选择了几处阴阳风水宝地,阳宅建房,此地原名“罗鬼寨”。侯氏居住于此,后发展成为侯氏老寨子。此阳宅由昆仓山南龙发脉,经云贵高原,形成乌家之系,然后东出,形成大定九龙山,九龙山高大雄状,气势磅礴,山分九支,一支东出,经九龙乡、百里杜鹃花区、红林、林泉、锦星等乡镇而来,一边溪水缠绕,一边塘库密布,来到白泥田,经抬桥坡过峡,形成白坭田主峰山——侯家大箐。侯家大箐,山高千米,宽大厚肥,方圆之四五里,是此地父母山,然后金水化气,三四个水星,过峡形成成一个倒地木星发嫩丫,发出三枝,左枝、左枝各结一口小龙穴,中枝就是侯氏老屋基,前面化出几个小圆山作案,前边玉带之水长绕,铧口山、猫儿坡、马鞍山、老营盘等诸峰朝拜,是一个丁财贵寿俱全的风水宝地。侯清家族就居住在这里,到现代已经有十多代人了,近300年。出了许多有功名的人物,名扬水西,侯氏家族在此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代代办学,培养地方子弟
侯清为康熙乙卯科举人,当过云南恩安知县,懂天文知识地理,特别是对教育相当重视,从他起就开办私学,培养子弟,代代子孙功名相继。经过考察和实证,这些办学之人有侯政益、侯正位、侯政德。兄弟三人均获取功名,然后在家办学,培养子侄和地方子弟,较有名的人才有侯世封、侯世屏、侯世蕃、侯世翰、熊赐封、车重、曾蒿、侯政明等人物。侯世封为岁贡生,曾任过云州府知府,曾蒿为举人,曾任黄安正堂。后又继续办学,培养子侄,侯光辅、侯光治、侯光昭、侯光宗等都成为有功名的人物。其中优秀者为侯光昭,道光二十四年中岁进士,曾任龙门知县,侯光宗,清末办团练、浩封奉政大夫。此后光辅公等又继承先辈遗志,继续办学,子侄又出了几位优秀人才,他们是侯元宾、侯元彩、侯元甲、侯元钦等,以及下一代侯敦化、侯敦庞、侯敦本等优秀人物。地方人才丁方策、丁方治等也是他们的学生。其中的侯敦化又考取贡生,曾任都匀府训导,后升贵山书院山长,曾教出张之洞、侯廷珏等优秀人物,张之洞为清朱大臣,侯廷珏考取举人,任松桃知事,侯敦本等任黔西州团务管理,浩封奉政大夫等。
到了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侯氏家族在侯仲章的倡导下,由侯廷模、侯肇文、侯叔昭等办理育英才小学,学生一百余人。后又办成乡村小学,侯廷模任校长,民国二十九年改名农文小学,清末廪生侯廷扬先生喜而为之题联名:
世界顿翻新,新礼新乐新教化;
学堂初建设,改庠设校没矩规!
同时成立了农文小学董事会:
董事长兼校长:侯廷模(时任乡长);
常务懂事:侯肇勋(曾任区长)、侯肇福(曾任乡长);
懂事:侯燕兵(曾任乡长)、侯肇衡(曾任乡长)、马幺公(富户)、张大公(富户)、王八公(富户)、丁佩林(富户)等人。
先后培养出来的人材分别是侯仲章、丁扬斌、侯伯猷、侯肇俊、侯肇文、侯肇元等知名人士。其他各姓氏前来学文化的人也较多,高峰时期达200余人,为白坭文化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解放后,农文小学改名白坭小学,至今仍在原地,是锦星乡著名的小学堂之一,也是黔西办学最早的学堂之一。
二、开发白坭田,培植侯家大箐森林
白坭田原名“罗鬼寨”,属于黔西州黔兴里一甲地,侯清公一家迁居这里,不但重视文化教育,也很重视发展农业。过去这里是土多田少,资源不平衡,生态不稳定。具族谱和有关资料记载,当时此地水源也不丰富,高处经常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侯氏家族作出一个长远的规划。一是培养森林,涵养水源。过去因这里发了几次重大的战争,树木基本上烧掉了。重要的战争是明末的王三善内庄白坭之战,清初的吴三桂克服水西之战,清末的红白号军起义之战。侯氏家制定了目标,就向此目标去做;首先栽植侯家箐山系,共有六、七个山头;还有抬桥坡山系,也有四、五个山头,还有仁仁坡、铧口山、老营盘、马鞍山、砂子坡等均种植树木,或者说封山育林,经过三、四代人的辛勤劳作,树木逐渐长起来了,山上青松、翠柏,渐渐的成为密茂之林,人们为了纪念侯家人的功绩,命名为侯家大箐。
侯家大箐在此地有两处,一处就是现白坭田的侯家大坡山系,一处就是现金碧镇中桐村砂子坡松林。如今砂子坡松林仍然完好。就是侯家大箐在近二十年内被无知小民砍光了,还有其他山系也是面目全非,很少有树木,成了光光的山头。近三四年来,天上没有下过大雨,塘、井水源枯竭。2011年,有名的鱼米之乡意然没有水栽秧子,2012年依然没有水晒秧,至今思之,侯氏先人们的眼光是非常看得远的。因此,要想后代子孙有一个耕作的乐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培植森林,这才是根本。俗话,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一年树谷,长远结合,方才是最好的人居方法。
三、建设地方,修建许多塘库高水
水西侯氏在白坭田居住十多代人,出了许多能人和人才,他们对地方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侯氏家大业大,拥有几个村庄的地方,对地方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为白泥田为丘陵地带,田土高,水源低,灌溉相当的不方便,为了解决个问题,具族谱和有关资料记载:
侯氏家族为地方上第一大户,拥有相当大的土地资源,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除了培植树木,涵养水源以外,还在每一处田块最高点挖一个塘子,保证每个塘子灌溉多少块田,都算计好的,一般的年可以存取收成。年景差一点时就用龙骨水车从下往上车水,多数景都可以旱涝保放。
具统计修造的塘库有数十个,大概是抬桥坡处近10个,除部分解放后改作土地外,其余的都还在。猫儿坡有五个,猫儿山五、六个,老寨子有六、七个,麻窝田、周家湾共有六、七个。但多数变为田和土,但仍然可以看当年塘库的痕迹。
著名的塘库有山王庙,莲花塘,大海子,堰塘,麻窝塘等。
光绪末年,发生夏荒,外地不少人流落白坭,富翁侯廷杨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就是修塘子,凡是参加的,不论男女,工大工小,日发粮食一升,这样,既救了饥荒,又挖出了几个塘子,对饥民,对建设地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当时士民的好评。
四、兴办团练,保卫家乡
咸丰、同治年间,侯氏家族在白坭田已平安居住四、五代人了,一百余年,此时是人丁兴旺,功名迭起,人文发达,出了几个著名人物和许多功名人物,享誉水西。此时发生了红白号农民大起义。到甲子年黔西州城被红白号军占领,太平天国大将石达开已光临水西地区。地方大乱,许多大户大家族在此次战争中灰飞烟灭。
此时,白坭侯氏在侯光宗等人的倡议下,选了一块三面悬崖,一西偏坡的苗屯修营扎寨,筑起钢铁长城,成为黔西州未攻破的少数营寨之一。
侯光宗、号君平,系白坭侯氏始迁祖侯清公的曾孙,少时聪颖好学,中了秀才,入为廪生,但以后屡试未取。在乡以经营家业为生,颇有才干,生育七子,分别是元臣、元相、元甲、元钦、元科、元化。
是时,从堂兄,松林侯光职公考取举人,大挑一等,历任广西陆川、柳城、兴安、郁林等州府任知县、知州,素知光宗公才干非常,聘为秘书,随之上任,在广西近二十年,凡所经办之事均井井有条,深得光职公依重。因此,光职公也以清正廉洁获得道光皇帝奖赏,敕封奉政大夫,赏戴花翎。时广西正在兴起农民起义。光职和光宗二公权衡利害,辞官归里。光宗公在与光职公取得一致意见后在家乡选取地势修营扎寨。
光职公家大业大,在松林故里修了一个方圆近百亩,形成八封图的,七米多高,二半多宽,有战壕和朵口的私人城堡,后因好友大定知府说修朵口有违制而拆除,时人皆笑光职公。以及光职公年逾古稀逝世。子元杰、元斌管理家务,两人均获功名。时红白号军起义,石达开率部进入水西,众人始佩服光职公有先见之明。由于元杰和元斌两公继续管理和办团,保护了当地三、四千人民的安全,松林城堡也成为未攻破的几个营寨之一,事后地方上奏朝廷,诰封五品大夫,赏赐县令之职。
而侯光宗公在苗屯又选了一块风水宝地,有三边是悬岸峭碧,只要有人站岗守护就行,犹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光宗公在偏坡一面高筑城墙,高五、六米,宽一、二米,又在各处缓坡地带高筑石围墙,成了一个避乱的场所。
是时,光宗公用所余银钱又在营上修了许多间粮库,屯粮数千石之多。时多年丰收,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人背马驮买与光宗公,光宗公也不管多少,一概收购,还收买了上千具饮具等物品。时人一见,都说光宗公是疯子。可是光宗公我行我素,不作解释。到了甲子年,红白号军大起义,天平太国大王石达开也进军入黔西州,黔西州城失守,各地居民近万人避入侯家营内,方知公光宗修营扎寨的作用,说光宗兄弟有先见之明。
时州城失守,上宪——贵西道福大人扎伤光宗公等办团练,光宗公也就拉起了大旗,以忠义号召人民,故取名南乡“忠义团”。一时南乡名地人民均到侯家营避乱,连县城的许多大户也进入侯家营内。为了有力地抗拒农民起义军,侯光宗公除了黑坡苗屯大寨外,又在铧口山、老营盘、马鞍山筑营安顿流民,作为侯家营的外围。时砂子坡曹光兰、刘老苗等加入了红白号军,他们在砂子坡住扎了五万人马。侯光宗公为了激起忠义团民的斗志,带领团军近万人马进攻砂子坡红白号军大营,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一举迁灭了这支号军力量,事后又助官军粮食800石,获封军功六品,子元甲、元钦同获殊荣。时还说此营不难攻取,连州城也可收复矣。因而鼓掌大笑,因兴奋过渡发疾,回营后至戌亥时时,呼子孙于踏前曰:我将不起,诸孙中能接我事者,唯有效本。并说:我去后,有世界时,当教子孙以耕读为重,素教者,克不可忘,我心安矣,后遂眠目。后敦本果遵遗命,与文生王梦熊、刘洪恩一起收复了黔西州城,又收复众多屯寨,刘制军叙功,荣任黔西州国务总理,庚午年获得诰封奉直大夫,后转奉政大夫,祖光宗、父元甲同获殊荣。
在此次战争中,黔西州办了二十八个团练,只有侯家营忠义国,松林侯家团等少数几个团营未破,从而保护了当地的人民上万人,既保卫了家乡,也保卫了人民。至今乡人提起侯家营和侯公敦本,仍啧啧称赞,说某某等祖先是从侯家营中躲避获生的。就连黔西州志续修时还把南乡“忠义团”单章列入小传,是黔西州内二十多个团练中唯一列入小传的团练,足见当时白坭侯家团练是何等的功劳了。他们的芳名是:侯光宗、侯元甲、侯元钦、侯敦谊、侯敦洒、侯敦友、侯敦本、侯敦敏等。
五、大灾之年赈灾荒,世代继之
白坭侯氏家族文化发达,人文迭起,诗书继世,道德传家,代代都有闻达之士。除功名发达,为官作宦之外,对赈济灾民也是值得大出特书的。
第一、侯世封赈济灾民
侯世封,侯清公之孙,政位公之子,年轻有为,考取岁贡生,年资深厚,职任学官,仕致云州府知府,致仕四乡,闲居梓县。当时发生了多年不遇的灾荒,世封号各位族人捐出银食一千石左右救济灾民,受到人们称赞。四个儿子均获得功名,四子光昭特别优秀,道光二十四年科进士,官广州龙门知县,时人赞之。世封公年逾八十逝世后,四方民众吊唁极众,光喇叭就有108对,享誉州里。
第二、光宇战时救济,众民赞之
咸同时期,红白号军占领黔西州城,四方民众近万人进入侯家营内,有钱者购粮,无钱供粮,共化去数千石之多。时提督赵德光、总兵赵德昌率兵五万人马进入黔西州,军粮缺乏,侯光宗公康慨助粮800石,立下了大功,父子均获军功六品,时人赞之。
红白号军之战,在黔西持续14年之久,侯光宗公屯集的几千石粮食除部份由有钱人自购外,其余的支助了灾民、难民,还有自办国练的口粮,既救了无辜的老百姓,又为人民安居乐业打好了基础,事态平息,因孙敦本之军功,获得赐封奉政大夫,妣封宜人,均年过八十岁,文革期间倒碑运动中,两处祖人的墓碑均存,人们认为是其德义存天理也。
第三、敦本公继祖遗志,赈济灾民
侯公敦本是奉政大夫侯光宗公的孙子之一,是诰封奉政大夫侯元甲公的次子。红白号军大起义之时,侯敦本公助父祖办团练自保,因有功于民和州城,获授五品顶翎和黔西州团务总理。
由于长达十四年的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难民又流入白坭田,敦本公一概收留,开恳四士,修筑塘库,修一条从白坭田到沙窝的石街路,不管人员大小,日发粮食一升,既救了灾民,又修乡村石阶路。随后又修了十余个山塘畜水,保证了人民耕种田地的灌慨问题,为地方建设和服务灾民作出了具大的贡献,至今人们还在思念他们。事载族谱人文事迹。
第四、廷扬赈灾,乡民赞扬
侯公廷扬,奉政大夫侯公敦本的次子,年少勤学,获得州学廪生,曾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未取,在地方上协助敦本公办团。到民国时任地方上的联保主任,深得民心。
民国初年,发生饥荒,廷扬公和杨氏祖婆倾数年的集存二百多石赈济灾荒,受到人民的称赞。
时人传曰:人生三子难求,但廷扬公均获得了,并且还是五子俱全的人物。
即:少年有一个好老子,即皇清诰封奉政大夫侯公敦本,母余氏封宜人;中年有一个好妻子,即祖婆杨氏持家有道,不操心思;晚年有一个好儿子,廷扬公生育三子,长子肇勋,南明中学毕业,曾经任一区、二区区长等职,次子肇衡曾任乡长,三子肇琼喜文琴,在乡持家。还有自己是一个才子,即在清朝末期获取廪生功名,是黔西名人之一。另外还有一口好胡子,即廷扬公年逾古稀逝世。即是人们所说的“五子”。
第六、肇勋公赈,全区人赞之
肇勋为廷扬公长子,民国初期贵阳南明中学毕,是当时贵州“八大公子”之一,原民国二十五军副军长侯之担曾派其弟侯之玺来黔相请他去军部任秘书长,因不喜军队故拒绝前往。后任黔西一区、二区区长多年,时发生饥荒,劝族中大户捐粮赈济,达千石之多,既赈济了灾民,又获得了人民的赞扬。
民国三十五年,红军长征来到黔西,有二个化装的红军前来白坭田买药,公见之湿了衣服,天又黑了,于是相请在家住宿,摆谈时政。第二天,天刚亮,两位买药人就走了,走时在大夫第的六合门上留下了两个字“人人”。不久,红军进入白坭田,好多大户都被打了,唯有侯家大夫第完好无损,红军不进一步。事后,人们分析,那两个人一定是红军的侦察员,方知是做好事获好报,因此肇勋公之事长传乡人之中。
六、人才辈出,享誉水西
白坭侯氏家族居住农村白坭田,在此居住几百年了,十多代人,人称书香门弟,代代有功名。这是因为从始迁祖侯清公起开始办私学,培养子弟,同时把培养了乡民。据统计出的人才有:
1、侯世封,岁贡生,官知府。
2、侯光昭,号荣封,赐岁进士,官知县。
3、侯元斌,岁贡生,官古州训导。
4、侯敦化,号巨川,赐岁进士,官训导,贵山书院山长。
5、侯廷珏,号试之,举人,官知县。
6、侯光宗,侯元甲,侯敦本,诰封奉政大夫。
7、侯元钦,忠义团团总之一,六品军功。
8、侯仲章,字肇铭,贵州省议员,同盟会员,派郎岱厅厅长。
……
七、传承二百余年,成为黔西旺族
黔西侯氏,多支成为地方上名族。一是渭河侯家寨侯家,二是大发家侯家,三是松林侯家。但功名迭起,二百年间不断的要数白坭侯家,清代迁居白坭田二百年,获得敕封的10余人,获得功名的人物有20多位,是黔西人的光荣,也是水西族氏家族的光荣。一直到现代,大学生,高中生层出不穷,未入高考学府的在外创业,获得成就的不少,现发展族众近二百多户,上千人口,数十名大学生,出了厅级、处级、科级干部不少,还出了有名的新华社记者一人,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一名,成了有名、有实的兴旺家族。

说明:“侯氏一家亲”微信公众平台为侯氏宗亲联谊交流、重大活动、重要信息、修谱建祠、宗族文化、学术研究交流公益性发布平台。支持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征稿邮箱:956713696@qq.com,电话微信:13787269345。谢谢关注,欢迎转发!
扫一扫,获取最新资讯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