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英杰,从来都是童话 | 壹读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高考结束,各高校纷纷推出自家招生宣传大片。其中北大的大片堪称年度最佳励志——一位贫寒农家少年考上了北大,为了现实的将来,放弃自小就痴迷的天文学,选择了金融专业,后来在老师鼓励下,他开始一步步向理想靠拢,最终放弃投行的高薪工作,留校念天文学研究生……
不过,在现实中,寒门出英杰的励志故事,在北大校园已很难见到了——据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10%左右,且人数还在逐年下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的抽样调研数据显示,清华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农村孩子的比例仅17%。
穷孩子都去了哪儿?在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统计中,穷孩子主要集中在三四流的普通地方院校和专科院校。
龙生龙凤生凤的宿命,在万恶的帝国主义也一样。
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跟踪拍摄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这14个主人公,穷孩子长大后仍是穷人,富孩子长大了还是富人,无一例外。
在美国,那些集中了少数族裔与穷人家孩子的高中,40%以上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因此被称为“辍学工厂”,这样的“工厂”,在全美有2000所左右。
穷人为啥难翻身?除了怪政府,还有别的原因吗?壹读君从适用于全球穷人的视角,谈谈这个问题。
壹读百科君 | 傅二黛
人穷志短,不是句骂人的话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阿比吉特、埃斯特在第三世界国家贫民窟做实证调查时,发现了穷人身上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
当有了些闲钱,他们往往不会去买更多高能量、高营养的食品,而是更乐意买些刺激味蕾、爽口的垃圾食品;
即便穷得入不敷出,许多穷人仍坚持拿出许多积蓄,甚至举债隆重操办各种红白喜事;
许多穷人即便挨饿,也要省出钱来购买电视机;
穷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廉价预防大多不感冒,而是等到大病来袭,才不得不花(或借)一大笔钱治病;
……
这是因为,人在手中资源(财富、信息、见识)长期极度匮乏时,智力和判断力会下降,会倾向于做出最有利于当下的选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人穷志短”。他们往往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并且,在熟人社会里,比如一座村庄,一个鲜有外来人口的小镇,大家会因为传统、或怕丢面子,而做出高度相似的生活选择,尽管在城里的中产阶级看来,许多选择是在无谓地浪费本来就很有限的金钱,或干脆就是错误的。
你也许会反问:城里的中产阶级和体面的富人也同样会有见识短、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症(平时也懒得去体检)的问题呀。
对的。在人性的缺陷上,富人中产与穷人其实差别很小,关键的差距在于,很多东西是富人中产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比如,富人中产可以同时喝鲜榨蔬果汁,边为女儿准备一车连体钞票做嫁妆。他们也不用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自来水、电、天然气,就像享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导致他们只能顾及眼前的需求和利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一语中的:贫穷会永久性地腐蚀人的耐心。
贫贱夫妻为何百事哀
这世界上再找不到比穷人风险性更大、更脆弱的群体了。他们的生活里,处处充满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阿比吉特、埃斯特搜集了18个国家的数据发现,大部分由穷人耕种的土地都缺乏灌溉,收成完全靠天赏饭。一场旱灾或是雨下得迟一点儿,都会导致收入变成泡影。类似的场景,在《红高粱》《黄土地》等中国电影中随处可见。
并且,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每天都工作很长时间,但缺乏效率与专业度。由于每天疲于奔命,他们根本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些技能,为长远打算,因此很难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
在北京街头,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小贩们从早到晚精力充沛地兜售一块钱三朵的茉莉花,五块钱一串的黑暗料理,十块钱六双的袜子……他们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很小的生意上,并且,他们周围还有很多竞争对手在做着相同的生意。
如果是在打工,他们的工作多半也只能是临时的,或是季节性的(比如北京郊区的挖藕工,他们到了冬天才能谋到这份工作),他们永远都在担心,今天手头的活儿干完了,明天还能不能谋到别的活儿。
如果大环境、雇主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他们立即就会失业。比如眼下,中国地产业进入萧条期,越来越多在建筑工地上卖苦力的男人以及在工地上做饭的女人已开始赋闲。
当工作机会或收入下降时,他们往往只能通过增加工作量来维持收入,但这又会导致一场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大家的收入都会进一步下降。
不愿借钱给穷人,不完全因为势利
实在揭不开锅时,穷人会去借钱。他们的渠道,一是通过亲友,二是通过小额贷款。
穷人的熟人网络之间相互救助在全球普遍存在,但在菲律宾、印尼、泰国深度寻访后,阿比吉特、埃斯特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当求助者生了一场大病,面临天价医疗费用时,亲友们便会退缩。
比如,他们在爪哇岛遇见一个老妇人,为治疗丈夫的眼疾倾家荡产,她的女儿提供的帮助是一台淘汰下来的电视机。
这个故事是穷人们摊上大事后的缩影——穷人们会在彼此遇到难处时相互帮忙,这是处于一种道德责任感。即便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如果有邻居在挨饿,他们也会分给邻居一口吃的。
但帮助支付天价医疗费已经远远超出了互助的界限,如果伸手帮助,很多人不得不因此倾家荡产。
老妇人的女儿没有给父亲支付医疗费,就是因为她不想,也不能为父母的健康承担全部责任,也不指望其他兄弟姐妹能慷慨解囊。因此,她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的父母做一点事情。
当然,穷人还可以向贷款机构申请小额贷款,如果他们能承受高昂利息的话。
为什么号称能帮助穷人改变命运的小额贷款利息堪比高利贷?
因为放贷者要算笔帐,以确保自己至少不会赔钱。
这笔帐的高昂成本包括:
首先,穷人的违约率很高,放贷者只好通过提高利息,来补偿违约带来的损失。也就是说,违约的人越多,那些不违约的穷人就还更多的钱。
其次,贷款给穷人的人力成本很高,为了保证还款率,放贷者得一个村一个村地去收集贷款人尽可能详细的信息。结果,贷款额越少,作为贷款一部分的监督费用就会越高,而这些费用最终都要摊到利息里去。
第三,贷款机构里很少有大银行的身影,他们之所以不愿贷款给穷人,是因为那些体面的银行职员只会坐在玻璃柜台后面,等待衣冠整洁的客人前来办理各项业务,而不是一个村一个村地挨个去跑,伺候那些贷款额度又低,还款风险又高的穷客人。
并且,即便银行成功收回了贷款,他们仍然有可能与“农民自杀”的头条新闻扯上关系,而这是他们最不愿意发生的。
穷孩子的童年,也许比富二代开心;但富二代长大后,肯定比穷孩子开心
美国社会学者安妮特?拉鲁用十年时间采访了全美88个家庭,各种你能想到的类型都有:中产,工人阶级,穷人家庭,黑人家庭。
她发现,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童年时代,彼此的人生就已经拉开差距了。
她把中产家庭普遍的育儿经总结为“协作培养”:父母给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课外活动(在这点上,中国爹妈毫不逊色);平时跟孩子讨论问题时词汇量大,培养孩子慢条斯理说理的礼节;和学校打交道时很强势,常为孩子争取利益。
而穷人家的孩子,普遍在“成就自然成长”的环境下长大,他们的父母负担不起任何课外活动和才艺熏陶;他们就像鸡鸭鹅般在大街上放养着,表兄弟是最亲密的玩伴;父母更喜欢向孩子发出简短的,不容置疑的命令;父母不擅长和学校打交道,表现局促且习惯性服从。
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跟踪拍摄的纪录片的情况高度相似。在七岁的穷孩子还在贫民窟追逐嬉戏玩泥巴时,同龄的富孩子已经在高级寄宿学校里读《金融时报》和《泰晤士报》,并且已经学会用拉丁文唱歌了。
安妮特认为,穷孩子的童年因为较少的束缚而过得很开心,但是中产孩子接受的系统性训练在将来会变现为高高在上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课程与教学针对的都是精英,而非一般学生。
且大多数学校体系都有失公平。富人家的孩子不仅可以去教学质量更高的学校,还可以在学校里享受很好的待遇,从而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去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开始就会表明,除非这些孩子表现出某种超凡的天赋,否则他们就会被开除,然后穷孩子只能默默忍受,直至退学。
说到这儿,不怪政府都不行了。尽管穷人翻身困难重重,寒门出英杰只适用于极少数天赋异禀的穷孩子(不信到北京雍和宫对面的孔庙去好好研究一下历代状元的家世吧,看你能挑出几个寒门状元),但穷人就真的只能任凭与生俱来的一副烂牌,一代贫贱,代代贫贱么?
教育是改变穷孩子命运最好的方式,在这个领域政府尤其不能任由市场操纵一切,而是要积极地进行公共干预,这种干预可以使教育变得廉价,缩减穷孩子和富孩子之间的起跑线。
这一点,全球的样板工程是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感兴趣的壹堆饭,请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全文继续阅读。
参考书目:
[印度]阿比吉特?班纳吉,[法]埃斯特?迪弗洛:《贫穷的本质》,中信出版社(2014)
[美] 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壹读微信招牌栏目以及佳瑜晚安故事精选已并入底部菜单“壹读招牌”,好看好听一次爽个够。
壹读“拍呀”已正式上线。进入壹读微信公共号,点击底部菜单栏的“壹读拍呀”即可进入。
PS:
目前新生成的订单号转化节操会有一定的时滞,为了确保充值成功率,建议在订单生成30分钟后进行充值。如果出现长时间无法充值的情况,请联系我们的淘宝客服。

赞 (0)
版权声明